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述的思想特征及重大意义*

2021-12-04 12:18:10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抗战

杨 丽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引 言

1931—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敌入侵斗争中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若干历史问题,在多个重要场合和历史节点,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场鲜明、立意高远,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趋势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述核心要义

任何理论的创新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要立足时代条件、顺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并吸收人类历史优秀思想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论述内容丰富、体系科学。

(一)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二战期间最早抵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战争,也是坚持时间最久的战争。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中,重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意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英国、法国、俄国等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相继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但均以失败告终,随着战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西方列强取得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众多在华利益。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逐渐抬头,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而其侵略的头号目标便是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呈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乱象,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妄图吞并中国、称霸全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重点强调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在于妄图吞并中国、亚洲,乃至称霸全球,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的东方策源地。

2.历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述中对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严厉痛斥与谴责。针对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及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否认及美化日本侵华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严厉谴责:“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2]“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历史客观事实、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的。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其一,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无数的无辜生命惨遭杀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2],仅1937年年底日军在南京炮制的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就有数十万的中国军民惨死于日军的屠刀和枪炮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指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5]对南京大屠杀中日本杀害中国同胞的数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5]其二,中国的经济遭到了巨大破坏。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历数了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唤起了善良的人们对和平、正义的向往和坚守。

3.肯定两个战场的作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中国共产党及时派遣抗日先遣队前往东北,与国民党合作,展开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誓死抵抗日军的进一步入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大反攻三个阶段,无论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都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先后发起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保卫战、枣宜会战等,有效抵御了日军的长驱直入,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打乱了日军“北进”和“南进”的战略部署,拖住了日军的主力部队。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先后发动了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机场之战、雁门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有力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都非常重要,正是因为两个战场的协力合作,才形成了全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肯定了国共两个战场的精诚团结与奋力抵抗。

(二)剖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却为什么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呢?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归因于决定性因素、关键性因素、重要法宝和盟友支持等多个维度。

1.决定性因素——伟大的民族精神。日军的侵略,激发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在14年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打败侵华日军的伟大精神动力,也是扭转中华民族命运、再造中华民族魂魄的内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2],因此,我们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2.关键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基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了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这是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所证实的。在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战、誓死捍卫中国领土和主权,坚决捍卫民族独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号召和呼吁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与日寇决战,并积极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与东北军民和国民党合作,开展局部抗战。“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奔走相告,大声疾呼,向全国发出号召抗战的宣言,制定和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尽最大可能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并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制定并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始终坚信胜利是属于正义一方的。坚持抗战到底,努力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坚决反对投降和分裂行径。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关乎国家存亡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6]。

3.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中国共产党组建北上的抗日先遣队,与东北军民和国民党一起共同抵抗日军,进行了局部抗战,点燃了一场场抗日救亡的燎原烽火;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在14年的抗战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白山黑水到太行山上,从华北平原到天涯海角,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奋起抵抗。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顾说,在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阶级之分,“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1]。因此,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就是全民族的众志成城,一致抗战。

4.其他重要因素——盟友的支持与帮助。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之举,得到了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尤其是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英、美等国家卷入,“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其他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同盟国军队同中国军民患难与共、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帮助形式是多样的。给予中国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援助的国际友人不计其数。有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医生,如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爱德华等先后来到中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医疗事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新闻记者,如斯诺夫妇、拉贝等,他们向国际社会真实报道了日本在中国的滔天罪行。还有美国人陈纳德率领飞虎队成员,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战输送必要的军需物资,还与日军在空中激战,为夺取中国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7]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盟国以及国际上其他热爱和平人士和国家的支持与援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出了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西线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发生于1939年,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已经坚持抵抗侵华日军8年了。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坚持了14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2]日本投降“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的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也是最为惨重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的抗战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

(四)总结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视角,提出中国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直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同时,被日本所窃取的台湾、澎湖列岛、东北等领土也回归到了中国版图,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

2.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的视角总结中国抗战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6]中国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浴血奋战,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并长期将日军的陆军主力部队牵制在中国战场,粉碎了侵略日军“北上”和“南进”的战略企图,避免苏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决战日军赢得了宝贵时间,并有力配合了英美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战略行动,为盟军提供了大量后方及后勤支持,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续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事业发挥中国作用、贡献中国力量。

3.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展望的视角,认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来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8],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人民将在抗战精神的鼓励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结合现实问题,着眼全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机结合,发表了系列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其论述始终贯穿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根红线,立意深远,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思想和抗战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明确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有关这场战争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都有非常明确的表达和清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一场日本发动的意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性质是邪恶的、黑暗的和反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别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2]而对中国人民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一场抵抗外来入侵的保家卫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光明的和进步的。

(二)强调要从整体上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关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的时间问题,国内一直存在着8年抗战和14年抗战两种观点。针对抗战时间起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重申了“14年”抗战说。他强调不仅要研究8年的全面抗战,而且要贯通研究中国人民14年的抗战历史。[9]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的8年抗战说与14年抗战说,统一为14年抗战。14年抗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抗战史的尊重与深思而作出的科学研判。这14年,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的集体记忆。14年抗战说,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发动这场战争的罪责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连续性、持久性、完整性和全程性。14年抗战说,表明中国是最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最早打响反法西斯战争枪声的国家。

(三)批驳国际上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谬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妄图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涌现。如西方宪政思想、民粹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复古主义等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以讲座、论坛等隐蔽方式进行渗透。他们片面夸大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企图淡化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意图混淆视听、冲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办公智能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全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西文化交锋、斗争的主战场,网络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和平台,这种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国际上一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极力否认甚至美化这段侵华历史。我们需要用史实发言,要论从史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是针对国内外各种错误言论的果断亮剑和严厉回击,也是新时代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新时代凝聚国民共识、汇聚民族力量,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述的现实突破

(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抗战思想的最新成果。毛泽东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抗战的实践提出:在战略方针上,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战略路线上,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思想上,坚持以弱胜强的持久战。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亡国论”“速胜论”“唯武器论”“速战速决论”。毛泽东以弱胜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民族解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抗战思想,联系自己具体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抗战理论:在军事上,主张发动人民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持久抗战[10]。邓小平抗战理论是对毛泽东抗战思想的成熟与发展。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抗战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和实施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制定和实施了动员人民、保护人民的正确路线、政策,因而牢牢掌握着历史的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的中坚力量。”[11]胡锦涛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赞扬中国军民抗战将士的爱国精神、承认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领导抗战。[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前几任中央领导人相关抗战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抗战的胜利开启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13]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时代,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之中,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历史思维,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14]的学习,学习新“四史”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新“四史”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实践、历史和发展的四个逻辑。因此,学习党史,必须要学习抗战史。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众志成城一致对外,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与敌人浴血奋战,整个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指引和思想源泉。

(三)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锋利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消极、错误、反动的政治思潮,它包裹着“幽蔽的面纱”,消解人们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混乱,造成严重的危害。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更加隐蔽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铁的历史事实,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坚持“西方中心论”,轻视中国的抗战作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甚至美化日军对华侵略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抗战历史的真实意图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锋利武器。

(四)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的重要论述中的一个重要主旨就是要走“人间正道”,“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1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世纪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超过1亿的生命死于这场战争,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不可估量,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梦魇和浩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可是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际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向明确,影响深远,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主持人类正义的坚定立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猜你喜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
抗日战争(第一卷)
学习月刊(2015年15期)2015-02-27 00:53:26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军事历史(1995年4期)1995-08-21 02:18:14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军事历史(1993年1期)1993-08-21 06:10:38
“七七”全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军事历史(1987年3期)1987-01-18 08:15:01
略谈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军事历史(1985年2期)1985-08-21 02: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