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磊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6800
鸡群感染坏死性肠炎后,一般表现精神萎靡、食欲明显减退、采食量还不到原来的1/2,严重腹泻和排出棕褐色稀便。有的鸡只出现神经症状,四肢抽搐、头颈歪斜、两腿外撇,有的发生呼吸困难、口腔流出黏液。病程较长的逐渐出现贫血和消瘦现象,大部分鸡只发病后呈急性死亡[1]。
剖检病死鸡肉眼特征病变是小肠扩张、充满气体,尤其是空肠和回肠更为明显;肠道黏膜增厚并附着黄色假膜,肠腔内有血色内容物,甚至空肠和回肠内都充满血液;个别死鸡喉头出血且气管内有许多黏液。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剖检病变,可以初步诊断鸡群感染了坏死性肠炎。还可以在无菌条件下刮取肠黏膜组织,进行涂片或细菌培养,然后分离、染色、镜检和鉴定,可以确诊鸡群感染坏死性肠炎。同时应进行鉴别诊断,因为坏死性肠炎非常容易与溃疡性肠炎和球虫病互相混淆。一般溃疡性肠炎不仅在小肠和盲肠上能够看到坏死和溃疡,还可以在肝脏表面看到坏死灶。而坏死性肠炎只在空肠和回肠看到坏死和溃疡,其他脏器均比较正常。球虫病剖检肠道黏膜增厚,可以通过粪便涂片镜检观察是否有明显的球虫卵囊进行区别[2]。
保持舍内温度相对稳定,切忌忽高忽低引起感冒或呼吸道疾病,进而诱发鸡群感染坏死性肠炎。环境中魏氏梭菌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诱发鸡群感染发病,加强通风管理,尽量将舍内病原微生物随着污浊空气排出舍外,还可以降低舍内湿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达到降低舍内病菌的目的,进而降低鸡群感染发病机率。保持垫料干燥、避免垫料潮湿霉变或病菌含量超标。
坚持以栋为单位的防疫管理,严禁饲养人员、物品串栋或混合使用,所有人员在入舍前必须更换本栋的鞋帽,防止将舍外环境中的病菌携带入舍。同时做好厂区隔离工作,谢绝一切闲杂人员入场参观,需要进场时必须经过洗澡、更衣、熏蒸、消毒、隔离后才可入场,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致病菌的传播和蔓延。另外,运输粪便和死淘鸡只应走污道,运输饲料和产品应走净道,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加强内环境消毒管理,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每周舍内消毒2 次,舍外消毒1 次,在整个消毒过程中应全面彻底、不留死角,保证消毒液剂量合理、确保消毒效果。带鸡消毒时应注意用水量,不能将鸡体喷淋过于潮湿,致使鸡体受凉发生感冒,以羽毛上面稍微有一层水珠为宜。使用消毒药物需要轮换使用,避免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首先,生产饲料的原料玉米必须从主产区采购,或者从粮库调运,有利于确保原料质量稳定。原料入场后进行化验室检测,如果发现水分超标、微生物监测超标的原料坚决不能使用,应酌情处理。并且妥善保管饲料或原料,避免挤压受潮发生霉变,影响机体消化系统功能,进而诱发坏死性肠炎的发生[3]。
定期清理料塔、料箱、料槽和料车等饲喂设备内沉积下来的饲料粉尘,防止长期挤压产生霉变。同时在喷雾消毒容易致使料槽内饲料受湿,尤其是水线发生漏水的,也容易滴入料槽浸湿饲料,所以应做好维护工作,严防饲料受潮发生霉变。夏季外界湿度较高,饲料存放时间应低于1 周,防止受潮霉菌含量超标。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优质脱霉剂,有利于降低霉菌含量;还可以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益生素、杆菌肽等添加剂来调节鸡群肠道菌群,促使肠道菌群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降低鸡群发生坏死性肠炎的机率。
定期检测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并认真统计和记录,提供指导生产的数据,以便及时发现消毒不彻底的死角,督促生产进行返工或改正。只有检测病原微生物含量合格后方可引种或进入下一步生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整个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并确保鸡群生活在病菌含量较低的环境中。同时定期检测饲料和饮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监督生产中及时清理料箱或水线,确保饲料和饮水干净卫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3]。
在日常管理中应每天认真观察鸡群状况,一旦发生鸡群异常症状应立即进行诊断和隔离治疗。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新霉素或粘杆菌素,连续使用4~5 d 可以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 来减缓鸡群应激反应,这样可以帮助鸡群尽快恢复健康。通常鸡群发生坏死性肠炎后容易继发感染球虫病,如果感染球虫后还需要添加治疗驱虫药物,先将球虫病控制住以后再防治坏死性肠炎就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