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雄,刘成明,曹俊勇
(1.五邑大学 侨乡文化研究院,2.五邑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通识教育于19世纪从欧美大学诞生以来,打破专业界限,对学生开展文、理、工、农、医、法、体、艺等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知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全、完整的人,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中国大陆,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以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们大学通识教育的主流认识和目标模式[1]。可见,努力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拓展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所以也有“素质教育”的说法。
2017年以前五邑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国内其他高校的理念和模式基本相同,主要通过学院互开课程,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不同学院的多少学分加以实现。2017年五邑大学党委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探索构建并扎实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通识教育成为学校“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对学生进行“理论拓展”的教育任务。这是学校对通识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改革,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依据这个整体构想,2018年学校颁布了《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构建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4年的发展,五邑大学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基本形成,对其加以总结分析,对完善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很有必要,而且其理念和实践路径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探索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高校的根本问题也随之有了更明确的答案,就是要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战略性要求。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经历过战争年代考验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进行的;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是我们党领导的由新中国自己教育培养的建设者推进的,从“30后”到“80后”,这六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40多年的发展,面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他们无愧于时代。新时代的建设者将由“90后”“00后”“10后”……担当主力,相当部分将从高校走出,目前的在校生和未来二三十年将陆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能否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的历史重任,高校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五邑大学党委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中,深刻理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思想[3],形成了通识教育必须贯穿价值引领的理念。在高校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识教育不仅应该在人才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方面用心用力,更应该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用心用功,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链,覆盖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重新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定位:“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拓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育过渡到课程思政重要的转化环节,它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要运用“四史”(特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同)的理论来认识当今中国的发展,实现理论内容的拓展;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确定并突出价值引领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目标,那么“价值”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浓缩了人类发展的精神财富,更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世界性、民族性,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为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然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养。
《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建设方案》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作了纲要性的设计安排。
为落实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方案》提出的建设原则是“以认识当代中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中国”是主线,以“四史”的理论和方法解读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形成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认识,培养学生参与当代中国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将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这个原则要求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当代中国”这个主线、中心进行设计。
为此,《方案》提出了“三个三”的通识教育体系,从教学方式到教学视域、教学目标作进一步具体分解,为课程体系的构建作好顶层设计。
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和情景教学三种教学方式,保证通识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体验性。
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认识世界发展、认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三个认识基础。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人类发展、世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作为最大变量的中国的所有发展都带有世界性,都会对世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受到世界发展的相互影响。因此,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必须从人类、世界、中国三个视域出发综合考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对三个视域发展的根本原因、基本条件、基本动能、基本趋势形成基础理论认识,为能力培养打好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准确判断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三种能力。综合分析是前提,准确判断是基础,妥善解决是目标。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时时面临信息碎片的“轰炸”,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广阔的教学视域帮助学生在人类、世界、中国发展错综复杂的风云变幻中,不被浮云遮眼,不为表象迷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从而形成独立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人云亦云,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指导自己的行为。
通过“三个三”的通识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学内容,用生动鲜活的当代中国发展理论认知去实现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培养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教学目标。
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具体的落实才能取得实效;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不断完善。自提出整体构想并对全校本科生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新方案以来,就是不断探索、改进完善的4年。
承担“理论拓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当代中国发展”这个“主线、中心”进行了构建,初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体验性的设计安排。
1.课堂教学。由《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侨乡文化通论》3门核心课和“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情景体验与艺术鉴赏”5个模块的65门主干课程构成,教学内容以“四史”的理论、方法为基础,涉及历史、哲学、文化、经济、政治、人类、民族、社会、艺术、自然等多学科,努力用中国话语解释当代中国发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实施以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3门核心课的教学内容都在实践中进行了改进,比如《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第一版是以认识改革开放四十年为重点进行的设计,由“改革开放的背景”“社会民生”“乡村改革”“城市改革”“开放格局”“科技创新”“大国外交”“战略逻辑”等8讲组成。2020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更为快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这门核心课就从重点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调整为重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具体内容也变化为“世界重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道不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国之基:中华民族发展的农业基因”“强国之本:中华民族对工业化的追求”“高水平开放:双循环驱动发展新格局”“多难兴邦:机遇挑战中探索发展道路”“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为了使《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这门课更好地展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的交流,将最初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相关部分内容调整到《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课程,从而更集中地讲授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灿烂,形成“文明释义与人类文明的曙光”“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日本文明”“中华文明”“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互鉴”新的8讲内容。《侨乡文化通论》课程结构没有变,依然是“移民与侨乡”“侨乡建设与社会治理”“华侨华人与中国梦”“侨乡与世界”,但是大量增加了新中国建立后的侨乡变化和华侨华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容。最初的主干课由5个模块46门课程构成,也根据教学实践到2020年又调整为65门课。
2.讲座论坛。该教学设计重在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工科为主的办学特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世界关怀。教学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重大工程、大国工匠以及党史、共和国史、国际政治等。讲座教师都是国内各自领域的一流专家,“运20”总指挥、“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歼15”副总设计师、中车副总经理等讲述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高凤林、方文墨等大国工匠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罗援、金灿荣、徐焰等名家讲述党史、新中国史、大国外交、中美关系。2018年以来共举办36场高端讲座,近4万余人次的师生听课受益。这些专家都受聘为五邑大学通识教育特聘教授,极大地扩展了学校通识教育的师资资源。
3.情景教学。将侨乡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是我们努力培育的通识教育特色。从2018年开始,学院就组织力量深入侨乡挖掘红色文化,创作了话剧《木棉花开》。以老师编剧、老师导演、学生出演、学生观看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对中国共产党人周文雍、陈铁军为了共产主义视死如归、浪漫而悲壮的故事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精神洗礼,体验信仰之美、忠诚之美、崇高之美。《木棉花开》已演出12场,13000多名学生观看,成为了通识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不仅有依据《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建设方案》的整体设计,更有围绕课程设计的制度性安排和教学实践组织予以保障。
1.学分安排设计。通识教育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纳入了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通识教育学院开设的8个学分课程。核心课必修,每门1个学分,学生必须修满3个学分。主干课选修,每门主干课1个学分,学生必须选修满4个学分。讲座论坛、情景教学也是一门课程,学生在校四年必须修满一个学分,听1场讲座课并完成作业0.3个学分,看一场演出并完成作业0.2个学分。
2.教学内容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价值观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理论视角的阐释,通过对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实现价值引领。《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主要贯穿“民主富强”、“公平和谐”与“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比如第七讲“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党史、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分析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通过对比其他政治力量组织民众失败的分析,阐释中国共产党能够将民众组织起来的根本原因(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族发展的奋斗牺牲)、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传统),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近代以来将国家凝聚成一个强大力量的历史使命的结论。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了生存权、发展权、美好生活权而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社会的、自然的艰难险阻,走向民族复兴的辉煌历程,帮助学生对“自由”“民主”“平等”“富强”等价值观的中国实践形成认知。“四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构成了“组织起来”这一讲的理论逻辑。《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贯穿的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侨乡文化通论》贯穿的是“家国情怀”与“文化交流”。主干课同样贯穿了价值引领。比如艺术鉴赏要求以世界各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作品为教学素材,重点讲述艺术精品产生的背景、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艺术之美,不是一般教授如何欣赏艺术作品。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设计了“艺术的力量”一课,要求所有讲授艺术鉴赏的教师都要讲授。这一讲用《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神圣的战争》(苏联二战艺术经典)和抗疫期间出现的中外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去揭示,当人类面对社会灾难、自然灾难时,艺术如何激发人们的斗志、给予人们精神的鼓舞,去克服黑暗带来的恐惧、惊慌,齐心协力战胜灾难。“自由”“文明”“平等”“友善”的价值观通过对艺术的文化力量的讲解,让学生们看到支撑这力量的深层因素。
3.教学方式设计。以当代中国发展为主线的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目前没有成熟的教材可用,这是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面临的难点。为此,我们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各个专题构成对当代中国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认识。专题讲授可以很好地发挥问题导向的作用,围绕问题的根本更深入详细地说透。同时,专题讲授方式还可以随重大问题的出现而增改,满足学生对当下发展认识的需要,不影响整体框架,又具有时效性。
4.教学组织设计。五邑大学突出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是一个新的尝试,不仅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而且如何将价值观融合入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这也是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集中所有参与教师的智慧。另外,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对通识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年轻的教师们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首先要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真正弄懂,真正相信,才能讲得好,才能去引导学生,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达不到教学目的。为此,在《方案》中明确规定核心课实行“集体备课”的教学组织方式。“集体备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秀传统,遗失多年,它是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教学组织的最佳形式。
在实践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的“集体备课”形成了如下四个环节:
(1) 确定教学框架。根据《方案》的要求,通识教育学院对三门核心课的设计,一开始就组织教学组所有成员开放式讨论课程贯穿的价值观是什么?大的框架怎样搭建?经过几轮交流讨论,逐渐形成集中意见。
(2) 确定教学内容。大的框架形成后,每一讲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教学重点何在?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是什么?反复谈论后形成教学大纲。这个环节需要经过3.4次的研讨才能确定。
(3) 确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确定后进行任务分解,老师分别去组织不同讲的课件。然后集体对每一讲的课件进行反复讨论。主要讨论教学素材、教学观点与大纲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引导。确定后由负责教师进行修改。这个环节也需要经过3、4次的研讨才能基本确定。
(4) 修改教学内容。一次新的教学内容上讲台讲授完成一轮后,同学期内要根据课堂的学生反映进行研讨修改,完善课件。每自然年度都要在寒假前安排统一备课,对这一年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通识教育核心课集体备课的第三、第四个环节要求通识教育所有教师集体参加,要相互了解不同核心课讲授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帮助主干课形成价值引领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改进。
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了对通识教育任课教师的“六统一”:统一了教育思想、统一了教学目标、统一了教学大纲、统一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方法、统一了教学要求。最重要的是,用机制来提高通识教育任课教师的政治站位,运用集体智慧解决思政课程“信”的根本问题。有了这些保障,在教学成效的考核中,统一出试卷、统一批改试卷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邑大学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至今,已经经历了4年改革探索,初步实现了最终目标: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一,改变原有的打破学科界限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质教育”体系,高举价值引领这一鲜明的旗帜实施通识教育,从顶层设计(价值引领理念“三个三”体系)到中层布局(课程体系构建)再到基层实施(教学组织保障)都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五邑大学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个转变必须进行,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要求;这个转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机制予以保障。
其二,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和情景教学构成的课程体系是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的主体,其中核心课以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人类、世界、中国三个视域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国内一流专家承担的讲座论坛课程,以该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和分析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经过两轮的提升,目前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引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
其三,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价值引领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从2018年以来,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通识教育学院、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美育教育中心已经有2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16名,博士20名。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环节,对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最终目标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关键的是他们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更为关心,有更多的思考,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解决“真信”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基础。同时,不断壮大的校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参与到学校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教学中,成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外力量组成的这支教学队伍,初步成为五邑大学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进一步提升完善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