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焰辉, 邹晓芟
(1.三明学院 党委统战部,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共产党宣言》不仅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而且还鲜明宣示了共产党的性质、理论和纲领。170多年来,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共产党宣言》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1]因此,着眼于新时代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国内外风云变幻的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极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思维,在进一步明确《共产党宣言》理论要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和愈发展现真理光芒的科学密码和演化逻辑,从而在汲取科学养分中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和行动姿态扛起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和世界谋共荣的新时代重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开篇就以尖锐的笔锋指出共产主义在欧洲正日益发展,共产党正被敌对势力攻击与反对的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以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从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向世界公开说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奋斗目标。因此,从总体上看,包括七篇序言在内,《共产党宣言》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实践而与时俱进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而且《共产党宣言》更以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擘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动力源泉、领导力量、实践主体等理论本质。
《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地阐释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并基于此逐步揭示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表明无产阶级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先是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2]33,而且还把一切封建的和宗法的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雇佣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明自资产阶级为进行资本积累而开始雇佣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起,无产阶级就已经应运而生,并被迫沦为为了生存而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商品。换言之,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推行,而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又必然决定了以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的诞生。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一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基础上,强调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逻辑出发表明在现行的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32,之所以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其根本在于资产阶级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贪得无厌的资产阶级不仅通过彻底利用旧市场和不断夺取新市场的方式缓解资本饱和的危机,而且更通过不断扩大机器生产和剥削压榨无产阶级的形式获得利益,因此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2]38,因此,要真正变革这种狭隘的关系以实现最广大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然需要无产阶级从变革自身生存境遇出发,团结成强大的集体并且以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度,并最终为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在论述阶级斗争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三个层面上进一步指出共产党指引着共产主义革命的奋进方向。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特殊政党。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篇目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共产党人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利益和未来,是无产阶级最坚强的领导核心,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表明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辩证统一的内在关联,完美地为其后论证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埋下了伏笔。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要使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成立的重要目标在于联合既有的先进力量,通过教育、宣传、鼓动、引导等方式,不断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2]44,并最终使自己成为物质发展和精神自由全面统一的统治者。再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明共产党是帮助广大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的坚强领导者。在论证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辩证统一关系及共产党政党性质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通过比较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诸多方面的异同,以及比较分析共产党与“封建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理论主旨和行动方向上的区别,从而有理、有据、有力地回应了来自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反动的、中立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各方面的责难与攻击,从而构建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和私有制度的科学蓝图,指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45,即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开展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以最彻底的态度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所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最终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奋勇前进。
《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应当联合一切先进力量,共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趋势且阐明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作用后,进一步明确提出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最终是要引领绝大多数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了论证。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要以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为重心,坚持以既团结又批判的态度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革命力量,即要“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2]66,要以构建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合理制度为奋斗目标,并在整个运动中始终代表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温和的变革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的手段才能推翻全部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要始终坚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逐步夺取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所有统治,要坚持使无产阶级具备阶级意识,并逐步引导他们合理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2]66,从而不断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
《共产党宣言》自诞生以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理论要义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是能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但完善、丰富和创新的科学真理。统观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继承和创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主线、根本立场、实践主体、价值目标的追求与践行,更是鲜明地体现出了一个愈发坚守革命意识、不断强调政党信念、始终彰显人民立场、努力突出奋斗目标的演化逻辑。
在《共产党宣言》的演化过程中,不论是从其对理论的丰富完善上看,还是从共产党人立足现实需要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与创新上分析,其始终贯穿着一条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奋斗目标,从突出强调政治革命到不断凸显社会革命理论创新的实践原则。首先,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先后创作的七篇序言为例,在这七篇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需要,指出《共产党宣言》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坚持在实践运用中紧密结合各个时期和各个民族、国家及地区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及时指出和更新过时理论,而且还不断修订和补充不够完善的内容,更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情况推进《共产党宣言》中所阐释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次,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列宁强调《共产党宣言》是“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3]。基于此,他还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坚持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第一次从实践维度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帝国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可率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等理论。再则,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逐步传播,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旗帜,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坚守《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信仰,在坚定自信中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而言之,170多年来,在《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地继承创新与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刻蕴含着共产党人坚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引,始终立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革命思想为理论主线,逐步从致力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到愈发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基础而不断推进《共产党宣言》理论创新的实践原则。
《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就因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带有鲜明的阶级性。170多年来,共产党人在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承与创新中,不仅坚定地保持着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而且还在始终坚持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涵盖范畴,呈现出从主要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进行真切关照的阶级性到为“以人民为中心”寻求世界共荣发展的人民性的时代转换,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及的无产阶级主要是指工人阶级。14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行,资本主义经济在欧美得以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及其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所造成工人阶级极度悲惨的生活境遇,才不断促发了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广大工人阶级劳动状态和生活境遇的现实关切,也正由此,才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的现实动力,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明:“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38
其次,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确立的阶级立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劳动阶级”的论述,尤其是对俄国自中世纪以来遗留的仍具有强大势力的半农奴制度和现实影响的客观审视,还有对当时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境况的科学考量,列宁将俄国无产阶级分为“工人无产阶级”和“农村无产阶级”,并强调“俄国农村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支持是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4]。由此,列宁从实践维度和对理论的创新上,扩大了《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阶级范畴。
再则,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原则,以及列宁从实践维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创新发展,同样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仅找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农民阶级”,而且还充分考量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影响和现实状况,坚持做到了不仅以工人阶级为先锋力量,而且深入广大农村,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团结广大农民阶级。这一过程,使中国共产党人越发清醒地认识到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就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上帝[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仍始终秉承《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遵循,愈发明确将“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多多重温《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力量,又要在《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指引下,以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由此,不仅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继承,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依托,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愈发明确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客观审视新时代世界发展形势的前提下,已经越来越在理论维度上扩大了《共产党宣言》所处时代语境中关于“无产者”的语义范畴,越来越从实践维度贴近《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倡的“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66,共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
170多年来,在《共产党宣言》的演化过程中,还始终传承着共产党人对《宣言》所强调的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追求的遵循,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愈发深化了对“领导谁”“代表谁”“为什么领导”“领导的方向”等理论问题的科学认识,呈现出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坚持和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使命与初心。具体而言,一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使命不改。以《共产党宣言》中社会矛盾运动理论为遵循,从苏维埃俄国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到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都充分彰显出了170多年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人以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的统一,坚持从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跨越的过程中,以不断变革的生产关系和完善的生产力,逐步接近共产主义事业的行动决心。二是对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坚持,初心不变。170多年来,尽管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变化,但是在《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指引下,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秉承着对最广大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真切关怀与关照。以中国共产党为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这一理论核心和价值追求的根本遵循,并且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概括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7],是最能够保障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及朝共产主义事业奋进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为此,我们既要坚持用《共产党宣言》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而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要义和演化逻辑表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引领共产党人政治追求的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1]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共产党宣言》在科学分析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一论断的基础上,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十月革命后,《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光芒不仅照亮了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的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而且正是坚守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才能甘冒生命危险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才能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经受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实践中的重重困难,也才能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与挑战,才能初心不变、使命不改。历史不仅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还深刻表明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宣言》经久不衰的理论要义和保证其在不断演化发展过程中保证性质不变的理论灵魂,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精神。因此,立足新时代的新使命,广大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明确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经一环,应当自觉将“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8],自觉将理想信念作为不可须臾分离的灵魂,坚定信仰信念,奋力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之路。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要义和演化逻辑表明,“以人民为中心”虽是中国共产党常用的话语内容,但其本质内涵源自于《共产党宣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表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吃、穿、住、行等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会自发地生成对包含着对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需要的追求。因此,紧抓《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然要始终立足人民所处的现实世界,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一科学的研判表明,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制约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因素,这为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了基础。因此,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新格局的新境遇,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学好《共产党宣言》这一必修课,坚定人民立场,在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调整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不断促进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要义和演化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承人。《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44。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更是在这一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坚持从不断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维度出发,不断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斗争勇气,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领导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使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普遍相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9],但是我们也愈发清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9],这一使命必然是过程的集合体,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不仅如此,当前国外诸多反党反华势力仍在很大程度上,从政治干涉、经济制约、意识形态渗透等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因此,立足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要义,尤其是其演化逻辑和本质内涵的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党员和人民面对国内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要始终以《共产党宣言》所一以贯之传承的阶级立场、实践方向、斗争精神为指引,坚持保持斗争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工作重心,使广大人民群众与党的事业保持高度一致,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中爬坡过坎、战胜艰难,从而在更加广袤的历史时空中创造出更新、更大、更辉煌的人类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