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 守护海南长臂猿就像守护自己的孩子

2021-12-04 07:17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长臂猿霸王护林员

张志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原保护区,有一位林业助理工程师陈庆,他和海南长臂猿已经有了37年的交情。对于陈庆来说,海南省中部巍峨的群山就是他的家,那里生活着他的“家人”——海南长臂猿,这些精灵是他最深的挂念。在陈庆的眼里,长臂猿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

常年穿梭于霸王岭山区,陈庆黝黑的皮肤尤显粗糙,一头短发银丝已渗透近半,平时话不多,不过一聊起海南长臂猿,他总能侃侃而谈。

1984年,陈庆已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当生态护林员,开始了他保护长臂猿的生涯。可以说,陈庆见证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繁衍和恢复,从“林二代”到现在海南长臂猿的“土专家”,他亲历了海南长臂猿从仅剩2群7?9只恢复到现在5群35只。

年满60岁的陈庆已于今年3月退休,但是,退休之后的他依然很忙碌。他经常会被科研机构“点名”一同进山探访。因为有了陈庆,进山工作就有了保障。

陈庆如今还是那么富有激情,在别人眼中苍茫的大山,在他这里变得亲切而多情,“这株是肖蒲桃,长臂猿最爱吃;这株是相思树,森林防火好树种”……

伐木工人转行生态护林员

陈庆的父亲是霸王岭林业局原东二采伐场采伐工人。1979年4月,年满18岁的陈庆,在东二林场当一名伐木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庆和长臂猿初次邂逅。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上山去采伐点的路上,耳边突然传来一阵阵悠扬的鸣叫声,他仰头往树上一看,原来有几只长得像猴子似的动物在树上玩耍。陈庆死死的盯着它们,那几只长臂猿也停了下来,好奇的看着他,就这样双方相互疑视着,长臂猿不动也不跑,似曾相识,从此海南长臂猿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84年,因工作需要,23岁的陈庆从霸王岭林业局营林科借用到霸王岭保护区工作。当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霸王岭开展长臂猿种群生态研究,请陈庆作向导。经过这次科学考察,陈庆了解到很多有关海南长臂猿的知识,对长臂猿的生存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在那一年,在当了6年的伐木工人后,陈庆决心转岗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当生态护林员,开始了他在霸王岭的护林和护猿生活。陈庆的转行让很多人不解,当伐木工人月工资丰厚,而当生态护林员只有几十元,可陈庆还是下定决心与森林和海南长臂猿为伴。记的有一次,陈庆在工作休息之余,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他顺着声音小心翼翼摸索过去,那又是一群长臂猿在树上嬉戏,看着他们东张西望、和和睦睦,充满好奇的样子,心里甚是欢喜。从此,陈庆自己心里坚定了一个信念:这辈子离不开长臂猿了。

陈庆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坚持到观察点聆听海南长臂猿动人的鸣唱,判断它们的位置,跟踪监测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了解海南长臂猿生活习性,为长臂猿的生存与保护的研究课题开创了先例。

经过多年的持续追踪观察、监测海南长臂猿的生活习性、繁育、种群变化规律、生境等基本情况,陈庆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监测数据,并拍下许多海南长臂猿活动规律和珍稀植物的珍贵照片,为制定海南长臂猿和珍稀植物保护方案提供了丰富基础数据资料。陈庆参与编写出版了《海南植物图志》《海南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海南长臂猿保护博鳌国际论坛总结报告》《海南长臂猿论文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图鉴》;先后发表论文有《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采食植物生态位特性》《海南黑长臂猿数量调查》《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摄食植物的区系分布多样性研究》《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等。

穿越深山护爱猿

守护长臂猿和生态护林员一样,都要经历几重考验:一是孤单寂寞,二是天黑,三是危险。由于海南长臂猿一般在早上6点左右才开始鸣叫,做监测工作需要在山上住,由于住宿的驻点与监测点有几公里的山路,必须每天凌晨4时起床,带上干粮,用手電筒照明赶路,并在6点钟之前到达监测点。天黑又要爬山,还要受蚊虫、山蚂蟥等叮咬,工作环境相当艰苦。但陈庆毫无怨言,依然坚守岗位,兢兢业业。

记得1987年6月的一天上午,他背着录音、摄像机等长臂猿监测器材在林中寻找长臂猿,走了几圈也没听到长臂猿叫声,心里觉得又失落、又忧虑。突然,林间传来一阵鸣叫声,那声音很悠扬,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他很快判断出那是海南长臂猿!他兴冲冲的往鸣叫声的方向冲去,不料被一根藤拌了一下,连人带器材翻了几个跟斗,把脚摔断了。他忍着那一阵阵的疼痛,背着器材,连跪带爬,用了两个多小时爬回到老点驻地。伤筋动骨100天,简单治疗两个多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1994年4月的一个下午,他在巡山的路上发现一群4只长臂猿在树上玩耍,那是又一个新的长臂猿家族种群!到底它们在那里住呢?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情,他就这样在树底下蹲着盯着,一直到天黑才往站点赶。站里的人看到天黑了陈庆还没有回来,以为发生了什么不测,大家打着手电筒到山里找,半路上才遇到他回来。紧紧张张吃完晚饭,他心里想着长臂猿是不是还在那个地方过夜?他不顾同事劝阻,又拿着手电筒自己一个人原路返回到与长臂猿出现的地方进行观察,确定这是长臂猿临时安的家,才返回站点,这时已是下半夜了。

霸王岭树大林密,海南长臂猿个头不大,藏在树中间根本找不到,只能听叫声辨别位置。海南长臂猿行动速度快,要观测得体力好,要是跟丢了就很难再找到。雨林里很容易受伤,陈庆的头、右臂、右腿都受过伤,留下的疤痕有10多厘米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别人看似枯燥的巡山、护林、种树,但在陈庆那里却有着不一样的乐趣,他一直寻找合适的机会观察记录长臂猿的数量、饮食和玩耍状况。陈庆介绍,霸王岭长臂猿分为四个族群,A群主要栖息于红河谷周边; B群活动于南岔河附近;C群喜好在苗村区域; D群似乎更青睐于东二队林场。陈庆说,长臂猿一个家庭通常是以“一公两母”集群活动,会共同哺育幼崽,但小长臂猿长大后会有“分家”,有时家族成员也会因为内部矛盾“闹分家”。

“土”专家有真本事

陈庆在巡护工作中时刻不忘学习,每天在巡护过程中,还坚持兼顾做动物植物监测研究,而且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或动物,都用心查找工具书和资料认真琢磨。经过30多年的努力,靠自学和参与项目工作时向科研院所的教授、学生虚心请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一名在植物鉴别方面省内外有话语权的专家。

现在的陈庆已经成为海南动植物界数一数二的“土专家”。许多科研院所在霸王岭和其他林区的科研项目都请他参与,比如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热带林业科学研究院、深圳仙湖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以及省内各保护区、香港嘉道理等单位。经陈庆参与开展的项目就有几百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海南开展的各类动植物研究课题,陈庆都成为课题必争的香饽饽。

陈庆还精通动物和植物标本的制作,霸王岭分局科普馆里的动植物标本有很大部分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为科普馆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正是在陈庆的带领下,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工作已进入常态化,使得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食用植物及习性、活动区域等一点点地被了解和掌握。

“丛林的植物,有时也和长臂猿等动物一样,就是这么神秘,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原因来解释清楚。”让人感到振奋的是,现今,霸王岭早期被破坏的生态区域恢复进展喜人,海南长臂猿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长臂猿似乎也越来越愿意亲近人类聚居地。

在陈庆看来,猴子比长臂猿好动,但长臂猿比猴子灵活,看得出,海南长臂猿愿意亲近人类。以常年栖息于白沙青松乡苗村区域的C族群为例,村里难免有吵杂声,遇到民俗节庆也会燃放鞭炮,但一年下来,苗村村民听到丛林里的长臂猿鸣叫声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看得出,它们从未舍得远离这个区域。村里也有不少瓜果植物,但从未见着它们进村觅食半步,似乎又一直在刻意与人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乐意在这里陪伴这些丛林精灵,这辈子与长臂猿是分不开了。”

陈庆说,虽然退休了,但依旧乐意往山林里跑。他始终觉得,在这深山密林里,每一棵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有灵性,都有故事,即便自己退休了,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长臂猿科普研究,或是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与呵护这一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

猜你喜欢
长臂猿霸王护林员
江西继续为2.3万余名生态护林员购买意外保险
鄙视型礼让
护林员巡山路上“偶遇”猕猴
长臂猿爸爸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光影视界
森林霸王——老虎
深山有猿
霸王条款等
蚂蚁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