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概念、逻辑及路径

2021-12-04 19:12:53孙东山王晓翔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殊人群群体现代化

孙东山,王晓翔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特殊教育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准,办好特殊教育,必须构建与完善现代特殊教育的三个体系,即特殊教育自身发展体系、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和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1]。中国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旨在彻底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是社会主体,在构建特殊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中,要坚持政府主导,释放学校活力,发挥社区功能,重视家庭责任[2]。特殊教育需要的个体提供专口设计的设施和环境,描述一种逐渐接近普通教育环境的状态[3]。当前,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概念界定、理论维度、体系建构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的教育治理水平,有助于社会人才培养。为此,应当基于中国国情构建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这对于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一、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概念界定

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特殊贡献。联合国在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强调,未来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同时要积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4]。我国历来注重教育问题,鼓励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导向。不论是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保证每个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性。而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重申特殊教育对于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学校是教育质量保障的源头。国家教育纲要指出,学校在未来发展中要力求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建设健康、生动的学校精神文化,使得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5]。在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素质教育与精神文化建设协同发展,为特殊教育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治理需要突出精神文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升精神文化来促进学校特殊教育治理。在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工作中,学校的办学质量可以从其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与一般教育相比,现代特殊教育主要面向特殊教育群体,其性质及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应该多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受教育过程,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6]。除物质文化以外,精神文化也是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原料,这两种文化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特殊儿童在现代特殊教育治理活动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以及教育发展环境,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学校主体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形成又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7]13。当前,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亟待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建设的状况。尽管社会各界在新时期形势下都必须给予特殊教育以充分重视,但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工作本身难度和复杂系数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很难突破原有困境。为此,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就是要在国家政策上给予扶持,社会资源上面给予倾斜。当前,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将资金主要用到硬件建设方面,对软件建设方面有所忽视,而学校的教育主体主要面临的是有生理缺陷的特殊学生,这些学生对软件方面的需求比硬件需求更为强烈。精神文化可以改变特殊教育群体面对生活的状态,能够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这种精神的文化虽然是隐性的,但作用是巨大的。

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教职工、家长和学生)共同持有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的言行最主要的准则;同时,学校文化受到学校传统与历史沉淀的影响[7]13。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国家特殊教育治理工作,有助于其未来的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形成特殊的学校文化,适用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发展。这个文化是特教教师与特殊儿童的纽带,也是行为、制度、物质等文化的核心内容。现代特殊教育治理面对群体的独特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大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能改变学校精神环境、凝聚师生的力量、焕发学校的活力、影响学习的氛围、规范师生的行为,通过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来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已经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在教育界也逐渐受到重视。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征程中,构建特殊教育治理体系无疑是核心内容,而特殊教育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文化建设,只不过现阶段特殊教育治理还比较薄弱。未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仍然需要在国家的带领之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逻辑

特殊教育群体依法享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8]。目前,社会上因为家庭背景、自身资源的不同,教育平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就需要对特殊教育群体适当倾斜,通过资源的倾斜,平衡特殊教育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教育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与普通人不一样,他们或是先天或是后天原因造成残疾。这本身是一种不平等,一种先天性的弱势。而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残疾有一定的概率性,这在客观上造成受教育者自身条件的先天不平等。而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要让民众理解倾斜于特殊教育群体与正常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一直以来,教育大多强调健康学生的培养,而对于特殊群体却很少关注。似乎有一种潜意识,让我们遵循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顺序。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在政策方面不但要平等,还要适当的倾斜。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要让民众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更是人们行为的准绳。构建完善的现代特殊教育治理法律法规,对于推动我国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都还并未在特殊教育治理领域制定一套专门性的法律,对特殊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将极其不利。

内在的需求,是自我行进的动力。残疾学生群体只有通过自我的力量,不依靠他人自立起来,才是真正的独立。这个自立包括个体需求与社会愿景。其一,个体需求。个体需求指的是特殊人群对自身的要求。从古至今,多少历史名人都告诉我们对自身有所需求才能成就自己。即便是特殊教育群体,只要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都能够成功。仅靠别人的怜悯,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也不用害怕别人的帮助,当他人给予帮助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接受而不把他人的帮助作为习惯。每一个人都应当通过自身的力量来面对困难,而不是在面对问题时只等待他人的帮助。这个自立才是真正的自立,才不失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其二,社会愿景。改革开放以来,显著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生活条件改善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都着重关注特殊人群生活质量的问题,特殊人群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个关注带来了有利影响,它能够给予特殊教育群体便利,解决特殊教育群体无业与贫困的困境。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特殊教育群体参与特殊教育中来,通过自身的强大,来号召更多的人站起来。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特殊教育群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核心素质,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教育发展的困境在于提高特殊教育群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方面。首先,解决特殊学生的入学问题。目前,现代特殊教育治理主要面对盲、聋、弱这三类特殊教育群体,而其他肢残、自闭、脑瘫等群体也需要特殊照顾。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应该建立专业的特殊教育委员会,由学生家长、特教专家、医生、教师组成。我国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以及投入标准,应当参考本地区特殊人群的数量。其次,找到特殊学生入学对策。大部分要靠家长的思想转变与接受能力。有些普通学校的家长对融合教育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孩子没有残障,怕孩子被别人贴上特殊人群的标签,坚持反对融合教育。譬如在普通小学中融合残疾孩子,他们本身会在与其他孩子交流、学习中产生障碍,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部分家长认为融合教育不利于孩子后续的发展与成长。这就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要在强调融合孩子不会受到影响的同时,号召大家尊重他们、尊重生命。最后,引导特殊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特殊教育要在师资方面下功夫。培养教师时,特殊教育的课程要作为必修课,否则就很难对这些孩子施教[9]。在组建师资队伍时要选择有责任心、有爱心、经验丰富的教师。要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建资源教室,让特殊学生可以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

共享指的是中国全体公民都可以享受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就是要解决特殊人群享受教育的这个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首先,要激发特殊学生共享的勇气。共享勇气指的是树立特殊学生走出去面对社会的勇气,让他们克服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一些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特殊,对周边环境极为敏感,他们自我否定、脱离社会、不爱与人交往。这种自我圈进的行为,让他们失去了共享社会成果的机会。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就是要鼓励学校开展活动,鼓励特殊教育群体参加活动,让他们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其次,要提升特殊学生共享能力。共享技能指的是教授特殊教育群体利用高科技的工具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缺失问题,克服残疾带来的生活障碍。譬如,原本有听力障碍的特殊人群,可以借助助听器来帮助他们。哪怕是先天性的聋生,也可以用电子耳蜗加上语言训练走出无声的世界。最后,为特殊学生创造良好的共享环境。这里的共享环境指的是无障碍环境。如加拿大每个社会停车场都会专门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专用停车位,政府会针对占用特殊教育群体专用停车位的行为进行高额罚款的惩处,社会各界也会对违规者进行强烈的道德谴责[10]。我国应当加速建设无障碍设施,严厉惩处占用导盲道的人或组织。现代社会要加大治理力度,让特殊人群也可以独立地去火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区域,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三、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构想

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明确了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的重要意义,将特殊教育群体教育保障作为核心,以公平为目标导向,引导特殊人群参加义务教育、延伸教育和高等教育。首先,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也应该是特殊学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要确保每一个特殊学生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特殊学生参加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减少特殊教育群体中的文盲比例。要保证特殊人群轻中重度残疾学生都能学习。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接轨,逐步完成与其他教育同步的发展。其次,延伸教育。我国的延伸教育要在九年义务的教育基础上两头延伸,要从特殊人群的学前教育和职高教育这两方面延伸。中国还需要加速十五年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这个十五年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学前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相当于教育体系中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打牢,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国家相关立法部门也需要针对我国国情,加速制定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要求各地区应当尽快普及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最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能够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大特殊人群高等教育的普及度,才能够保证特殊人群在社会上享有更好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中国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要强化特殊人群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特殊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通过政策上的倾斜,来鼓励学校优先录取取残疾大学生。

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系统化体系构建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治理运行机制、简政放权加强自主管理。首先,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不但要从特殊人群婴幼儿时期开始到老年时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而且要与其他教育相连接。现代特殊教育治理是为了建立开放式、终身制、可持续的教育体系,是为了每一类特殊人群教育的提供地。因此,不但要保持学习渠道的畅通性,还要保证特殊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融合性。其次,建立治理运行机制。确保现代特殊教育治理的长效运行,就必须根据其特点以及我国国情构建完善的治理运行机制。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要树立公益意识,让公共服务能够带给特殊人群便利性。最后,简政放权加强自主管理。简政放权是现代中国政府对治理的新要求,通过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让权力回归到校方手里。校方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可以在自主管理中提升自己。在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工作中,要让我国各类学校学会自我约束和自主发展,赋予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更大的自主权,实现民主管理和自主运行。

我国特殊教育经历了一体化发展到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标志着特殊教育的升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就要坚持现代化道路,坚持融合趋势,大力促进中国特殊教育的融合。首先,现代特殊教育治理能够加强特殊学生的随班就读力度。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支持体系,才能帮助特殊教育群体真正意义上做到随班就读,同时避免在我国各类学校中出现随班就混或者随班就座的不良现象。通过专业的技术服务支持来引导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全面发挥学校教学的资源,采用市场化的管理办法,使普通中小学校为特殊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特殊学生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其次,现代特殊教育治理多元化融合。在我国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多样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在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必须从我国各地区教育事业和特殊人群的背景出发,分步骤推进,提出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做到因地制宜。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随班就读工作就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差异教育论等融合教育理念[11]。新时代的背景下向更应该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打造特殊教育多元化的融合方式,让特殊教育更好地融合到教育中去。

总之,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育人理念中,需要注重于将特殊人群的个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必须转变传统基础教育理念,应当本着将特殊人群培养成为现代化人才为依托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现代特殊教育也应当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使特殊学生能够改变消极的思想,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平等化、共享化、互融化和自立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开展特殊教育现代化治理工作,形成完善的教育治理和谐体系,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必须坚持《特殊教育群体保障法》,贯彻执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着重中国特色,满足中国国情,从而解决我国民众对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遵循时代的发展需要。特殊教育必须遵循特殊人群的特点以及需求,同时需要注重考量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异同点、内在关系,加强特殊教育平台和普通教育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特殊教育治理的教育治理平等化、自立化、互融化、共享化,不拘一格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特殊人群群体现代化
特殊人群的健步走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五通桥区医保局抓好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工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特殊人群涉毒案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的对策探讨
创新(2013年5期)2013-03-13 00:48:32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