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看退耕

2021-12-04 07:17高立鹏
绿色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扎西石榴

高立鹏

2021年7月26日—8月2日,我们来到云贵高原,开启“重走长征路·退耕还林还草作家记者行”云南段的征程,沿著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采访这条路上正在上演的另一个故事——退耕还林还草。

赤水河畔种竹人

很多人认识扎西,是因为中央红军曾在这里开过一系列著名的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扎西是赤水河的源头地区之一。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扎西河,源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城扎西镇。它向南流21公里,到达一个叫二龙抢宝的地方,与从镇雄流过来的赤水河汇合。

发展方竹产业是威信县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也是威信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7月27日上午,我们采访了威信兴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兴江。他是威信的退耕还林大户,栽种方竹总面积3800亩,其中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有1000亩。

王兴江今年40岁,斑鸠村人。

“我是2008年退伍的老兵,回到家乡,发现这里的土地大量闲置,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昔日热闹的村庄显得萧疏落寞,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发展一项事业,把人气重新聚拢起来,把村子振兴起来。”王兴江回忆说。

“2014年9月,我到延津县看望在军队服役时的老领导。碰巧盐津县是方竹产区,正值方竹抽笋,我走进竹林一看,好家伙!每平方米土地冒出几十株嫩笋。一打听,方竹笋材两用,效益好!内行人指点我说,斑鸠村土壤好,水份足,海拔1300?1600米,特别适合发展方竹,我心头豁然开朗,下决心发展这种植物。”王兴江追忆当年退耕还竹的缘起时,眼里还闪烁着光芒。

“我父亲也热爱造林,但因为没有选好树种,结果失败了。因此,我意识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重要。”王兴江告诉我。

“我们合作社自2014年至今共种植方竹3800余亩,基地涉及农户132户,现进入出产阶段的竹笋约1000亩左右,初步采笋量亩产达300斤。出笋季节,每天30到40名工人上山采笋,预计5?6年时间,将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以上,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带动运输业、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延伸发展。”王兴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发展方竹产业并非一蹴而就。起初,老百姓种竹积极性不高,直到首批营造的竹子产生了效益,村民们眼见为实,才积极跟进,连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方竹。

说到方竹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王兴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斑鸠村有一户孤人,叫何友贵,50多岁,住在大汉寨村民小组一个高坡上,有承包地80多亩,王兴江动员他流转土地种竹,他动心了。现在,何友贵光租金收入每年就有8000元,还有20%的股份收益。

王兴江说,早期每亩生产方竹300斤左右,可获得收入150元,20%的股份收益就是30元。等到进入高产期,预计每亩产笋800到1000斤,收益就更好了。

何友贵不但有方竹收益,还有政府的特困补助,加上政府生态移民搬迁出钱给他修了房,他现在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在退耕还林的推动下,威信县的方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方竹等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建成连片方竹基地11个,种植方竹规模达54.2 万亩。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威信县在红军长征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红色扎西

提起87年前那次史无前例的远征,人们就会想到“四渡赤水”。

朋友说,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仔细打听,才知道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至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干流全长436.5公里,有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的美誉。

“赤水河云南段干流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983平方公里,涉及镇雄、威信县17个乡镇152个村(社区)104.2万人口。”国家林草局昆明院生态修复处专家朱仕荣告诉我。

“扎西河是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源于威信县城扎西镇,向南流21公里,到达一个叫二龙抢宝的地方,与从镇雄流过来的赤水河汇合。”朱仕荣接着说。

即使到了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扎西镇也是一个遥远之地。7月26日,我们从北京出发,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行,首先到达贵州省毕节市机场,然后转乘汽车,穿过昭通市镇雄县,行程100多公里,才到达这个“鸡鸣三省”之地。

扎西镇面积不大,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镇。下午4点,在威信县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扎西红色小镇……它们一再提醒我:这是一个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

我们重点参观了扎西会议纪念馆,从中了解到扎西会议的很多细节。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扎西11天,从此革命的火种植根威信大地。

扎西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扎西会议纪念馆一位姓吴的导游告诉我,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月4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云南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统称“扎西会议”,解决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史称《遵义会议决议》,决定中央常委分工,恢复中央对全国革命斗争的领导,确定中央红军新的战略方针,部署中央红军的精简缩编,作出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及组建游击纵队的决定等。

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使遵义会议精神得以贯彻实施。会后,中央红军变被动为主动,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历史任务。中央红军留下的革命火种——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在川滇黔边区20余县进行了1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定格下革命历史的永恒;一件件沧桑的文物,展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磅礴乌蒙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赤水淙淙是仁人志士深情地诉说。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里说,1935年,毛泽东在滇东北的扎西过年,新年是猪年。毛泽东大约2月6日到达,没有年夜饭,没有值得庆祝的事情,也没有吃的。有些部队连续两天都空着肚皮。天气阴寒、潮冷,很糟糕。毛泽东对军队进行了缩编和整顿。他们休息了一天。陈云言简意赅地写道:“气候严寒,夜间降雪。”

陪同的副县长告诉我,1935年中央红军路过威信时,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百姓中参军人数达到了3900人。他说,自那以来,老区儿女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昭通市是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在全省占比高达四分之一,而威信县是昭通市退耕还林的重点县区之一。

县林业局局长告诉我,近年来,威信县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山区脱贫致富的惠民工程来抓,共计完成营造林37万亩、退耕还林3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0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

“山高林茂,是威信革命的本钱,也是威信乡村振兴的本钱。”这位副县长对我说。

“以红色文化为底、绿色文化为基,结合民族文化,威信人民正在描绘一幅美丽新画卷。”陪同我们的副县长介绍说,“在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中,威信县积极融合红色革命、绿色生态和彩色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老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形象定位,威信坚持县城形象重塑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使城镇化率提高到4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1%,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你来到扎西,驱车走在新建成的扎西大道、胜利大道和长征路复线交通“主动脉”上,抑或漫步在遍布全城的60余个城市公园、小微公园、口袋公园,你会惊叹扎西今昔的天壤之别。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将威信建成昭通市的乡村振兴示范区、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和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副县长说,

娜姑镇的石榴熟了

7月27日9点,从扎西镇出发,驱车330公里,经镇雄县,过贵州省毕节市区、威宁县到达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在昭通午餐后,继续行驶130公里,一路向南,大约下午4点,到达目的地曲靖市会泽县。

在会泽,我们首先参观中央红军第九军团扩红纪念馆。人们告诉我,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也是云南人,出生于昭通市彝良县,经历过护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新四军副军长。

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和红二、 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云南,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长征过会泽,历时7天,途经娜姑等7个乡镇或街道、30个村,行程115公里。

红军路过会泽期间,沿途不断有群众报名参军,总计达1500余人,被整编为一个新的红军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会泽虽地处抗战后方,但同仇敌忾,积极参军参战。抗战期间1.24万会泽子弟应征入伍,阵亡3345人、有档案记载的382人。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折合1937年国币至少90.45万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这段历史,我心中充满了敬意。

早就听说,会泽依托退耕还林发展壮大了石榴产业,今天终于眼见为实。

会泽县林草局局长张元周告诉我,全县共发展石榴8万亩,其中娜姑镇5.3万亩,占比达66%。

我们来到娜姑镇时已是下午6点。站在山头,满眼都是石榴树。张元周说,我眼前这片石榴也许是全国最大的连片石榴林,一共2.1萬亩。为了预防病虫害,果农为石榴果套上纸袋,远远看去,像一个个灯笼,在夕阳照射下,微微泛着白光,煞是好看!

正值石榴成熟季,扒开果皮,就看到鲜红的果肉。

“这里生产的石榴叫软籽石榴,果大色艳,颗粒饱满,肉厚多汁,深受市场青睐,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张元周告诉我。

“目前,全镇5.35万亩石榴中,有3.8万亩已挂果,2万多亩进入盛果期,产量约4.6万吨,可实现产值6亿元。”张元周补充说。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干海子村的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村子发展石榴面积5400多亩。主人给我算了一笔账,干海子村石榴种植基地为就近务工农民每年发放工资约540万元;流转土地近4000亩,每年支付租金约480万元。

提到娜姑石榴产业的成功之道,张元周总结了四句话,一曰区域化种植,二曰专业化生产,三曰企业化管理,四曰社会化服务。

不言而喻,娜姑镇石榴品牌的形成,离不开退耕还林。全镇共实施退耕还林1.3万多亩、陡坡地治理工程2000亩,共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4年以来,退耕还林为全镇石榴产业提供政策补助资金2100余万元。

“传承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发扬泽世担当、汇智图强的会泽精神,我们正在谱写会泽生态建设新篇章!”当地一位干部对我说。

森林环绕的村庄

7月31日,星期六。我们来到红军长征途径地金沙江畔的拖布卡镇。

拖布卡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64公里,为云南、四川的交界处。

拖布卡源于彝语,意为“森林环绕的村庄”,但这里的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近年来的大力修复,目前森林覆盖率为32%。

拖布卡镇辖20个村,3万多人,虽然国土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但海拔落差大,最低处海拔695米,是昆明市最低点,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已被淹没,最高海拔3032米,高差达2300米以上。

拖布卡镇共实施退耕还林3.68万亩,涉及18个村委会,期间共建设示范基地两个,分别位于树桔村及新店房村。

我们首先来到金沙江畔的树桔渡口。

1935年5月3日下午,红九军团先头部队离开会泽县城,沿娜姑镇盐水沟向金沙江进发,5月4日到达树桔渡口南岸,随后大部队也赶到了渡口,于5月6日上午全部渡过金沙江,向北边的四川会理进发。

树桔,彝语为“种稻谷的地方”,是金沙江边的一条狭窄的河滩地,它的对面就是四川的大凉山。这里属于乌蒙山区,连绵不断的群山巍峨耸立,直逼云端。很难想象,当年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翻过这些崇山峻岭的。

树桔村的村主任当过兵,是个年轻的“80”后,他说,自小在金沙江里钓鱼摸虾,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

这个村地处白鹤滩上游,全村共有1800人。

“全村新一轮退耕1491亩,涉及8个村民小组,农民237户83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发展芒果、桃子等产业,其中种植芒果700多亩,已有527亩挂果,年产量15吨、产值9万元。”说起村里的情况,村主任如数家珍。

“农民出租土地,每年每亩土地租金400元;每亩土地农户还能领取退耕还林管护补贴2000元;每年带动当地农户务工,平均每年工资收入2.92万元。”村主任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在这里,热情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品尝自产的芒果,它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糖分十足,让人喜不自禁。

谈到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村主任说,自从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以来,金沙江水变清了,野鸡野兔也屡见不鲜,最近还发现了七八只猴子。

他指着当年红军过金沙江的渡口告诉我,现在树桔渡口还有一只小船,可以将人员摆渡到对岸,摆渡一次收费10元,但对本村村民免费。

他还说,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除了植树造林,最近政府还实施金沙江十年禁渔。

有人问:“现在村里最大的事是什么?”

“是乡村振兴。”他不假思索。刚刚摆脱贫困的树桔人,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看完树桔村,我们又去了新店房。

近年来,新店房村实施退耕还林并发展石榴和脐橙1000亩,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当地领导给我说了一组数字,新店房村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2400余亩,涉及8个村民小组,370多农户、14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60余户,近1千人,主要是发展脐橙、石榴等产业。

退耕还经济林的成效日益显现。据介绍,新店房村种植脐橙500亩,已有200亩挂果,预计收入30余万元。脐橙产业带动农户264户,农民除收取租金外,每亩还有2000元退耕还林管护补贴,同时还带动100多人务工,每年常驻务工人数26人,每人务工增收年均近3万元。

除了脐橙,新店房村还发展软籽石榴400亩,明年挂果后预计给村民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这些地方以前遇到旱灾经常颗粒无收,现在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软籽石榴、脐橙,3年下来先后都挂果了,收入比种马铃薯、玉米要高很多。村民还能在这里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每天还有收入。”新店房村负责人说。

“由于采取土地流转加优先雇佣加社会保障的利益链接方式,对零散土地进行流转,规模土地农户自己耕种,退耕资金全部属于农户,退耕还林给拖布卡镇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镇上的干部告诉我。

金沙水拍,昼夜不停。它见证了红军长征以来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走在新长征路上

8月1日。阿旺镇岩头村杀马小组。

在这里,我们拜访了返乡创业青年邵星文。他初中毕业后曾跑过运输,有了人生第一桶金后,重返故里,当起了“山川化妆师”,搞起了水果种植。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项传统产业,但邵星文说:“传统就是创新。把传统产业搞好了,也能出新出彩!”

2018年,他在300亩退耕还林地上栽种冬桃和苹果,如今每亩产值达1万多元,纯利润近5000元,每年仅支付村内农民工资就达70多万元,直接带动1百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虽然是传统产业,但管理却是现代方式。他注册星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以退耕地为依托,将经济林果发展到1200亩。在他的带动下,附近3个村民小组、300多户农户也发展林果300亩。

“退耕还林一举多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又调整了农业结构,还培植了后续产业。”区里的一位干部对我说。

除了阿旺镇核桃岩头村1500亩冬桃外,长岭子村也发展冬桃5000亩,保证了退耕农户近期及远期的增收致富。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东川区的生态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里是强烈地震带区。金沙江、普渡河分别从它的北部和西北部流过,小江则由南向北注入金沙江。

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纵横分布着107条泥石流沟渠的小江,每年向长江输送的泥沙曾经高达1900万吨,严重威胁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2000年以来,东川区共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及省级陡坡地治理任务22.43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4.59万亩,占全市总任务42.53万亩的34.3%,2.58万农户、近10萬人从中受益,包括建档立卡户9900户、3.77万人。

近5年来,东川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0.55%。

“春城昆明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昆明市林草局退耕办主任段飒飒介绍说。

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昆明市共完成退耕还林250.6万亩,累计投资26.3亿元,直接受益121.2万人。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45.05%上升至2020年的52.62%。曾经的“童山濯濯,荒夷凄凉”如今已满目苍翠,“莽莽群山抱古城”成为美丽春城最亮丽的底色。

不仅仅昆明,退耕还林给整个云南的生态修复带来了活力。

“云南省是澜沧江、金沙江等六大国际国内河流的源头、上游及主要汇水区,生态区位重要,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陡坡耕地面积大、产出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夏留常告诉我。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云南省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2000年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257.99万亩,其中新一轮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455.39万亩,任务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44.29%提高到2020年的60.3%,工程每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896.58亿元,相当于云南省同期生产总值的6%。

除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有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云南省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林771.3万亩,涉及核桃、澳洲坚果、花椒、板栗、柑橘类等65个经济林树种。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纳入全省生态扶贫的重点工程,坚持优先向贫困地区、贫困县倾斜,任务占比高达94.4%以上,涉及37.7万农户、151.6万农民,为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放眼全国,退耕还林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据监测评估,全国退耕还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为1.42万亿元、经济效益2600多亿元、社会效益7300亿元。20年来有812个贫困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97.6%。截至2020年底,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9000多元,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更加稳定多样。

在过去40年里,有8亿人摆脱了贫困,这其中也有退耕还林的一分力量。

当年,红军长征时,曾承诺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新一代人正沿着红军的足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扎西石榴
应该把钱还给谁
石榴
石榴
石榴
石榴
你好,岁月
如果
石榴汁
如果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