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为共和 名利如浮云

2021-12-04 23:44颜新武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同盟会黄兴长沙

颜新武

我的外祖父周来苏是一位活跃在辛亥前后的革命先驱。在清末民初风云激荡的年代,从留日学生拒俄运动、军国民教育会的暗杀行动、华兴会长沙起义,到中国同盟会的创建,以及辛亥黄花岗起义、辛亥武昌起义、长沙光复、上海光复等等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他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策划者。作为当时接受先进思想熏陶的热血青年,他舍弃优裕的生活,站到时代的最前列,与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谭人凤、陈天华等辛亥革命先驱一起,舍生忘死,浴血奋斗,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创建民主共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他一生讷言敏行,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扶贫济困,最后自己贫病而终。其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对我们这些后人影响深远。

周来苏,字瑟铿,亦字素铿,号东山,晚年改号雪根,曾用名咏曾、名曾等,1880年3月14日出生于湖南新邵县坪上镇仓场村(原新化县大同团筱坪村)。其父周维樑,清朝太学生,安分守己,忠厚笃实,靠勤俭持家积累了一些家产,家境比较富裕。生有三子,周来苏排行第三。周来苏性情严肃耿直,沉默寡言, 10岁才入私塾启蒙,曾去宝庆府应童试,未取。其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已经腐朽透顶,摇摇欲坠。外则列强环伺,频频入侵,内则民不聊生,怨声四起。有识之士,为我中华免遭亡国灭种之灾,奋起抗争,在风雨如磐中探寻救国之路。 大同团巨绅周叔川(辛铄)与谭人凤等,思想激进,经常秘密聚集在时荣桥一字山,商议反清大计。周来苏深受影响,毅然舍弃了优裕的生活,走上了充满风险的反清革命道路,常与谭人凤、邹永成、周叔川、陈天华、张斗枢等秘密聚会,筹划革命。

1901年,为学习先进知识,探寻革命真理,21岁的周来苏负笈长沙,就读于长沙求实书院(原长沙时务学堂)。在长沙求实书院就读期间,周来苏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新思想,开阔了眼界,结识了蔡锷等积极寻求救国之道的革命志士。 1903年春,周来苏变卖部分家产,和同乡苏鹏、谢国藻、刘华式、唐汉三等六人,前往日本东京留学,并考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立志武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周来苏到东京不久,1903年4月,拒俄运动爆发。东京留学生黄兴、宋教仁、秦毓鎏等为反对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占,组织拒俄义勇队,准备归国参战,捍卫国家主权,但遭到清政府阻挠,被迫解散,一部分留学生将义勇队改为“学生军”,坚持斗争,亦被日清政府联合强令解散,东京留学生群情激奋。满腔爱国热情的周来苏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并在义勇队和学生军解散后,与苏鹏、杨笃生等秘密结为革命党会,从事反清活动。1903年5月,学生军更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以“鼓吹、起义、暗杀”作为斗争的主要手段。周来苏与湘籍留学生黄兴、陈天华、刘揆一、苏鹏等又成为军国民教育会中的激进分子。为暗杀满清重要官僚,震慑清廷,唤醒民众,周来苏与杨笃生、苏鹏等湘籍会员秘密组织暗杀团,积极研制炸药,练习枪法,伺机而动。1904年夏周来苏等研制炸药成功,便整装回国,实行暗杀行动。他们刺杀的目标,就是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周来苏、苏鹏、杨笃生、何海樵、张继五人暗杀小组到达天津,租了一间房屋暂住,采购药料、铁弹、电线等物品,然后直赴北京,在草头胡同租屋住下,探听慈禧行动。这时,慈禧正居颐和园避暑,他们就在西直门与颐和园之间的近河道路上,埋设炸药,以电线通到附近芦苇丛中,人员隐藏在苇丛内,只待慈禧车驾回宫通过该处时,便引爆炸药,将慈禧炸死。周来苏还随身佩戴了一把手枪,如果慈禧未被炸死,就以手枪射击,必欲置其于死地。他们每天都前去打探慈禧的行踪。不料这年正值慈禧七十岁生辰,她住留颐和园达数月之久,仍无返宫迹象。而暗杀小组成员原来多方筹措所得经费又快用尽,无奈经由天津、上海,返回东京。这次暗杀活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周来苏等五名刺客在京城潜伏数月,清廷竟未察觉,这大大鼓舞了革命党的士气,此后各种暗杀清吏的活动此起彼伏,极大地震慑了清廷,清廷大员人人自危,生活在末日惶恐之中。

此时,黄兴、陈天华等人作为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回到湖南长沙,创立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积极筹划反清起义。1904年10月,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章士钊等华兴会主要创始人计划发动长沙起义,不慎泄露,湖南巡抚派出大批军警四处搜捕,黄兴等不得已逃往上海,与从东京归来的周来苏、杨笃生、苏鹏、蔡锷等人会合,筹划在武昌、南京等地再谋起义。他们在英租界大马路新开路余庆里八号,租设启明译书局,作为秘密革命机关。1904年11月7日,革命党人在余庆里举行会议,商讨下一阶段的反清方略,到会的有黄兴、陈天华、蔡锷、周来苏、杨笃生、苏鹏、张继等四十来人。会议决定从即日起,分头动员大江南北的学界、军队,在武昌、南京等地发动起义。周来苏满怀革命的激情,摩拳擦掌,等待着一个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但不久就意外发生了一件大事,打乱了他们的计划。1904年11月19日,革命志士万福华刺杀前安徽巡抚王之春失败被捕,英巡捕四处侦查同党,当时在启明译书局的周来苏和黄兴、苏鹏、张继、章陶严、徐佛苏、薛大可、赵世暄等同时被捕。这么多革命骨干同时被捕,在革命党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狱外的革命同志大力奔走呼吁营救,海内外同志捐款请律师辩护。因为没有与万福华刺杀案有关的直接证据,其他人都被判无罪释放,万福华被判监禁十年,而周来苏因被捕时身怀手枪,英租界当局以“妨害治安”罪,判处周来苏监禁一年零三个月。后经革命同志买通巡捕房,保释监外就医。

1905年夏,周来苏出狱,再次前往日本东京。这年7月30日,为了联合革命力量,壮大反清革命队伍,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举行筹备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周来苏参加了筹备会议,并成为首批79名宣誓入会的同盟会员之一。8月20日,中國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本部机构分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三部。周来苏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同盟会还设立了各省分会,湖南分会会长最初为仇式匡,由于引起争议,后由黄兴兼任。黄兴身兼数职,难以兼顾,1906—1907年,改由周来苏担任湖南分会会长。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原来分散的反清革命力量有了统一的组织核心,革命从此进入洪流汇聚、波澜壮阔的新阶段。

1905年秋季,周来苏考入东京一所医科大学,但他在该校只学习了两年,即因革命需要辍学。1907年底,周来苏遵照同盟会的指示,从日本乘船去广西陆军小学堂,利用同乡关系找学校总办蔡锷谋求一职,以便发展同盟会员,作为在广西起义的根据地。因蔡锷有所顾虑,虽然对周来苏好生招待,但始终没有明确表态。周来苏在此呆了一个多月,眼看快到除夕,只好离开广西,暂时回到湖南老家。周来苏为革命事业在外奔波多年,经费告罄,回家又变卖部分田产,家人颇有怨言。邻里乡亲也不知道他在外所干何事,只听说他一会坐牢,一会儿又回家卖家产,背后叫他“敗家子”“浪荡子”。周来苏听说后,不予争辩,泰然处之。在家过完春节,他即于1908年春乘船去上海,向黄兴汇报了广西的情况。随后,周来苏受黄兴委派,到广东陆军速成学堂任德语教官,执教的同时积极发展同盟会员。一年后,清朝官吏有所察觉,派暗探到校侦查,欲逮捕周来苏。周来苏得讯,即乘船离开广东至香港,再转往日本。1909年春,周来苏在日本东京考入早稻田大学,研习法律。就读不到两年,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周来苏回国参加革命,未及毕业又辍学。1910年6月,谭人凤召集在东京的11省区同盟会分会长和会员共100多人,在宋教仁的寓所寒香园开会,商议“改良会务”和制定革命方略。周来苏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周来苏与谭人凤、宋教仁等着重讨论了革命中心的转移和革命进行的步骤问题,提出“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长江革命”,虽因经费无着,暂告搁浅,但这次会议确定的正确路线,为日后中部同盟会正式成立并最终指导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奠定了基础。1911年1月,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周来苏受命多次从日本运送枪械到香港、广州,最后一次周来苏从日本押运手枪100多支、子弹4000发,乘美国总统号海轮去往香港。香港是无税口岸,本来是一向不检查的。由于叛徒出卖,起义计划泄露,两广总督张鸣歧派出侦探,四处搜捕。周来苏在日本运送枪弹即将启程时,忽然接到黄兴发来的急电,说有人看见上海来香港的船只,有军警上船搜查,要周来苏注意安全。周来苏接到电报后,为了避免因搜查而使革命遭受更大的损失,在轮船经过门司时,无奈将枪弹丢入了大海。可是,船到香港后,却并没有人上船搜查。黄兴责备他不懂得应变,周来苏也懊悔不已。一些革命党人不知内情,甚至讥笑周来苏胆小、怕死。面对误解和责难,周来苏没有气馁,而是在黄兴的指示下继续积极参与广州起义。由于海外的募款和购买的武器未到齐,以及混入起义队伍的清廷坐探陈镜波告密,清政府加强了戒严防范,并全城搜查革命党人,4月13日的起义日期被迫延期至4月27日。原定十路人马同时进攻,但临近起义,大部分起义人员因故无法聚集广州,加上其中三路领导人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在形势极为不利而起义又无法再推迟的情况下,黄兴毅然率领100多名选锋(敢死队员),于4月27日打响了广州起义的枪声。周来苏作为选锋之一,随黄兴一起冒死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出发时,黄兴吩咐要活捉总督张鸣歧,逼其交出军队,控制两广,作为革命基地。但攻入总督衙门后,却没有搜到张鸣歧,从捕获的一名清军军官口里得知,张鸣歧已事先逃往水师行营,并指挥清军大举反攻。由于寡不敌众,革命同志死难和力尽被捕者甚多,黄兴右手被打断两根手指,在同志的掩护下负伤逃出脱险。周来苏也先后身中数弹,大多只穿入斜披在身的毛毯,没有伤身,其中一颗枪弹擦伤脸颊,血流满面,幸亏未中要害。见势已不可为,队伍也被打散,周来苏与部分同志无奈趁着混乱撤出广州,退至香港。这次战役非常惨烈,120多名革命同志,战死和被俘牺牲者有100多人,幸存者寥寥无几,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后改称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周来苏等革命志士碧血染黄花、不惧牺牲的壮举,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911年10月10日,武汉的革命同志发动了武昌起义,一举占领武汉三镇。周来苏等人随黄兴从上海赶到武昌,参加武昌保卫战。周来苏被安排带人在鹦鹉洲设卡,收缴逃散义军枪支,收留了70多名逃散义军,劝服其重上前线抵抗,并分两批亲自渡过汉水送至汉口。随后,黄兴又命周来苏前往长沙发动湖南起义。周来苏即乘火车前往长沙,来到明德中学,同盟会湖南分会暗设于此,当时由曾杰主持分会机关事务。周来苏、曾杰等当晚即召集同盟会主要人员开会,传达黄兴的指示,要求迅速发动起义,夺取政权,响应武昌起义,得手后派兵前往武汉增援。经过商议后,他们连夜分赴各处联络,磋商起义日期。10月22日,协助湖南同盟会负责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长沙起义,光复了长沙。周来苏在长沙停留不久,即马不停蹄,和湘籍同盟会员邹天山、张斗枢、余焕东等前往上海,在李燮和领导的沪军都督府吴淞军政分府和光复军司令部任参谋,协助李燮和稳定上海局势,谋划进攻南京。

民国成立后,1912年至1920年,经孙中山和黄兴介绍,周来苏回到湖南,相继任湖南省省长谭延闿、林支宇秘书兼督军署参事。周来苏在任职期间,不贪不占,只拿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谭延闿曾委任周来苏为湖南财政厅厅长,被其婉拒。1921年,湖南省设立了一个水利机构,叫“驻益疏凿资滩总局”,委派周来苏为总理(局长)。在资费短缺的情况下,周来苏不畏艰难,带人分段测量,裁弯取直,疏通资江河道,废掉被土豪富室侵占河道圈出的田地,使资江航运更加便利,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他们的诽谤。周来苏遂于1923年夏愤然辞职,回到老家。晚年周来苏在家乡为资助办学,兴修水利,修桥铺路,扶贫济困,又卖去10余亩祖田,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有两年甚至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赤脚下田,拾粪牧牛,因脚病复发,亲友力劝乃止。

只为苍生谋福利,不为己身存一心。周来苏少年负笈求学,壮年矢志革命,老年扶贫助困,散尽家财,从不惋惜。他淡泊名利,自己从来不写诗文流传,还经常告诫子女,不要将他的事迹宣扬。晚年他更是将“瑟铿”改为“雪根”,以示超尘脱俗之怀。他的高尚品格深深影响了后代人。周来苏之子周述礼,从小练就一身武功,立志投军报国。虽因其母挽留没能成行,屈居乡间,但为人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常为乡里弱小两肋插刀,伸张正义。三女儿周韵秋,虽为女儿身,颇有男人豪气,视钱财如粪土,光明磊落,嫉恶如仇,九十多岁还身体健朗,思维敏捷。小女儿周国姿,也就是我的母亲,从小知书达理,温良贤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端困难的时期,一家经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从不向人乞求,反而热心帮助邻里。前辈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虽然身处不同时代,我却时时以先辈为榜样,即使干着一份平凡的工作,也不忘为国家、为他人奉献一份力量,在平凡中坚守做人的品格。

《道德经》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是外祖父周来苏与无数革命先辈的真实写照。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富贵,铁血为共和,名利如浮云,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世流传,为后人铭记,亦将成为我们立身处事的力量源泉,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努力奋进。

猜你喜欢
同盟会黄兴长沙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丽的“理想人生”:创业哪有不吃苦的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整人的历史题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