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东
在吕剧《大河开凌》的舞台人物造型中使用塑型化妆法是对戏曲舞台化妆变革的初探,有望弥补传统戏曲舞台中程式化、单一化的人物造型形象。其在满足导演、编剧对剧情的需要的同时,丰富了戏曲化妆的形式,也使得演出一气呵成,增加舞台意境和魅力,同时也能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给之后的戏曲舞台化妆造型提供参考建议。
“塑型化妆法”是在化妆造型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技法,需要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对于“塑型化妆”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指采用橡胶制作的化妆零件进行造型;王希钟先生认为,“凡采用可塑材料进行雕塑造型的一类化妆统称为塑型化妆”。笔者更倾向于王希钟先生所定义的塑型化妆,塑型化妆法最重要的操作手法是雕塑,利用这种手法重塑所需要的造型,操作过程也较为复杂。
早期的塑型化妆使用的是“鼻油灰”雕塑造型法,这也是最原始的雕塑材料,之所以称为“鼻油灰”,是因为这类塑型零件只用在鼻子上。“鼻油灰”的制作材料中包含生橡胶,为了减少橡胶的黏性,在里面加入蜡、凡士林油等物质,为了使其颜色更加接近于皮肤的颜色,利用油彩进行调色。但这种化妆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可塑性较弱。随着技术的发展,“鼻油灰”逐渐被“肤蜡”所代替。肤蜡的主要成分包括蜡类(蜂蜡、微晶蜡)和脂类(白油、凡士林),其质地细腻、可塑性强。但肤蜡只适合用于肌肉活动不频繁的部位,若用在肌肉活动频繁的地方,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有些演员的皮肤较为细腻,为了塑造粗糙的皮肤质感,也可使用肤蜡,再结合油彩进行调色,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个世纪50 年代中期,电影化妆开始使用乳胶零件化妆法,利用天然乳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零件,然后利用酒精胶黏在演员面部。这一技法在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乳胶零件的制作步骤繁琐,需要化妆师有较高的水平才可完成。乳胶零件大多制作的是皮肤基底,要达到形似的效果,需要结合毛发零件的使用。
其实,“乳胶零件化妆法”就是当下所谓的“特效化妆”,“特效化妆”是从国外流入的名词。最初使用乳胶零件需要化妆师自己按照比例调配试剂,现在,塑形化妆有专门配比好的溶液,相比之下,操作更加方便、快速、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戏曲的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剧本有现实生活题材、新编历史等,化妆方式也要根据剧本要求有所改变。传统戏中的包大头、吊眉、勾花脸等,在新编戏的人物角色上显得过于生硬,角色塑造上也缺乏生动感,与戏曲的契合度相差甚远。当下,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舞台化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重因素的促使下,戏曲化妆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变化。
吕剧《大河开凌》是一部真实题材的革命历史大戏,该剧讲述的是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的一位穷苦农民保护《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译本的传奇故事。主人公“迷糊”是旧社会下的贫苦劳工,之所以叫“迷糊”,是因为该人物角色有些呆头呆脑。他家从祖辈开始就是刘家长工,迷糊自然也继承了被剥削阶级的身份,受旧思想的影响而内心卑微,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天生的,甘于平庸,不与命运所抗争,但他为人又忠诚、朴实、勤劳、勇敢,这种性格上的矛盾,都是时代所造成的悲剧。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惨遭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社会生产力惨遭破坏,穷苦大众几乎陷入绝境。在剧中,灾年,地主家收了新谷要腾粮仓,东家让迷糊摸黑去把粮食卖了。虽然迷糊觉得有钱人家应该开粮仓救济难民,但他还是拼尽全力去护好粮食。这从侧面可以看出迷糊是一个忠诚、老实的人。
《大河开凌》这部戏整体采用回忆倒叙的闭环式结构,第一幕开始,博物馆工作人员前来寻找《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老年“迷糊”陷入了对五十年前那段往事的回忆,第二场戏便是青年时期的迷糊。在角色不变的情况下,青年与老年迷糊之间的转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传统戏曲中,表现男性老年形象的是老生,在形象上最为突出的是髯口三绺胡,妆面采用油彩、吊眉等。在新编戏曲中,传统戏曲中的服饰搭配和化妆造型不再适合,需要根据剧本及时代进行修改。在传统戏曲中,角色的年龄没有很大的跨度,整场戏下来,旦角无需变换造型;而新编戏中经常出现一个角色多个年龄段的现象,有的剧中还会有受伤等特殊效果。这时新编戏中的造型需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因此在保留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加入影视化妆中的塑形化妆法。
舞台化妆与影视化妆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舞台化妆造型是为远距离欣赏而设计,在观众能看到的范围内达到一定的造型效果即可;而影视化妆要在高清镜头下,仍然保持最佳效果,演员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被镜头尽收眼底。其次,从成本造价上来看,舞台化妆的预算与影视化妆相比投资甚少,在有限的预算中,要做到视觉感最强的效果。最后,还要考虑到演员的带妆时间与上妆时间,舞台剧一般时长为两到三个小时,演出时间短,过于复杂的妆效不适合舞台演出。在影视化妆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造型遇到脱妆或者开胶等穿帮问题,可以停止拍摄进行补妆,而舞台演出是一气呵成的,没有暂停的机会。
第一场戏与第二场戏之间,迷糊需从老年形象转变为青年形象,时间很紧张,要完成妆面、发型的变化,还要完成服装和道具的转化。时间较短,想把演员脸上的妆擦掉重新化妆是不现实的。结合实际情况,最终使用局部零件塑型法。从人类面部结构进行分析,最能凸显人具有年龄感的是额头的抬头纹,鼻翼两侧至嘴角两侧的法令纹,还有眼角的鱼尾纹、暗沉的皮色以及老年斑等。考虑到戏曲演员需要张嘴唱词,口轮匝肌的部位活动量较大,在此处做塑形零件容易掉落,因此仅在额头的部位使用零件,再结合花白色的头套与胡子,从整体效果上营造老年形象。
局部零件制作时,选用较为耐用的硅胶材料。从演员脸上获取一个阴模,再将石膏灌入其中得到一个阳模子。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员的呼吸情况以及演员的毛发是否有粘黏,当获取到阳模时,利用油泥在上面雕塑出想要的形状。在制作老年迷糊的局部零件时,为了更好地塑造老年形象,雕塑时将眉骨部位相对突出一些,眉骨前段要高于眉骨尾部,形成肌肉往下走的感觉。对比之下,眼窝的位置就出来了,额头的抬头纹要雕出长短不一的效果,这样具有生动性。最后,黏上花白色的假眉毛,在眉毛的选择上,整体也是眉头高眉尾低的形状。
在化妆时,先在演员脸上画好青年迷糊的妆容,面部粉底的颜色选用较为深的颜色,然后再将局部零件黏在演员面部。局部零件的面积要盖过额头这个部位,选用的花白色的头套必须是严丝合缝的,如果头套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换妆效果。
在影视化妆中,局部零件需要沿边缘用酒精胶黏在演员需要造型的部位。酒精胶黏性大,卸妆时需要大量的棉球蘸取高浓度酒精,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很痛苦且需要时间的过程。在试妆时发现,如果将零件沿边缘前部黏在演员额头,转换下一场时不仅会破坏妆面,时间上也不允许。如果只固定局部点,卸下局部零件很容易,但这样不够牢固,在演出中很容易掉落。考虑再三,为了避免此类演出事故发生,必须对局部零件进行改装。由于局部零件采用的是硅胶,根据材质的特性,选择使用尼龙且透明的宽绳进行固定,再利用酒精胶黏合面部几个重要的点。
局部零件的范围也是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确定在额头至发际线往上五公分处,头套与局部零件衔接自然。若局部零件的范围刚好在额头与发际线交接的部位,换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局部零件外翻,花白色头套也不好固定在演员的头部;若局部零件从额头固定到整个头顶的范围,硅胶材质不透气,加上头套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效果。
《大河开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到达了预期的效果,使得迷糊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生动。
在戏曲舞台上,要充分考虑到演员的表演行为。戏曲“唱、念、做、打”的四种艺术形式相辅相成,这也促使戏曲演员对于化妆有更高的要求。在塑造角色上要以生动形象为前提,还要考虑到演员表演时妆面的牢固度、活动性等。
化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塑型化妆法在戏曲中的应用提升了舞台化妆设计的艺术性,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形象特征。综合考虑客观因素,从而实现戏曲化妆造型设计与演员的统一,提升戏曲化妆的艺术表现效果。
塑型化妆法在戏曲中的应用,增强了舞台表现力,满足了观众、导演对戏曲的呈现效果及精神内涵的需求。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新编戏的节奏较传统戏剧更加紧凑,而塑型化妆法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满足了戏剧的需求,给导演、编剧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时间跨度、角色造型等变化。
当下,具有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编戏逐渐成为热潮,剧目在发生变化的同时,舞台人物造型也随之改变,这不仅仅是一场变革,也代表了现代戏曲的立场与姿态。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保留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创新设计现代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造型,使戏曲舞台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