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1-12-04 09:13涂可国
人文天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 涂可国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指精神形态的资源。“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不仅可以育民、惠民、富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5 日第2 版。

“进入新时代,基于对文化内涵、特点、形态、结构、功能和规律等的科学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上,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不仅致力于强化思想理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注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在理论上,围绕上述文化各个领域,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一序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①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了系统阐述。199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建设作了初步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论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643-1644 页。“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新内容。”③张雪梅、汤新祥:《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战略价值的三次认识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6 期。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标志着党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大会报告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全面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纲领中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19 页。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5 页。2000 年2 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庆祝建党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此以后,我党不再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而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⑥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34 页。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依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⑦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32 页。。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31 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格局、新期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发展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②张雯雯、王建:《习近平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5 期。。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做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论述,不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性质,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措施和新方法;同时,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③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做了大量新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新的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性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④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40-41 页。这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高度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历史的根基、基本的立场和前进的方向。

(一)先进性

顾名思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制度来说不是资本主义文化,而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7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他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⑤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 年4 月22 日第1 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于一体,从价值属性来说它具有鲜明的先进性。”①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也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先进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晶,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最为科学的反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主要精神力量。它代表了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公益性、创新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它最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最为辉煌的有益成果,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创新性、探索性、试验性,它们是动态的,不仅与时代同步,甚至走在时代前列。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②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尽管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百多年前,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而仍然属于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5 月19 日第2 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在继承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具有长远的、不竭的动力和生机。

(三)科学性

“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属于优秀文化,它是通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文化。从根本上说,它同落后的乃至腐朽的文化格格不入。”④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在中国,所谓落后文化是指,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人成长的封建的过时的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假的、非科学的,对人类和社会有害。腐朽文化是指,严重毒害人民群众的心灵,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极大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企图颠覆人民民主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一句话,腐朽文化是一种极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文化,它包含着中国特色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所谓健康有益文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保证人身心健康、能够较好满足人基本层次需要、具有一定真理性和实用性的文化,作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益补充。”⑤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他将此上升到影响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第40 页。2020 年9 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②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23 日第2 版。据此,从多方面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价值与战略地位:文化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也是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自立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保障。

(一)民族复兴自立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话,那么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兴盛主要依靠的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此,在2014年10 月15 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深刻系统的阐述,提出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旨在说明文化重要性的新观点。”③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他首先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5 日第2 版。“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5 日第2 版。

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论述表明,中华民族的自主自立自强固然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创造更高水平的物质生产力,但同时也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培育发展中华文化,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和激励作用,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财富、道德支撑、行为规范和智力支持。

(二)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敬重,不仅要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也要有强大的精神生产力。尤其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与文明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创造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具有深邃的认知功能、预判功能、塑造功能和教化功能。”①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宏观视野深刻指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5 日第2 版。

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文化总体角度明确指出,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第40 页。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不竭动力”④杨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8 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⑤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23 日第2 版。尽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繁多,但核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⑥王晓晖:《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中国记者》2008 年第1 期。从本质上说,文化软实力是由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品行、人格、风俗习惯、科技、教育、体育、文化事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产力。某种意义上,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力、军事力、政治力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大为增强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相应有了极大提高,但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中国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原因。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价值愈来愈重要,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提高中国硬实力的重要条件,越来越成为保障中国社会稳定安全的“防火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论述了“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等观点,也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还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①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还从其他角度阐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由此有力地推进了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创新。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2014 年12 月30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大课题。他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认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98 页。。然后他揭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③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198 页。文化是一种国民财富,是国家精神力量的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文化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提高中国文化力,才能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雄厚的文化根基。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当代世界的各种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站在国际竞争的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与敌对势力既开展硬实力的斗争也开展软实力的斗争;要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要动员各方面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④参见习近平:《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208-211 页。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途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集中论述了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途径。第一,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注重“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自身的文化建设好,并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①参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199 页。第二,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并着力强化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②参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200 页。第三,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③参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201-202 页。第四,要注重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④参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202 页。第五,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⑤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第203 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向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文化自觉和认同基础上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在“四个自信”中,他讲的最多的是文化自信,进而创建了文化自信的新理论。⑥参见肖明君等:《“智”汇红色济南,为强省会建设汲取历史伟力》,《济南日报》2021 年6 月26 日第4 版。

(一)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一则是因为从本质和地位上讲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6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349 页。2016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也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474 页。二则是因为它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5 日第2 版。,“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16 页。。三则是因为它关乎国运文脉。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474 页。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为只要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⑤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48 页。总之,坚定文化自信,克服文化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障碍,对中华古今文化充满尊重和敬畏,就一定会使我们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变得更加从容,就一定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就一定会使全社会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它来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所积累的坚实的文化国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来源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给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实起来,不断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日益坚实起来,也来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雄厚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699 页。这些体现了强大底气的重要论述,既充满了无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显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三)文化自信的指向是什么

文化自信首先无疑是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尊重。中国之所以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除了因为拥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外,还在于拥有深厚的文化优势,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关于文化传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生动地诠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 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①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 年第20 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②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 年第20 期。文化自信还包括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自信与尊重。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断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48 页。,不仅在于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于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令人骄傲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体系。

(四)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深入了解历史、把握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④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2019 年第12 期。,因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⑤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476 页。。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⑥参见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474 页。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增强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⑦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2019 年第12 期。众所周知,文化自觉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内容、性质、特点、地位、影响、价值等的认识、理解、觉醒、觉悟、反思、反省等,它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前提,缺乏深刻的文化自觉,就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要培养和提高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必须努力增强人们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就必须主动地、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组成要素、基本特质、总体构成和社会价值等层面做出全面、客观、辩证、科学的认识和分析。

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⑧李国良:《增进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学习时报》2016 年10 月27 日第7 版。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互为依存、互为前提、相互为用。如果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那么文化自信就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心理条件;只有具备对中华文化普遍而广泛的认同,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根基和价值内核,否则,中华文化自信就会变为妄自尊大的空中楼阁。正如李国良所指出的:“文化认同是基础,文化自信是本质。认同增强自信,使自信更有底气;自信增进认同,使认同更具方向。二者辩证统一于文化的自觉与自强,统一于文化建设和实践的全过程和各方面。”①李国良:《增进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学习时报》2016 年10 月27 日第7 版。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认同,他要求通过礼仪和纪念庆典活动,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参见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 年,第110 页。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