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少了,补习班没了,双休日、寒暑假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 双减”政策落地三月有余,不少家长仍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从2022 年元旦起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规定,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看来,做作业和上课外辅导班,都是狭义的学习,家长更应该带着孩子走进生活的广阔课堂。而在学习方式上,更应该走出分数焦虑,去聚焦学习的过程,重视习惯的培养,才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打造更高质量的、更有意思的家庭生活,在生活当中去鼓起孩子的勇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那么,针对这些家庭教育的焦虑,该开怎样的处方?“双减”时代,家庭教育法下,家长到底应该做什么?
家长不要总是和学校教育“抢活”,家校共育、各司其职,才能让孩子得到全方位成长的更好支持。
家长要做自己擅长的,最适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的。学习固然是成长的支柱之一,但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对周围旺盛的求知欲,才会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广。
Q1:不能补习,好忐忑,怎么办?
这是不少家长在“双减”之后,内心的挣扎。首先要科学地认识补习。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要问问自己,“我的孩子为什么要补习?补什么?”
所谓的补习,“补”的是学科学习的短板。而一个有效补习的前提,就是先要发现孩子的短板。但大部分家长都是以分数作为参考,来判断孩子学习的短板。
陈小文认为,如果只是用分数去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补习,其实并不精准,更像是“地毯式轰炸”。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效益,才是家长真正要考虑的。想要更加精确地发现孩子的学习短板,最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业进行精准化的分析,这比漫无目的的“地毯式轰炸”要好很多。
有家长忧心忡忡地来咨询陈小文,“我的孩子这门学科实在学得不好,你看看要怎么补课?”
陈小文的回答是,在“补”之前,家长更应该考虑一下,孩子有没有高质量地把学校作业、试卷错题去认认真真地分析清楚,反复订正,吃深吃透,提高这些错题的正确率。
当然,还有一部分的家长会觉得,“我也不搞地毯式的轰炸,我只是要比别人领先几步,比别人早学一点,就能够始终站在学业竞争的第一梯队。”
但是事实是否如此?
陈小文在咨询中发现,孩子们的精力并不够用。家长虽然报了很多班,但是实际上孩子每天完成学校内的功课后,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做那些额外的学科学习内容。
“抢跑”不光透支孩子的精力,更给校内的课堂学习带来影响。在校外已经学了很多内容的孩子,课堂里难以保持认真听讲的状态,课堂内的时间被白白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专家认为,人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望是在每分每秒中慢慢孕育的,但是在这些“我都会了”“我已经知道了”的状态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是一种戕害。如果说孩子只是不断“抢跑式”学习,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去优质阅读,面对未来的发展之路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堪忧的。
Q2:每天放学后、双休日以及寒暑假,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
“作业减少,没有学科类补习班,那么,每天放学后、双休日以及寒暑假,多出来的空闲时间能做什么呢?”家庭教育促进法又要求家长保证孩子的休息权、娱乐权,家长该如何管理孩子的时间?
生活起来、运动起来、阅读起来,陈小文给出三大点建议。
生活起来。 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家中的生活让孩子多参与,家务让孩子帮着做,这样他会获得家庭的归属感,而不是一个只在学习征途上慢慢前行的孤独旅人。而且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参与家庭劳作频率的增加,他也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更好的独立不仅是只会做一些家务,而是在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让孩子们会生活、能生活、感受生活的味道。要做到这些,家长一定要“懒”一些,该孩子做的,就不能替代孩子做。
运动起来。 一个积极运动的人,产生的神经递质会让他的情绪更加的积极,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强健心肺机能,为大脑输送更多的养分,他的抗挫能力也会更强,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活力。
运动是日积月累的。 比如一分钟跳绳,不需要去花高价聘请教练来训练,只需要从小坚持不懈地练习。
无论是跳绳还是50 米跑或者耐力跑,这些体质健康的标准,家长应该记在心里,鼓励孩子不断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去迈进,自己和自己比永远是一种最积极、最安全的竞赛。
运动是快乐的。 比如最基本的跑、跳、投、踢这些大肌肉运动,比如一些需要肢体相互配合的爬、钻、游泳,还有一些精细的动作,捏、挑、折等,在生活当中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和运动小项目,让孩子觉得运动是很快乐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要让运动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运动是随时随地的。 比如背书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负重锻炼。再比如可以选一些安静的智力运动,比如像棋类、桥牌等,有动有静,利用碎片时间,随时进行。
阅读起来。 用阅读来丰富孩子平淡的日常生活吧!孩子进入到学习阶段之后,实事求是地说,一年当中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度过的。所以通过阅读,用丰富多变的故事情节、多元的观察视角、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和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优质的书籍,能够刺激孩子的想象力、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思辨能力,这些难道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力吗?
多多发掘阅读时间。 每天利用碎片时间让孩子能够读一点书;每周留点时间,特别是在双休日,设置一段给孩子专门读书的放松时间;在寒暑假,给孩子设定一个小目标去读完一本书。
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的起跑线,不是在学习机构,而是在家庭,关键人是父母。阅读,不是给孩子一个音频让他去听,主要的方式应是亲子阅读。当孩子从幼儿到小学阶段,家长要经常为孩子阅读,那个场景将会成为孩子终身的温馨回忆。
扩大阅读种类和深度。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一类书扩大到各类书,阅读种类要丰富起来,逐步地接触有深度的书,比如那些长时间、大跨度描绘真实世界的作品,或者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作品以及有较强思辨性的作品。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散文、杂文、历史、科普、科幻、哲学、传记艺术等,都应该进入阅读清单。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能挑食,不能偏食,阅读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请用家长的阅读品位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品位。
设置电子产品静默时间。 很多时候,家长在抱怨孩子手机放不下来。但通过咨询,陈小文发现首先是家长自己的手机也放不下来。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建议家长每天在家里设置一个“电子产品静默时间”,不用太长,20 至30 分钟就很好。
Q3:各种政策、法规要求家长“不要鸡”,但还是很焦虑,怎么办?
有家长坦言,“各种政策、法规要求家长‘不要鸡’,但我还是很焦虑,怎么办?”做个平和积极的父母,给孩子带来力量,而不是压力,这是每位家长自身应该不断努力的目标。
和孩子保持距离。 平和的父母就是不用爱将孩子包围。“你只要去认真学习,其他都不用管。”“我是爱孩子的,我不希望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才要那样做,但是这种爱过于浓烈了。”
在“亲子专病门诊”的咨询中,往往会听到家长说类似这样的话。但孩子往往都表现得想要“逃离”。父母过度的控制,扼杀孩子,摧毁关系。家长应该适时地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尝试,甚至让孩子去品尝一些挫折。
正常的生活、有爱的陪伴、保持适度的距离,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段的增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更重要,因为最终我们的孩子都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让孩子表达情绪。 家长要有一门功课,理解、尊重和接纳。每个孩子总会经历挫折,经历失败,虽然我们很不愿意,但这是无法避免的。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得让孩子把他糟糕的感受,把他愤懑的心情表达出来。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糟糕的人。让孩子充分地表达,家长才能够去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且,当孩子把他内心的苦闷表达出来的时候,如果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他会觉得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而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无比的安慰,抚慰好孩子糟糕的情绪,才能够为孩子后续积极的改变积攒能量。
让孩子找到自己。让孩子知道,父母能够接纳他。这样孩子就会有底气,知道只要不是突破底线,自己都能够被父母所接纳,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真实的、有别于他人的自己。
找到自己,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找不到,他永远只是活在别人的话语当中,活在别人的要求当中,这样的孩子,他的一生可能都会走得磕磕绊绊。找到自己的起点,他才能够更好地往前进。
Q4:不逼学习,不追求“学习成绩好”,那家庭教育的“小目标”什么?
不逼孩子学习,不是去追求“学习成绩好”,那家庭教育的“小目标”什么?“双减”和家庭教育法下,很多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
陈小文认为,家长的目标是养育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呵护好奇心。 家庭生活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孩子有浓厚的好奇心,他一定是能够去主动学习的,他一定是能够主动探索的,他也一定能够在好奇心的支持下,让学习的经历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把好奇心慢慢地转化为探索行为。
在这过程当中,孩子肯定会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当发现了问题就是一个良好学习的开始,我们要去激发孩子深入思考,搜集资料、进行验证、探究答案。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全部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
要知道,科学探索始于丰富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当中只有刷题,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