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

2021-12-04 14:46康其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命情感疫情

康其丰

(闽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福建漳州 363000)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危机之中。疫情以其传染性强、波及面广的特点,对每个生命存在威胁,使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休戚与共。疫情从爆发至今进入防控常态化管理阶段,势必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也让他们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普及,涵盖了中小学基础教育到大学的高等教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成果和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虽然生命教育取得突出成果,但仍有待改进,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各有侧重,未能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内容观点陈旧,未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高校教育重技术轻理论的环境也阻碍了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等。针对目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大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乘势而上,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拓宽生命教育的维度,让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变化、成长成熟同步,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化解现实的生命困境,实现生命的价值与追求。

1 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中西方哲学家对于人类和生命孜孜不倦的探索,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引起众多学者、教育者的重视,并将生命教育带入系统研究阶段,在其概念、理论体系、实践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内涵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2]。因此,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引领大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生命,在实践中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3]。 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认识和寻求生命本真意义为基本宗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存在高度统一。就本质而言,生命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生命的光彩[4]。

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生命状态受到社会各界积极关注。疫情使大学生面临宅家学习的挑战,使毕业生经历线上求职的最难毕业季,使职业生涯规划因各种考试的延期或取消而受到影响……生活、学习、社交模式从短暂调整进入长期适应,这些变化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由此带来的认知、情绪、行为困扰若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缓解,有可能造成漠视生命、丧失生命主体意识、逃避生命责任等生命异化的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对于解决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命困境、促进生命健康成长尤为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

疫情期间,极个别学生因居家学习与父母发生争执而轻生,因不愿面对复学后成绩下滑而轻生,因无法承担考试作弊的处分而轻生。种种面对生命挑战轻言放弃的极端行为都揭示了当今大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严重不足,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宝贵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普及生命知识、深化学生对于生命本体之客观存在的认识和感知、由客观全面的理性认识发展为敬畏珍惜的情感意识,并将这种态度运用于生命实践之中,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重大疫情影响下的生命危机,提高生存能力。

1.2 培育生命关爱,促进和谐发展

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否主动对身边的家人、朋友表达关爱;能否用同理心共情受疫情波及的弱势群体,理解身处危机时每一个生命的焦虑和不安;能否平等对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尊重并爱护每一个物种生存的权利等,都是生命关爱的表现。如今不少大学生缺乏构建情感链接的能力,在最需要培养亲密关系的成长阶段却因缺少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健康的人际互动而造成内心的巨大匮乏,丧失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培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引导其主动体悟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促使其学会尊重、爱惜生命,学会在面对生存危机的挑战时勇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促进自我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3 确立生命意义,实现价值追求

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意义,激发其在实践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突发的重大疫情让学生对生命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脆弱,强化了忧患意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每个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理解生命的本真,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因此,即便疫情阻挡了学生返校的步伐,却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意义探索和践履的热情。有的学生“宅”家不宅心,积极锻炼、强身健体;有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助力社区、医院的防疫工作,贡献青春力量、提升生命价值;有的学生居家期间认真读书、自我提升,为活出有意义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1.4 强化生命责任,激发担当精神

“青年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一代人担负一代人的责任,这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5]。”疫情席卷全球,每一个小我都无法独善其身,如何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平衡,是高校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展现生命责任与担当的关键时刻。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将引导大学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以国际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为引领,扛起爱护人类、敬爱生命、敬畏自然的使命感,面对病毒的挑战,团结各方力量积极作战,为全世界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2 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着力点

在此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识不足、生命情感倦怠、生命价值观异化、生命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牵动着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因此,以重大疫情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将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疫情影响下没有一个生命可以独善其身,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甚至与自然都息息相关,如何在这些关系中认识生命的本质、寻找生命的意义、践行生命的价值,是重大疫情背景下生命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具体如下:

2.1 人与自我的关系——对自我生命的珍爱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自我和谐相处,才有可能善待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我的关系,老子的“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7],倡导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智慧。因此,要唤起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与珍爱,就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疫情的原因让大学生有了更多与自我相处的时间与空间,使大家从物质、利益的追求转而对生命、心灵的关注。生命教育要抓住这一契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疫情中的生命故事,认识生命的本质、感悟生命的神圣与珍贵,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2.2 人与人的关系——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需要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系统的支持中获得力量并趋于成熟。自我中心、自私冷漠的问题在当今大学生中较为普遍,阻碍了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此次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格局,无形中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不少大学生的生活重心从网络、学习、物质等方面重新回到生活,回到疫情背景下全民共克时艰的现实中,感受生命危难之际彼此理解、相互扶持的温暖,卸下自私冷漠的面具,真正懂得对他人生命的包容与尊重。

2.3 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使命责任的担当

重大疫情会通过多种方式威胁个体、他人、甚至全社会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大学生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展现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意识,这也是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有成千上万支青年突击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为社会的安宁、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承担使命。面对社会、国家这个大我,勇于奉献小我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写照,也给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积极正面的榜样形象,号召当代大学生都能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在担当和奉献中彰显青春生命的力量。

2.4 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中国文化中贯穿着“和”的思想,既有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和谐,也涵盖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体现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责任与情怀。然而疫情之下,暴露出了许多人类对自然环境与生物肆意破坏的恶行。每一次重大疫情的爆发都是一场人类与自然之间关于平衡的战争,它折射出人类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惜破坏这份平衡的自私与狂妄。因此,高校生命教育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建立起“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认知,并帮助学生领悟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必须做”、“可以做”、“不能做”和“绝不能做”的界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生命教育培育路径

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为切实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使之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成熟的需要,应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时代热点,通过知识的引导、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追求,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的阶段,大学生的生活重心虽然已从关注疫情转到日常学习,情绪体验也逐渐从焦虑恐惧中恢复,但疫情带来的思考和成长依然存在。因此,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科学地普及生命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提高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通过丰富生命的情感体验,逐步完成生命意义的探索,让小我在大我中绽放生命之光;通过鼓励青年用行动诠释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实践中升华。

3.1 学习生命知识,增强生命意识

生命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体现出生命的唯一性、有限性,通过增强生命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爱护之情,并激励大学生通过锻炼身体、关注心理问题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以提高抗击风险的生存能力。社会属性则强调生命的普遍性,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都需要被平等地对待,提醒学生除了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保护其他物种的生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生命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并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掌握生存的技能,还能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获得“安身立命”的本领。

3.2 呵护生命情感,完善生命意义

通过生命情感的共鸣与呵护,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生命意义的探索。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长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容易产生空虚感、挫败感、自卑感,导致思想空虚、意义缺失、情感体验空洞等问题,困顿、迷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激增,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感悟[9]。因此,生命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在生命成长与成熟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生命体验、呵护生命情感,逐步探索并完善生命意义。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体验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也产生了诸多关于生命的领悟,教师要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同理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体验,帮助其充盈生命情感,完善生命意义,最终化解生命危机。

3.3 践行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境界

通过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生命之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价值,促进年轻生命的升华。抗疫当前,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无畏担当,既是对生命价值最好的践履,也是将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境界升华。生命教育要以此为榜样,激励广大大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培育生命智慧、提高生活能力、掌握生存技能,激发他们产生对生命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与超越。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在疫情防控逐步走向常态化的背景下,作为青年工作主战场的高校,必须以更加敏锐的嗅觉和积极的行动,紧抓时代热点,以疫情中广大青年工作者对生命本质的热爱和尊重、对生命责任的担当和勇气、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践履、对生命价值的超越和升华为视角,继续引导大学生上好生命教育这堂课,帮助其掌握扎实的生命知识,促进精神生命的丰盈与完善,使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守望心灵”,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与成熟。

猜你喜欢
生命情感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