李艳庆,张文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从平等视角看中国特色减贫,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中国特色减贫而不懈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味着社会主义平等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追求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其平等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平等之所以会产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私有制,二是因为阶级。因此,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阶级,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占有和使用上的平等,才能使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保障。因此,笔者着重从经济角度探讨毛泽东的经济平等思想及其实践对中国特色减贫的重大贡献。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我们称之为国民经济恢复期。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1953年到1956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1953年6月1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做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并且指出,我们不能脱离这条路线,这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如果脱离了这条路线,就会发生错误。1953年12月,在中宣部起草的关于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上,毛泽东对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做了更为精准的表述,一是强调过渡时期,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是强调总任务,即“一化三改”,“一化”是指工业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的对象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这一总路线的主体是工业化,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已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由上可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解符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其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是正确的。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首先是指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平等,要确保各项权利的平等,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领域,我们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此确保实质的和真正的结果平等。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1]所以说,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灭各种不平等,这其中就包括消除贫困。毛泽东把不断实现和推进社会主义平等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三大改造,我们彻底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进而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为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平等、消除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减贫奠定了所有制基础,即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减贫也逐渐步入正轨、稳步前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真正的社会主义平等是共同富裕,这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111所以说,如果我们总是处于贫穷状态,这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出现大多数人穷、少数人富,这也不是社会主义。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括而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三点内容:一是动力,即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必须发展生产力。二是路径,即两个消灭,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目标,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基本内涵:一是注重生产力,其作用和意义重大,邓小平对此给予了突出强调和高度肯定,进而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升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二是注重共同富裕,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共同富裕这一根本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最主要体现。由此可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化了我们对平等的理解和认识,也深化了我们对平等的探索和追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共同富裕和两极分化的区别,而不是贫穷和富裕的差别。在追求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走向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两极分化。因此,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推进中国特色减贫,必须消除贫困,这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前提。共同富裕既是推进中国特色减贫的根本缘由,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减贫的终极目标,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引。
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指明了根本道路。当前,我们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这是我们无法逾越的,这是由生产力的客观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平等、要想推进中国特色减贫、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也只能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总之,要想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想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平等,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推动中国特色减贫稳步向前,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才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任务。这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是别的,就是生产力,可见马克思对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此外,邓小平还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2]225由此可见,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现在还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平等,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要想彻底消除贫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先富带动后富。正如邓小平所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23邓小平还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2]374由上述讲话可知,彻底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平等,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实现和完成,也由此决定了待时机成熟以后,我们才能全力解决贫困问题。
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现实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历史重任,对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不断实现和推进社会主义平等。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的,市场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计划经济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和不断发展,我们才可能彻底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平等。因此,二者的结合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弊端,体现在可能催生两极分化,进而形成贫富间的对立。因此,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的原则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为我们最终彻底消除贫困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伟改革目标,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被正式提出。随着这一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发展,贫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00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价值取向就是人民利益至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2003年,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不仅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思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减贫进而稳步前行。实践已经充分表明,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就必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彻底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平等的必由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完善了制度保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我们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发展壮大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确保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才能确保彻底消除贫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平等。但是,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因此,让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和发展,符合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消除贫困、推进社会主义平等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牢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分配方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们的分配方式只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坚持并丰富了马克思的平等观。总之,现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着我国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这为最终消除贫困、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完善了制度保障。
我们按照扶贫的主要方式的不同,将扶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救济式扶贫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体制性变革的原因,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之后,对于重点贫困地区,采取了“输血”救济式的扶贫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依靠经济增长为主来消除贫困的作用不断减弱,因此以经济增长带动为主、以适当救济为辅的扶贫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第二阶段为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此开始了大规模农村扶贫,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模式。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只有用开发性的办法来脱贫,才有强大的生命力。”[4]胡锦涛同样指出:“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5]开发式扶贫主要依靠贫困人口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国家也会给予必要支持,包括优惠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修建基础设施、提供优惠贷款等。如果从平等视角审视开发式扶贫,其实质就是坚持机会平等的大原则,积极创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机会平等是指每个人都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潜在能力,必须清除各种人为障碍,制止任何人对各种机会的垄断和特权,使人的潜能和实现具有同等的机会和环境。机会平等表现在经济领域要求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表现在政治领域要求人人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等。开发式扶贫通过积极创造平等条件和机会,将贫困人口自力更生和外部扶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从根本上脱贫。而且开发式扶贫讲求投入产出效益,可以以较低的扶贫成本取得较高的扶贫效果,实现越扶人越勤、越勤人越富,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第三阶段为精准扶贫阶段。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减贫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彻底消除贫困始终是我们党未竟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情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减贫面临战略转换和政策调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彻底消除贫困的战略决策。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就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我们可以以此为界,由此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第三阶段,即精准扶贫阶段,我们党吹响了彻底消除贫困的冲锋号角。
进入新时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平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推动了社会主义平等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在实践层面对新时代习近平平等思想的体现和践行。
习近平高度重视平等问题,在其诸多讲话、著作中都蕴含着平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内涵,为新时代彻底消除贫困、推进社会主义平等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指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度重视机会平等。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6]由此可见,习近平高度重视机会平等,将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紧密相连,我们的国家在不断的发展强大进步,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进步而不断的梦想成真、人生出彩。习近平关于机会平等的思想深深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个体人生、理想的重视和尊重,更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重要体现。机会平等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同样倡导机会平等、创造机会平等。就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而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平等享有,包括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同样可以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他们同样可以人生出彩,他们同样可以梦想成真,平等享有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在追求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由此也决定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着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平等,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满怀期待。
2.高度重视结果平等。如果依据发展结果来评判发展,不管是贫穷还是两极分化,我们都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只有将贫困彻底消除,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真正摆脱贫困,平等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真正走向共同富裕,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平等。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更多更公平更平等的惠及全体人民包括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使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由此可见,习近平对结果平等的高度重视。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时代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物质基础雄厚,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更多更公平更平等的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或者一部分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必须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平等的惠及他们,我们必须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结果平等。由此也决定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解决贫困问题,彻底消除贫困,推进社会主义平等,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3.高度重视权利平等。习近平指出:“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由此可见,习近平高度重视权利平等,即参与权和发展权,强调参与平等和发展平等。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进程的主体,每一个人均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同样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发展权,是发展权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有平等参与,方有平等发展;有平等发展,方有人人幸福。新时代彻底消除贫困必须发动和依靠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尤其需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社会营造氛围和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尽力,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通过共建大力推动共享,通过共享有力引领共建。大力凝聚发展伟力,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切实提升发展境界,让发展更具有公平性和普惠性,才能最终彻底消除贫困。
新时代习近平围绕平等问题所做出的诸多重要论述及其所蕴含的平等思想,深刻体现出其对社会主义平等的高度重视,也由此决定了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着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贫困这一不平等问题,以推进社会平等,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已经具备了彻底消除贫困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这为彻底消除贫困提供了根本保障。我们党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发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异常艰巨。因此,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要做到脱真贫和真脱贫。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果。如从平等视角审视精准扶贫战略,那么这一战略是在实践层面上对新时代习近平平等思想的体现和践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推进社会平等。进入新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着力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把我们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和权利平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而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对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和权利平等的积极探索。通过精准扶贫,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增强了他们平等获得社会资源、发展机遇等能力。通过精准扶贫,可以让贫困人口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把因贫困而被剥夺了的基本能力重新归还给人自身。因此,精准扶贫是对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能力较弱的社会成员的关心和帮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追求与推进。
2.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就构成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需要更加关注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入新时代,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至今,蛋糕已经足够大,如何更好地分配蛋糕,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精准扶贫战略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我们党发起和领导的脱贫攻坚战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实践回应。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战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有力解答,即通过精准扶贫彻底消除了贫困,进而向共同富裕迈进一大步,脱贫攻坚战是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践行。
3.践行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准扶贫实践的价值遵循,体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的价值追求。如“富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精准扶贫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精准扶贫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走向共同富裕,国家才会日益富强,通过精准扶贫不断减少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和问题,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更是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实施原则和价值旨归。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了贫困人口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能力,精准扶贫战略的目标就是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爱国”“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精准扶贫的实施,获得感、平等感和幸福感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必然会更加爱国,更加友善。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的攻坚战,全党全国全社会勠力同心,终于将贫困彻底消除,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破天荒地将绝对贫困问题予以解决。这是我们党做出的伟大历史功绩,我们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深深体现着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百年来我们党为彻底消除贫困而不懈奋斗,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消除贫困作出了卓越贡献,这种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方面。以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消除贫困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层面,即坚持开发式扶贫,减少了贫困,降低了贫困率。新时代习近平的平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而精准扶贫战略是在实践层面上对新时代习近平平等思想的体现和践行。在习近平平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减贫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中国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共同富裕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平等将会不断地得以推进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