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农业农村局 (321300) 应 明 程炜航
“无废乡村”建设是“无废永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
浙江省永康市市域面积104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1.5万人,流动人口52.3万人。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137万吨,综合利用率96.10%;畜禽粪污产生量530.324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废旧农膜产生量305.9吨,回收处置率95.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30.47吨,回收处置率100%。
2014年开始,永康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20年试点推行生活垃圾“绿卡一键通”,建立全市垃圾分类“绿卡”网络,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近年来,又全面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服务。将无废乡村打造从农村延伸到田园,作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1)农作物秸秆收贮换肥 以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每年投入约100万元用于秸秆回收和综合利用,目前共有秸秆收集点、换肥点(包括临时)29个,处置终端1家,主要通过发酵进行综合利用。
(2)畜禽粪污资源处理 一是建设完善沼液贮存输送配套设施,沼气池、储液池、干粪池和污水处理能力与生产能力相匹配。建设田间储液池(罐)、沼液输送管道、输送泵、微喷灌等设施,方便种植业主使用。二是强化农牧点量对接,根据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目标,测算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并根据需要配套消纳地,确定消纳地面积,明确废弃物去向,实现点对点、量对量生态消纳。消纳地明确到地块、种植面积、种植类型。主要由养殖场周边农地、农业“两区”等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园地林地、新造农地等组成。
(3)废旧农膜补助使用 废旧大棚膜由第三方上门收购,废弃地膜、菌棒膜、遮阳网等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每个村设立收集点,由农户拿到收集点,村委会负责收集监督。目前正在推广可降解地膜,政府给予补贴,让农户自觉使用。
(4)农药废弃物定点处置 2016年开始,由供销社确定回收主体,各农资店为回收网点,集中存储,定期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置,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补助。
(5)肥料废弃包装物兜底回收 2020年开始,确定16家农资经营部负责肥料废弃包装物回收前端工作,包括垫付回收费用、分类打包、协助装运,市供销社负责转运处理。
(6)病死畜禽专业碳化 建成公益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8座,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病死畜禽应急移动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项目已开工,预计年底完工,处置方式为炭化处理,日处理约10吨。
(1)工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农村局牵头“无废乡村”建设,主要负责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的建立健全。“无废乡村”建设以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主,该项职能已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工作难度较大。
(2)农资回收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已较完善,而肥料包装回收刚开始实施,废旧农膜回收正在建立,统一回收有待加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3)终端设施配套不到位 农业废弃物处理终端不多,秸秆处置终端只有1家,相对产生量和收集量,处理量远远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分类处置或终端建设和设施配置。
(1)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加强与综合执法局的协调,建立相关机制,共同推进无废乡村建设。
(2)健全农资回收体系 对于具备二次利用的农业废弃物,如废旧大棚膜,由使用者收集、市场主体回收后实现二次利用。将农药、肥料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地膜、菌棒膜、遮阳网)纳入统一回收体系,财政适当补贴,鼓励农户主动拿到网点回收。农资公司应定期到各回收点收集废弃农资。将回收工作纳入乡镇考核。
(3)生活垃圾精准分类 规范农村生活垃圾“两定四分”(两次四分),设置合理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和收集容器。在村庄主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办公楼、村民经常活动场所等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栏或宣传牌。强化农户源头分类投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准确分类分拣,实行密闭化清运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二次污染。运输环节监管到位,防止各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加大分类的监督、考核、执法力度,推进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养成习惯。
(4)建立配套的收运体系 规范分类收运基础建设,完善分类收集容器。整合提升城乡垃圾房、中转站、阳光房、回收点、分流打包中心、农资店等基础设施,适应和满足收储运要求。规范收集时间和收集地点,改变生产废弃物随意乱堆乱放的习惯。规范分类运输,鼓励“车载桶装、分类收集”,根据终端处理的不同去向进行清运,避免混合运输。
(5)建立协调的回收体系 以“便农”为原则,合理布局布点,提高建设标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违规站点。建设兼具废弃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在公共场所、各村、各生产区域建设信息平台,提供回收种类、交易价格、回收方式等信息,便于农户及时了解,养成回收及源头减量的习惯。
(6)建立相匹配的终端设施 对“可烂”垃圾,选择有机垃圾制肥机、太阳能堆肥、发酵制肥等进行处置,实行资源化利用;对可回收的生产废弃物,交由回收企业或者综合利用企业处理,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高值化利用;对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纳入焚烧或填埋处理。
(7)建立协同处置基地 探索建立生产废弃物就地减量化、循环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的协同处置绿色发展基地。安全化、清洁化、集约化、高效化配置设施,促进基地内各类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相关产业链,形成“有机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农户)”“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企业—产品”等绿色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