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有猿

2019-02-26 02:23管振华闵锐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2期
关键词:长臂猿长臂长尾

管振华 闵锐

 雌性西黑冠长臂猿

 亚热带森林典型的桫椤林

 无量山长臂猿监测站

知识链接:研究长臂猿的初心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要研究长臂猿呢?简单来说,研究野生动物,通常以两种方式开始:一种是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而去研究一个物种;一种是由于接触了一个物种而提出科学问题。而长臂猿的研究屬于后者。

全世界共有20种长臂猿,分布于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在中国,过去有6种长臂猿的记载,现仅存4种,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多数情况对长臂猿的研究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得到的研究结果则为更好地保护长臂猿提供依据。

长臂猿的长臂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引人注目,也正是这长臂使长臂猿非常好地适应了森林的生活。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只有亲眼见证才有体会,这种极其显著的特点不停地撩动人们的好奇心,小朋友一见到长臂猿就会问:“长臂猿为什么胳膊那么长?”

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给出了答案,他这样描述长臂猿:“类人猿的一个分支向东扩散到亚洲热带森林里。在那里,它们永久地生活在树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的尾巴消失,手臂伸长,通过摆动而不是爬行的方式行动,行动的技巧和速度都令人惊讶。这就是长臂猿。”

初探无量山

云南无量山是中国最大的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地之一,也是我研究长臂猿的起点。

2008年1月1日,我第一次来到无量山长臂猿监测站。那时,我已经根据前辈们的研究基础,大致了解了距离最近几个群体的活动范围。

长臂猿,是树栖性极强的灵长类,很难用红外相机拍摄到,所以只能通过跟踪观察。为了了解长臂猿的行为和生活习性,我们必须持续地跟踪观察,才可能掌握长臂猿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获得足够的行为数据。

然而,野外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第一次亲眼看见长臂猿大概是在正式开展野外工作半个月以后。这期间,虽然我每天都在比较确定的领域范围内寻找长臂猿,但一个月也只有匆匆一瞥,并没有看清它长什么模样。这让刚刚开始野外工作的我,有些沮丧。其实,要想在现实中捕捉到像纪录片中那种令人惊叹的画面,既要有运气的成分,还要在拍摄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认识和了解所要拍摄的动物。既然如此,那么对这些罕见并且行踪隐蔽的动物,到底该如何开展工作呢?

漫长的起点——习惯化

寨子里的村民把长臂猿称为风猴或者黑猴,形容它们速度快,像风一样,只能看见一团黑影。它们在树上荡几下,就可以跨过一个悬崖,我却要顺着山路绕半面山才能到达对面,等我到时,长臂猿已踪影全无。尽管很少有机会直接观察它们,但日复一日的寻找,也让我了解了一些长臂猿的活动规律。这个进展缓慢的过程,是为了让我和长臂猿互相熟悉和适应,我们称这个漫长的过程为“习惯化”—研究野生动物行为的起点。

我想,用《小王子》中小狐狸的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你应当非常耐心”。狐狸说:“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微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话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让长臂猿接纳我们会在它们附近经常出现的事实。最初,长臂猿一看到我们就跑,慢慢地,我们可以悄悄靠近,适当地发出声音,让它们知道我们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和长臂猿之间的距离还只能通过望远镜观察,如果我们试图靠得更近,它们会马上远离。反复尝试后,我们被“允许”靠近一点点,只是一点点;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可以靠近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地靠近,经过了两年时间,我们终于可以在不用望远镜就能看清长臂猿行为的距离(十几米甚至几米)进行观察。总之,我们终于具备了对长臂猿持续近距离观察的条件。

长臂猿为何鸣唱

鸣唱行为是长臂猿重要且显著的行为特征,它们的声音洪亮、悠扬、传播距离远。在野外,我们一般通过长臂猿的鸣唱声音来确定它们的位置。我所在的监测站距离长臂猿栖息地大约2千米,每天早上天不亮的时候就要出发。首先穿过布满露水的灌丛,再步行一个小时的山路,就可以到达预计的听点,等待鸣唱。长臂猿并不是每天都唱,有的季节鸣唱得多一点儿,有的季节少一点儿,大概平均每天鸣唱1次。不能直接观察的日子,听到长臂猿的鸣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长臂猿在树间行动时速度很快

 最初,我们只能在很远的地方观察长臂猿

 近距离观察到的雄性西黑冠长臂猿

 无量山中西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

 西黑冠长臂猿,图中为雄性正在给雌性理毛

 长臂猿几乎一生都在树上生活

动物界的鸣唱行为并不罕见,鸟类的鸣唱是最广为人知的,其鸣唱的方式繁多,还包含求偶、警戒等各种信息。长臂猿的鸣唱是否也有这么多的功能呢?在灵长类中,有很多猴子的鸣唱行为也被解释为求偶或者警戒行为,长臂猿的鸣唱和鸟类及其他猴子的鸣唱有何不同呢?

“What?Why?How?”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和产生问题的起点。What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以事实为基础;而后两者则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无法直接回答。对长臂猿的鸣唱功能研究就是基于事实,经过比较、推理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长臂猿的鸣唱是在宣告自己占领了领地和组建了家庭群。

长臂猿的鸣唱是高频的,声音很大,可以穿过茂密的森林传播2千米远;它们的鸣唱很规律,通常发生在清晨,1~2天鸣唱一次,而不是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鸣唱;另外,长臂猿鸣唱时,雌雄个体会相互配合,分别发出带有复杂旋律的不同的鸣唱。因此,研究者把长臂猿的这种行为定义为sing,而不是call。目前,全世界的20种长臂猿中,分布于中国的冠长臂猿属(如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的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唱声都具有极复杂的旋律。

长臂猿为何臂长

持续跟踪观察的系统研究进行了多年,我们才认识到长臂猿对森林的了解也许超过了我们。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试图回答更多的问题,例如长臂猿为什么胳膊长?

长臂猿的长臂是适应树栖生活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它们在树冠层中快速移动,捕获树栖的小型哺乳动物或者躲避捕食者。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树栖灵长类(比如猴类)都有长尾,也可以帮助它们在树上生活时维持平衡。那为什么长臂猿是长臂,而不是长尾呢?

虽然都是适应树栖生活的特征,但通过比较还是能够发现两点不同:猴类的长尾可以保持平衡,但是影响了快速移动,而长臂猿的长臂是可以实现快速移动的;长尾的猴子既能生活在树上,也有很多时间生活在悬崖峭壁上,在地面上也可以灵活移动,而长臂猿主要生活在树上,若在地上移动,必须抬起长臂,降低移动速度,因此并不适合地面生活。所以,同为适应树栖的长臂和长尾,显然长臂有利于更纯粹的树栖生活,而长尾可以让猴类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长臂形成之谜

那么长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知道猿类是由于猴子从树上下到地面演化而成的,那长臂猿是否是由下到地面的猿再返回树上演化成的呢?还是没有经历从树上到地面的过程,由长尾猴经过尾巴缩短、手臂延长的漫长过程直接形成了长臂猿?

从人类演化史来看,猿类生物起源于非洲,尾巴已经退化。其中一支猿类到了东南亚,由于尾巴退化,便形成了适应树栖生活的另一个特征—长臂。如果要證明长臂猿从地面返回到树上生活的演化路线是成立的,就需要化石证据来佐证。我们期待未来能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灵长类—手臂相对较长,但由于还未完全适应树栖生活,所以还有强壮的腿部骨骼;但若我们发现一个长臂短尾的猴子,这类猴子营树栖生活,那我们就要思考“猿下地后再重新返回树上”的演化路线是否正确了。

 灰叶猴有长长的尾巴

猜你喜欢
长臂猿长臂长尾
长臂猿,请上空中绳桥
无量山的精灵『体操健将』长臂猿
鄙视型礼让
“长臂监管”理念在境外投资领域的实践
美长臂管辖的起源、扩张及应对
长尾直销产品图鉴
长尾豹马修
追踪长尾豹马修
长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