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
(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1],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实现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锤炼、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焕发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是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和“看家本领”。 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就需要培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2](P533)。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 学习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 科学的学习观能够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现对客观世界规律性把握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学习本质及其规律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观、群众观、矛盾观、发展观等在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革命者以科学的学习观为引领,不断进行“学习的革命”,执着于探求理论真谛、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回应时代之问,把学习的力量外化为理论的力量,进而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汇聚成民族独立、民族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
置于党的百年历史坐标中回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主要立足于动员人民、瓦解敌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在获得历史性成果的同时,受“左倾”思想影响再次陷入教条化的窠臼;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其学习观在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新时代,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作为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得到了全方位的创新发展。 这一历史演进的特质,既反映了建党以来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特征,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谱系在一脉相承中不断深化的政治品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探索与逐步成型阶段。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寻找国家与民族的出路,为党的创建和发展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他们通过成立出版社、利用《新青年》《工人周刊》《劳动周刊》 等刊物介绍苏俄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注重并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共产党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刘少奇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中号召“学习!学习!再学习!”明确要求“同志们都应该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前进,才能使党和群众工作彻底转变”[3]。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彻底清算党内教条主义特别是主观主义错误,1939 年毛泽东在干部学习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 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4]。随后全党开展学习竞赛,创造性地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掀起了学习的高潮,着力整顿党风、文风、学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各级领导机关通过开办研究班、领导团、教导队等方式,总结实战经验,提升指挥、战术水平以及各兵种协同与各部门配合能力。 1949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总结道:全党大多数干部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了思想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5]。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紧围绕阶级斗争和民主革命,以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使命,在学习观上呈现出实践性、辩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一是明确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6](P815),在于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学习要“有的放矢”,“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6](P819),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而将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 共产党人通过学习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各种能力,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并实现党的革命事业。 二是明确学习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将学风问题视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6](P813)。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和解决的问题”[2](P534)。 强调“从战争中学习战争”[7],注重在斗争实践中掌握革命的理论与方法,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创新发展,在生动的革命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 三是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倡导“挤”和“钻”的精神,要谦虚谨慎。 共产党员既要干革命又要学理论,就要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沉下心思,把工作之外的剩余精力放在学习上,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过去学习,向外国学习,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每天都要进步一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曲折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旧中国满目苍痍、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团结人民群众在古老的东方大国进行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8]。 建国之初,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加大学习力度,不仅要学习马列的著作,还要学习经济建设、社会治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就是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以便逐步地造成全党的理论的高涨”[9]。1953 年,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1954 年底,中央又提出了对全党高、中级干部进行轮训的计划,建立党员干部的培训制度,并分阶段、按步骤地在党校对各级干部进行轮训。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指导下的学习运动为党顺利实现经济复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此后,反右倾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发动,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忽视了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与经验,使党的建设事业蒙受了严重损失。“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深刻指出:“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 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10]。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注重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为民族振兴和国家自强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学习观上呈现出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是不断丰富学习内容。 这一时期党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毛泽东思想、苏联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把提高党的理论修养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结合起来。二是不断健全学习制度。 建立以党校和干校为中心的培训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带头的学习制度。 实行学年制和考试制的管理考核方式,建立了三级学员制度,在学员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机制。 三是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建国之初,党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狠抓学习,倡导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历史学习,坚持动态和静态、纵向和横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历史证明,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观,就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反之,如果走向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歧途,就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固本正源阶段。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11](P143)。 邓小平指出,新老干部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1](P291)。 为破除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全党上下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的学习与体会。 通过对所有在编人员实行分批分期轮训的方式,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干部教育学院、行政学院和各级党校所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干部培训体系。20 世纪九十年代,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江泽民提出:“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意学习”[12]。 紧紧围绕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将学习问题提升到关涉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战略高度[13]。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号召全党同志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内相继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兴党员干部读书学习之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全党范围内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从而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革命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历史性飞跃。 经过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观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 一是倡导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要完整准确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其体系,不能断章取义。 二是学习要讲求实效。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1](P382)。 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 坚持向实践学,求知于实践;向群众学,问计于群众。 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4]。 三是将学习视为塑造党员干部战略思维的主要途径。确保党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善于学习,从而持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全方位深化拓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克服本领恐慌、克服顽瘴痼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学习教育不断推进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全面变革。党中央以为民务实清廉、守纪律讲规矩、强化使命担当、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方面为目标,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通过明确具体的学习教育方案及其组织实施,让每名共产党员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锤炼党性,坚守初心,补足理想信念之“钙”。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解决了党员干部自觉学习、认真学习、学有实效的问题,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自身所学知识收益最大化。 为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习近平号召全党“要来一次大学习”,希望每一位党员都要坚持学在前列、干在实处。 中央特别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牢牢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认知我们党和事业发展的艰苦历程,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及提出“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明白弄懂我们党怎么从历史中走来,又怎样走下去,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及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历经百年演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集大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坚持不懈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获得真理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浓厚的中国气派。一是将自我革命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强调共产党人要通过学习来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15]。 通过深化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认识,自觉遵循并长期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二是通过学习把握历史主动。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历史与理论贯通,揭示初心与使命的内在逻辑,以伟大的自我革命继续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将历史看作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教科书,深入理解思考“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这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16]。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三是将学习的内涵与格局提升到新境界。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 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 加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起点,通过学习来坚定信念、主动“补钙”,同时要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聚力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自觉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达到规律性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政治自觉是立足于政治使命与政治责任的高度来实现学习的自觉与自律,提升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和工作本领。 这种政治自觉的实现,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把主体能动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愈“统一”愈“自觉”,就愈加能够获得创造历史的主动和自由。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7]。 正是在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才得以逐步形成、丰富与发展。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进取精神,始终将学习问题置于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加以考量,不断强化政治自觉,践行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18],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终身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革命性;既是普遍真理,又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共产党人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理论创新的“传家宝”。 在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每次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追问都蕴含着时代命题,是在学习观上必须回应的根本性问题。 其核心要义是,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和人民立场,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积累推进理论创新,又以理论创新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相互映照的问题。 在理论上明确马克思主义内涵,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置条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就是在理论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在重大历史的转折关头和时代前进的关键时刻,中央都十分强调加强学习研究,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以学习的大飞跃推动实践的新突破。 “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 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11](P280)。 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实践伟力和时代穿透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19]。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主张结合具体实际,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刻把握规律,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层次、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发展。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将理论自觉转化成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有结合实际感悟之、践行之,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为。 科学理论总是给实践以符合历史进程的指导,党历经百年岁月风雨洗礼而不改本色,就在于能够将正确的理论转化为坚定有力的行动,使问题通过实际行动逐一被解决。 首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行动自觉的能力。 在理论学习和理论探索中及时跟进现实问题,善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具体分析中国国情之“的”,才能化解“能力危机”、消弭“本领恐慌”,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20],才能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和举措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 其次, 自觉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斗争。教条主义的特征是“注经”,将马列主义著作个别词句或特殊情况下的论断奉为经典;经验主义的特征是一切以既定的典型、榜样的经验来指导和规范整个群体的行动。二者在党内虽然“穿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外衣”[21](P372),但实质都是唯心主义,一旦遇到适宜的温床,就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后果。 通过“发展自觉性”,和“适当地将军”[21](P372),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既克服了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又防止用一般原则代替对具体问题的认识,通过有效的学习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其本质,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纲领和政策,才能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最后,坚持知行合一,直面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先进理论总是直面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在回答新的“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中出场。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掌握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性质、状况与特征,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就能够在更为高远的使命和目标框架之下认识、判断和解决当下的问题。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是根据自己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历史使命的变化, 把真抓实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知”和“行”主动结合的自觉与自律。
作为革命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是对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自觉认知与积极践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先进性政党的重要价值构成,以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净化的价值追求和独特标识。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统一的历史,他们以对内的革命性锻造和对外的革命性实践,实现了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统一。“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22],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建设的运动轨迹。 首先,刀刃向内、改造思想,是自我革命的关键所在。 思想改造就是要逐步地抛弃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坚持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注重思想强党和理论强党,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周恩来指出,“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23]。 为此,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改造自己首先要将每一次学习、思考和实践,都当成自我改造的机会,解剖自己、对标找差,不断提高政治觉悟。 同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当前的形势任务、工作职责和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强化党性修养作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根本,以“无我”之境担当“有为”重任。 其次,相互批评,筑牢底线,是自我革命的锐利武器。 批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 批评别人不仅是对对方的关心和鞭策,同时也是切己省察,对自我进行道德与能力审视。 自我批评越深入彻底,思考问题就越全面和深刻,对党内同志所存在问题的指出就越诚恳、坦率和严肃。通过相互学习,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检视反思,才能共同进步,才能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从而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自我革命的根本立场。 只有主动加强学习, 把握基本规律, 才能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信仰上的坚定、政治上的定力、行动上的自觉。我们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因为从不犯错误,而是在出现错误之后能够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并在错误中总结和发展。修正错误,本质上是向人民负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坚持和维护真理。 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判标准,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党性观念,才能增强思辨能力,提高鉴别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人民立场。
“复兴”意味着使一个传统再生和“更新”。一种文明的发展越是持久,越是在精神与价值层面彰显出回归本源的特性,这也是内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使命自觉中的文化心理密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作为自身使命并贯彻于全部奋斗历程之中。 使命自觉是对责任与目标的自我感知和认同,使命自觉最终又要通过责任担当体现出来,只有确立了奋斗方向,才能勇往直前、发愤为学,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在不断践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深学笃行、知行合一。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源自于民族复兴的使命自觉。 救亡图存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出场背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深化依据,走向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时代展现。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4],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掌握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性质、状况与特征,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共产党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当前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5]。 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每个历史阶段,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就能够站在更为高远的使命和目标框架之下认识、判断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正确解决当下阶段的主要问题。其次,使命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不存在个人特殊利益,而是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植根于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因此映射在学习观上的使命自觉是一种更高的精神与价值自觉。 将远大理想和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进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是其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衡量一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与否,重要标尺就要看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上有无强烈的使命自觉。 最后,使命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百年演进的内生动力。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消灭一切压迫阶级,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阶级使命;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民族使命;作为致力于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使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地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指导, 通过不断学习,明确实现使命的途径、科学方法和依靠力量,“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6]。 正是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性把握的基础上,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开创出百年未有的新局面,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刻彰显党的信仰、理想、信念和宗旨,其基本要义的科学性、兼容并包的开放性、问题导向的实践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等特征淬炼和铸就出鲜明的政治站位和精神品质。 这种学习观从源头上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内外兼修”的政治品格,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理论武装中夯实政治品格根基、在党性锻炼中提升政治品格修养、在实践探索中强化政治品格历练、在自我革命中把牢政治品格底线,内化为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引领一代代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立足于忠诚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政治立场上体现了学习主体所涵养的人民情怀。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植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人民群众所处的时代诉求相结合,永远在人民面前做“小学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筑牢宗旨意识,就要在复杂的斗争中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经历风雨、锻造思想。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要靠斗争去获得、去实现、去维护、去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需要在斗争常态中不断打磨。 只有洞穿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将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做到“拜人民为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观上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遵循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紧紧抓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核心问题,从残酷而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学习革命之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号召全党同志“重新学习”,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成功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新时代,斗争形势复杂多变,只有从学习中寻找应对风险考验的“金钥匙”,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大敌人,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才能在防范和消除“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应对得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立足于坚贞勇毅的革命意志,在工作作风上赓续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革命意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的不畏艰险与忘我奉献,成就了震古烁今的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铸就的,是在革命文化的滋养中坚定的。 革命意志孕育于革命事业的科学精神,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无数革命者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努力探寻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精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新问题,推动事业创新发展。 革命意志孕育于求真务实的学风、文风、作风,从实际出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顽疾,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求真务实就是要在实践中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涵养担当作为的勇气和底气。心有所信、行有所向,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的理念根植在灵魂深处,能经得住风吹雨打日晒,熬得住身处低谷的艰辛,靠着坚定执着的真理信仰开创了百年基业。 把握科学的学习观,在艰难困苦中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在民族危亡之时探索人民解放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注入了对党忠诚的鲜明底色,在理想信念上坚定“国之大者”的根本要求。刘少奇指出,共产党员既然“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更须注意党性锻炼和修养”[27](P101)。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必须保持敢于刀口向内、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羸弱走向强大,从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不断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28]。 结合实际不断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荡涤心灵、淬炼党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根本保证和巨大优势。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才铸就了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勇往前行、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迎难而上、敢于亮剑的担当精神。因此,“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27](P115)。 提升党性修养,就是要做到“先修身而后求能”,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能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 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9]。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兼具“修身立德”和“兼济天下”的风范,才能拓宽思路、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做人优秀、做事模范,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浸润着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在实践智慧上具有把握历史主动的发展路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有着5000 年传统文化的基因,有着近500 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因,也有着170 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就在于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二者都对功利性的社会关系进行批判,都向往着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这种认同由内而外生发出推己及人、关爱他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观念,层层拓展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胸怀和人类情怀。 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本领,将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绝不能没有科学的国际视野,绝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背景。 为此,“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30]。 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而中国的建设发展则关乎特定的情境。一般原则与具体情境的分析、判断相互结合,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以实践智慧去关注实践判断的真实性,以及构建行动的一般原则;同时将一般原则应用于生活的具体情景,去确定正当的行动。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既关乎“一般原则”的价值取向,又关乎“路径选择”的实践性关切,对主观地、公式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能的排异反应。 革命先辈正是将其中的“实践智慧”从个体德性扩展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阈中,把解放思想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学习苏联高潮,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初步探索,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迈入工业国行列。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做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战略决策,吹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声号角。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将学习国外经验与国内经验相结合,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交流互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31]。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立足于学以致用的实践本位,在精神血脉中传袭了生生不息的仁德力量。习近平指出,“为政者需要学与思”,要“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2]。 在学习内容上兼容并包,在学习态度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专注是获得广博丰富知识的前提,而善于追求真理又能使自己的志向更加坚定。 博学笃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的丰富内涵。 切问近思,是中国共产党人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关键之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创新精神,一定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问题就是现实矛盾,既要在增强“问题意识”上求进步,又要在防止“本领恐慌”上下大功夫,苦练内功、唯实唯先,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3]。 要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博与约的相互贯通,着力弘扬求实精神。 求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深入社会、掌握实情,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敢于坚持真理、修正谬误。 求实精神关系到党的作风和形象,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关键要在掌握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习领会上求“实”;做到知行统一、学用结合,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改进学风上求“实”;推动理论走进群众、赢得群众,就要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宣传阐释上求“实”;直面时代问题、解决实践问题,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在深化研究上求“实”,以“自强不息”为人生目标,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回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百年演进,其生成与发展遵循着由一般到特殊、由理想到现实、由自发到自觉、由温故到创新的应然进路。 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按照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革命主体最终在学习过程中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进行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总是在回应时代课题、探求理论真谛、实现自我完善与革新,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以宽阔的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其实质是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场域,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个体与集体相结合,具有严密的逻辑构成和鲜明的价值指向。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其历经曲折、闯关夺隘、奋勇前进的内生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学风,是其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所在。 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学习观的历史观照和现实阐释,不仅为我们检视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新时代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强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刻把握学习观在理论武装、实践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将学习本领作为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及时总结经验、深刻揭示规律、科学预见未来,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扬帆逐梦、奋楫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