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俊,刘思雨
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感
郭 俊a,刘思雨b
(武汉纺织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作为其逻辑起点,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它在习近平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孕育、发展、成熟,通过不断自我实现,最终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的国家意志,成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雄壮的乐章,它连接习近平和一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实现的必然性。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历史感
我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历史。习近平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那么什么是历史感?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这其中暗含了他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曾说,到北京赶考,绝不做李自成。这是将中国共产党放在历史长河中,以过去为参照去思考将来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邓小平接近90高龄时发表南巡讲话,推动改革开放,表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对历史负责,时不我待的态度。可见,历史感正是以历史逻辑、历史眼光和历史情怀,明所从来、知其将往,它是一种站在“现在”这个节点上看到过去,把握未来,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感,就无法认清世界大势,其所倡导的事业所主张的思想就难以为时代所认同,变不成国家民族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主持重要会议、发表新年贺词等场合多次强调扶贫工作,每年春节前后,他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最贫困的地方去访真贫、看真贫,“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2020年底,经过8年奋斗,我国如期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和发起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正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国家民族的伟大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行动,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
习近平的扶贫思想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梁家河生活的7年,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淬炼进他的血脉。学者朱光潜在解读《克罗齐的历史学》时说:“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的始发地,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他十五岁到陕西梁家河插队,一干就是7年。他带领乡亲们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办缝纫社、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的轰轰烈烈,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他曾说,自己当年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分别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1969年到1975年,15岁到22岁,梁家河的经历,使习近平对农村的极端贫困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给正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习近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播下了改变中国农村贫困面貌的种子。他后来说:“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2]。习近平还将梁家河作为中国乡村扶贫的一个样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他从梁家河的过去、现在,更坚定地谋划出中国贫困乡村的未来:“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可以看出,这七年农村生活,使他超越了个人“小我”,奠定了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初心,是他成为一个将扶贫作为治国理政重大要务的大国领袖的历史源头。后来他做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农村工作一直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不仅熟谙农村、农业,而且对中国农民有着融入血脉的纯真感情。在福建宁德,他积极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开始向贫困这个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发动进攻。担任省领导后,他又在福建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中央工作,扶贫工作他更是始终抓在手里不放,“花的精力最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考虑到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他按天倒排工作日期,2020年3月初就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对扶贫工作尽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理论和实践精华。作为世界上最大执政党的领导者,他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善于利用历史思维指导实践。他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又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他善于从未来看今天,从历史来反观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原动力和宗旨。这些论述,同毛泽东开始的党的历代领导人一直强调的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重要论述一脉相承,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感,对指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天下,就是靠团结和依靠贫苦农民干起来的,特别是依靠了农民中的贫困群体——贫困户。红安县是中国革命历史中出将军最多的县,查一下这些将军的出身,大多都来自农村最贫困的人家。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贫困户的贡献。可以讲,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打土豪、分田地”,在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的同时,也让中国共产党得以成长壮大。
让人民群众脱离贫困,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这方面的努力。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资源极度匮乏,全国农村积贫积弱全面赤贫的状况,共产党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通过土改、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平均主义福利模式基础上以物质投入为重点的救济式扶贫。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变为以经济增长为取向的小规模区域扶贫,同时着手建立民政救助在内的独立扶贫运行系统。1986年,又开始采取有针对性、大规模的区域扶贫战略,确定了国家、省(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县,实行以县为单位的贫困治理机制。从中央到省地县都先后成立了专门扶贫开发机构,同时还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采取派出工作队、联系安排扶贫点等举措。但这种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在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同时,难以有效解决区域内相对贫困差距变大问题。2000年后,党和政府再次采取综合治理战略治理贫困,既重点扶持西部,同时又追求区域均衡发展,还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引导贫困人口参与。
习近平在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动扶贫的历史成果的同时,作为十八大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以时不我待的担当,舍我其谁的魄力,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向贫困决战,变“扶贫”为“脱贫”,一字之变,意蕴丰富。习近平和他领导的共产党清醒认识到,保持初心,继续前行,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上必备一环,落掉了这一环,就很难说明共产党人的理念得到贯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共产党也无法引领中国人民走进到下一个一百年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将来如果有上千万贫困人口不能与10多亿人民群众一道进入小康社会,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没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3]但具体做什么,如何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提出,扶贫要对历史负责,扶贫成果必须可持续,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一方面只有坚持走开发式扶贫,让贫困人口摆脱精神贫困,帮助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全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新的方略,创新工作机制。2013年10月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要求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并逐步形成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15年,他又明确向全党提出要求,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全面实现。[4]七年多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不断发展丰富完善,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于2020年底取得决胜之前,习近平还提出要将精准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起来,充分体现了他的历史前瞻性,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历史感的一个重要体现。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中华民族扶弱济困的思想源远流长,《礼记·礼运篇》中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早在1992年7月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的后记中,习近平就在思考:“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5]。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历史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探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他数次讲,“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2018新年贺词中,他说:“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可见,他是从历史,从未来的时间点来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将脱贫攻坚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总体布局。
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目前唯一的家园中,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共产党人的眼光是跳出现实和狭隘利益局限的,从来认为历史是有目的性的,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7],他是从为人类历史做贡献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扶贫事业的,他将推进精准扶贫看作是一个同时具备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客观进程,要求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不同于印度的普遍脱贫战略、巴西的区域发展计划和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习近平提出了脱贫“硬仗”的中国“打法”,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2020年底,我国农村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摘掉了帽子,12.8万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新冠疫情“加试题”背景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书写了人类反贫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创造了人间奇迹!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1990年代的近40%,到目前降至10%左右,这是人类扶贫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做出了其中绝大部分的贡献,中国通过扶贫开发帮助数亿人脱贫的经验对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不止于此,习近平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帮助世界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他说:“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为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发展,促进国际减贫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不凡的智慧和力量。
总起来看,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感是厚重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应用,它的历史感和逻辑感是高度一致的,历史感中也渗透着逻辑感。它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其逻辑起点,这个初心将过去、现在、未来贯穿,使精准扶贫成为一个人本的、整体的、合目的性的历史过程,一个既继承又不断上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其内在逻辑是贯通的,它在习近平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孕育、发展、成熟,通过不断自我实现,最终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的国家意志,成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雄壮的乐章,它将习近平与一个伟大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实现的必然性。任何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方法去评价其价值和意义,都是浅薄的,只有在历史长河中去看,才能认识清楚。
[1]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84.
[2] 《梁家河》编写组. 梁家河[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1.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
[5]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8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08- 20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21.
On Xi Jinping'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GUO Juna, LIU Si-yub
(a. School of Marxism, b.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0, China)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based on the CPC starting point for China's happiness and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has a heavy sense of history and a sense of logic permeated in its sense of history. It has been nurtured, developed and matured in the process of Xi Jinping's personal growth, and eventually becomes the national will of the largest ruling party in the world through continuous self realization. It has become the most magnificent move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It linked Xi Jinping and the great nation from the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It is an organic whole with the inevitability of realization.
Xi Jin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郭俊(1974-),男,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
A
2095-414X(2021)03-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