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港航口岸和渔业局 (317500) 莫朝晖 叶志祥 黄才贵 江旭亮
浙江省温岭市是海洋渔业大市,渔业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有着重要意义。
温岭渔业在浙江处于领先,拥有中心渔港等7座渔港。沿海有涉渔镇7个、渔业村(公司)50个、渔业码头61个,渔业人口近9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近两成,各类海洋渔船2338艘,国内海洋捕捞量40.97万吨。
(1)基础优势突出 温岭市有渔港7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一级渔港1座、二级渔港1座,涉渔镇7个。近海海域渔业生物共137种。其中,鱼类72种,虾类23种,蟹类14种,头足类9种,其他类19种。
(2)渔村文化源远流长 石塘镇和松门镇现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俗等十大类。海洋性地域环境造就了海韵十足、鱼腥味浓郁的海洋文化。
(3)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台州市级17家,年产值上亿元加工企业6家。
(4)休闲渔业方兴未艾 以石塘沿海及三蒜岛旅游休闲娱乐区海域为休闲渔业主发展区,松门旅游休闲娱乐区沿海海域为副发展区,形成以渔家乐为特色“一主一副”休闲渔业布局。
(1)基础设施仍显落后 现有的渔业码头多为村、企建设,进港道路无法满足渔港集疏运的要求,缺少生产所需场地,装卸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足。尤其是大型码头缺乏,不少渔船选择到条件好的外地渔港卸货交易,有的将部分渔获物再陆运到温岭交易。
(2)综合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近年来,城镇开发与渔港用地矛盾突出,对渔业生产、渔港发展带来不利。渔港所有权和责任主体需进一步明确。渔港港界、所有权不清晰导致渔港综合管理体系未能建立健全。
(3)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2015年以来已减少国内海洋捕捞船近300艘,意味着有4000多名渔民需转产转业。传统渔民自身文化程度与技能素质对转产转业有重要影响。大多数渔民仅有传统捕捞的单一技能,不具备现代渔业要求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基础,阻碍了他们的转产转业。传统渔民也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由于限额捕捞、总量控制等政策,多数渔民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加上机械装备成本高,一旦停业停产,这部分渔民面临生存危机。
(4)产业链延伸不足 温岭的渔港依照传统建设,与城镇规划符合性不强,渔区定位不准确,与周边渔区发展关联度不高,影响了渔港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性,也限制了可持续性发展。虽有休闲渔业发展建设用地不足,也与渔村(区)结合不紧,经济功能单一,二三产业聚集度不高,难以有效发挥辐射效应。
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温岭应抓住国家和省建设渔港经济区的机遇,建设温岭的渔港经济区,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的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3.3.2 印度紫檀种植管理。种植前应安装好排喷灌设施。挖坑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在种植前30 d每坑施放3 kg经堆沤的有机肥料,后回土种植。
(1)发展思路 依港养港,提升渔港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渔港、系统性开发渔港陆域区块和高附加值产业,增强渔港自身造血功能,提升渔港的综合发展水平,实现依港养港。
依港拓渔,促进渔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渔港经济区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和基本服务功能,发展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交易等渔区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
依港管渔,保障渔业科学安全管理。以渔港经济区为平台和载体,加快建设智慧渔港,全面提升渔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渔业科学安全管理。
依港兴业,构建渔港经济区发展平台。依托平台,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推动沿海二三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
依港兴城,推进美丽渔业村镇建设。统筹各种资源要素,加快沿海区域开发,在集聚产业的同时促进人口集聚,建设特色渔乡小镇,推动产城融合,建设美丽渔区。
(2)布局构思 依托礁山渔港、中心渔港,结合沿海传统渔业村镇产业基础,创新产业定位与渔区发展模式,打造礁山渔港小镇、石塘特色小镇;依托温岭丰富的海岸线以及渔业资源,打造陆上景观走廊、海上生态走廊,不断丰富沿海景观内涵,实现渔旅融合发展。通过加快渔业产业融合进程,创建全国渔业产业深度融合样板区,协同创新渔港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全国渔港综合改革示范区,夯实温岭渔业特色品牌,打造浙江“重要窗口“渔业生动展示区,创建国家级渔业经济引领区。
(3)建设任务 一是渔港基础建设。渔港作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龙头,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礁山渔港进行升级改造,对中心渔港进行整治维护,定位鲜明,建设现代化多功能渔港。明确界定渔港所有权,依法保障各方权益,统筹协调渔港建设与商港、围海等海洋工程的关系,强化闲置土地资源开发,依法确保渔业岸线和天然港湾、岙口的自然属性。
二是综合管理改革。以“渔船—渔港—渔业”综合管控为核心,通过强化渔港综合管理、渔船安全管理、渔业船员管理、渔业资源管理,全面深化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构建“布局一体、管理标准、信息共享、全域覆盖”的渔港管理新模式,实现“依港管船、依港管人、依港管渔”的目标,逐步形成绿色高效、安全规范、融合开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构建渔港渔船综合管理体系。
三是合理布局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规划,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提升渔港多元化功能和现代化水平,以提高渔港自身的造血功能,盘活渔港资源资产。结合休闲渔业、交易物流、水产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渔业附加值,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渔村振兴示范。将渔港经济区建设与当地村镇特色相结合,将地方特色发展成为渔港经济区的重要立足点。结合沿海传统渔业村镇产业基础、海滨海岛资源等条件,挖掘区域优势,如石塘镇的大奏鼓、小人节、渔鼓、渔耕、石屋等特色海洋渔业文化,松门镇水产交易、渔船制造等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定位与渔区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渔业小镇,增强渔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