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俊丽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大发展趋势,其中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0 年底,全省69900 个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8654 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机构43687 个,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服务人次56327.04 万。山东在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方面,省级层面策划组织的11个引领性群众文化活动,已完成了4个。
软件建设和服务方面,山东省群众文化服务也取得一定成就。数字化方面,各级数字文化资源,如网站、微博、微信、文化云、数字馆、共享工程等平台基本建成,含有电子书、线上节目、展览、线上培训等海量免费数字文化资源。社会化均等化方面,积极对接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鼓励社会参与等形势促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群众。山东省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打造“好客山东”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走在全国前列。例如,2020 年投入资金650 万元,购买省直院团下乡演出325 场,同比增长8.3%。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依托“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不断深入基层,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等,逐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综上可见,山东省群众文化在硬件阵地建设、软件数字化、社会化均等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就,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完善,为“十四五”时期群众文化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群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在服务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与北上广、江浙等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活动形式单一,高质量服务数量不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文化活动普遍以广场舞为主,辅以电影播放、送戏下乡等方式,形式单一,很难吸引群众。例如,由于国家对于民间和乡村艺术团队、志愿者的支持,全省各乡镇都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队伍,这样看似具有广泛性,但实际上群众参与过程仅仅是艺术团队的成员参与,很难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另外,在群众文化检验标准中,普遍以追求举办次数和数量为依据,缺乏分类,导致日常参与的广场舞成为群众文化举办次数的数量依据,而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音乐会、舞蹈等民间艺术精品很难得到创新、推广和提升。
二是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不充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齐文化包容而开放,鲁文化守礼而含蓄,在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中,需要尊重地域群众文化,做到兼容并蓄,更好融合。而在实际群众文化中,更多以文件要求为指导,以完成目标为根本准绳。更多将国家政策规定的戏曲进乡村、播放电影、丰富和培育群众文化队伍为目标任务,未能与区域文化资源有效结合,没有发挥出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也没有将充满地域文化的群众文化开发好、利用好,不能充分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使得群众认为政府举办的群众文化是“形式主义”,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
三是群众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城乡群众文化服务差距很大,在城市地区,群众文化服务多样化、广泛性强、群众文化质量高,群众参与度较高,部分地区形成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相对于城市,乡镇农村基层综合文化站文化业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文化站干部专职不专干、专业培训不足和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上文化经费保障不足或分配不均,使得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群众文化服务质量不高。
综上,山东省群众文化服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文化创新和服务方式上还存在不足,与群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新时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这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方向。
针对群众文化,《“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在创新形式上,提出“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这些为山东省群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群众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创新发展等形式,真正深入民心,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为加快推进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发展是重要途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要适应新时期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新时代,群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以优质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多元共享的管理机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角色,明确自身主导作用,在群众文化服务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监督者、实施者、合作者、政策规划制定者等角色。”①周宇:《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路径》,《江南论坛》2021 年第7 期。在组织上和政策上建立科学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社会重视群众文化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普及工作上要多方引导,采用政府采购、政策引导、项目倾斜、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服务之中,实现群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是解决现有群众文化服务提升意识问题,需要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的创新意识。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能够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我国新时代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理论培训,使文化工作者意识到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先进的文化理论知识来探索和建设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学习和研究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群众文化服务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群众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通过文化理论学习找出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基层文化人才多立足于实践,重复搞文化活动,很少将群众文化服务上升到理论高度。这种工作状态使得文化工作人员在工作几年后,很容易疲于应对、应付了事。因此,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增强文化动力和活力。通过“群星奖”评比、举办“村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支持群众文艺团体自我发展等方式,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创新。针对以往的群众文化活动,绩效考核和评判标准中多以群众文化活动次数为考核原则,忽视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多样性,这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多以广场舞等自娱自乐型活动次数为主要形式。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跳跳广场舞和听听老剧目等,迫切需要群众文化服务者从创新群众文化内容出发,进一步拓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舞蹈、音乐、美术、戏曲、演艺、小品、小曲、相声、下棋、打鼓等多种内容,通过文化工作人员组织培训、志愿者推广宣传等方式,不断深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科技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内容的接收不再受场地、地域的限制,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App 也能接收群众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网络文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群众难免受到不良文化影响,这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危害更大。因此,这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文化服务。例如,在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方面,各级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已基本完善。这些平台包含的电子书、慕课、线上节目、展览、线上培训等海量免费数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与区域文化资源对接、积极引导、大力宣传等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免费获取途径。此外,通过提供网络优质资料、优质培训服务等提升群众文化文艺产品质量等方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群众文化服务中提升自己文化素养,从而分辨出群众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
针对城乡资源分配不平等不均衡问题,需要政府解决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分配不足、区域文化资源不平衡、文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使群众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效能。针对人才队伍不足问题,严格落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充分保证文化人才队伍“专职专干”,并通过“寻找村宝”文化活动、鼓励成立文化团体等形式,积极吸纳文化志愿者加入文化人才队伍,更多更广泛地服务全省群众文化。实现专职文化人才与文化业余志愿者互补的状态。在群众文化资源分配方面,完善信息化、网络化实施,利用多种形式向省内群众文化服务发展薄弱的乡村、老弱穷地区倾斜。同时,在人才队伍补充上,群众文化应积极与区域文化资源结合,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力量、志愿者等参与,面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创新,使群众文化与文化资源、旅游等相结合,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服务是一代代文化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工作,需要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没有群众文化服务的自我创新,群众文化就不会深入人民群众心中。因此,在群众文化服务建设上,要充分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通过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使群众文化沿着可持续发展路径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