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坚散结法的内涵与外延*

2021-12-04 08:48张立双张俊华张晗郑文科杨丰文江丰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病证结块症见

张立双,张俊华,张晗,郑文科,杨丰文,江丰,张伯礼

(1.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5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也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1]。

1 软坚散结法的内涵

软坚散结法,是软坚和散结的合称,其中“软”和“散”是方法和手段,“软”亦称“耎”有“柔化、软化”之义,散有“解散、分散”之义;“坚”和“结”是所治疗病证,坚,坚硬之义,《说文解字》谓“土刚也,引申为凡物之刚”,结,缔也,丝丝交织在一起不可分解,指临床上由于气滞、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缔结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坚硬结节之物,如癥块、结节、皮肤硬结等。

软坚散结法属于中医消法的范畴,古医籍中对其没有明确的释义,其最早的理论记载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坚者削之”“坚者耎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元朝王好古《汤液本草》言:“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其后首次提及软坚药物即“文蛤,气平,味咸……《本草》云,坠痰软坚,止渴,收涩固济,蛤粉也”[2]。对其较为接近的阐释见于《石室秘录》中:“软治者,病有坚劲而不肯轻易散者,当用软治”[3],首次提出了“软治”将“软坚”上升为治法,阐释了软治法的概念及其治疗的病证。

软坚散结法自古多有论述及方药,但具体做为一种治法,在所检索到的古籍文献中尚无明确的释义。对其较为系统完整的阐释,多见于现代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消法之一,治疗痰浊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结块诸证的治法,有使结块由硬变软逐渐消散的作用,用于瘰疬、瘿瘤以及各种积块等。软坚散结常用的药物有浙贝母、牡蛎、夏枯草、连翘、海藻、昆布、天花粉等。另外,一些活血祛瘀的药物也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如大黄、土蟞虫等,代表方剂如治疗瘰疬的消瘰丸等。积块日久,不易消除时也常配合软坚散结治疗。临床上注意软坚散结为祛邪的治法。正气虚时慎用,必要时可配合扶正方法治疗[4]。

2 软坚散结类治概念释疑

古今医家对于软坚散结法有许多不同称谓,如削坚、化坚、散坚、化癥等。1)削坚:削,用刀切去或割去之义,削坚顾名思义为割去坚硬之物。元·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青皮,味苦性寒无毒,其用有四: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5],指出青皮具有“削坚积”之功。元·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出行气削坚治疗疟母,“疟母必用毒药消之,行气削坚为主”[6]。2)化坚:化,软化、融化之义,化坚顾名思义软化、融化坚硬之疾。明朝李中梓《本草征要》言:“荆三棱,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下血积有神,化坚癖为水”[7],指出荆三棱化坚之功。清朝许克昌《中华医典·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误吞类》言:“误吞铜钱,多食荸荠,即可化坚为软,从大便出”[8],从一定层面反应出荸荠化坚之效。3)散坚:散,有分散、解散之义。散坚顾名思义解散、分散坚硬之积。宋·杨倓《中华医典·杨氏家藏方·卷第十六·妇人方下》言:“山蕲散:治产后诸疾,血气作痛,散坚块,逐恶血”[9]。4)化癥:顾名思义软化、融化癥块。明朝李中梓《本草通玄》言:“姜黄,苦温,善达肝、脾,下气破血,化癥瘕血块,消痈肿”[10]。

3 软坚散结法的外延

软坚散结法的外延,是该法在具体临床应用时,依据临床病因病机衍生而成。软坚散结法在临证过程中,往往针对其形成病因病机,辅以不同的治法,如外感邪毒者,当以祛邪;血瘀者,当活血化瘀;气滞者,当行气解郁;痰凝者,当燥湿化痰;热盛者,当清热解毒;食滞者,当消食导滞。

3.1 软坚散结法与祛邪 1)祛风散寒,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寒邪凝结所致的坚积之证。寒主收引、凝滞,寒滞经脉日久,凝聚为结,如《灵枢·百病始生》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肠胃,入于肠胃则胀,瞋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11]。临床症见结块皮色不变,同时可伴见面色白或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等,此时应以辛温散结之法以散寒凝之结,可选薤白等。

2)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热毒内蕴,耗损津液,结聚成积之证,如刘完素《宣明论方》言:“世传冷病,然瘕病亦有热,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世传寒癥瘕也”[12],表明了郁热致积。临床症见结块局部红肿、发热,同时可伴见面红、口渴、舌红,脉数等,此时应以泻火散结之法以散热结,可选用夏枯草、山慈菇、蒲公英、连翘等。若热毒炼液为痰,伴见痰证者,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可选用浙贝母、瓜蒌、玄参等。

3)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瘀血阻滞所致的结块类疾病。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受阻,结块乃生,如《医林改错》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13]。临床症见结块固定、刺痛、入夜尤甚,舌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等,此时应以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之法以散瘀结,可选用木鳖子、蜚虻等。若气滞血瘀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

4)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的结块类疾病。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长期情志不畅,或情绪骤变,致肝气郁结,肝郁则气滞,气滞则津液不运,凝结成痰,以致气郁痰凝而致结块,如《丹溪心法》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生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14],临床症见结肿块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多伴见情志不舒、忧郁悲伤等,此时应以疏肝行气,软坚散结法治等。

5)祛痰化湿,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湿凝聚所致的结块类疾病。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停于局部则见肿块、结节,如《丹溪心法》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14],临床症见结块,表面光滑,按之痛或不痛,形体肥胖、痰多,舌苔腻,脉沉滑,此时以祛痰散结之法治之,可选用牡蛎、海浮石、青礞石、旋覆花等。若伴见血瘀者,可选用瓦楞子、蛤壳等软坚痰、消瘀血;若热象明显者,可选用紫菜、海粉等,寒象明显者,可选用天南星、半夏等。

6)清热润燥,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津液亏虚燥结内生之证,如燥结便秘、咳嗽等,如《景岳全书》言:“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15],临床症见大便干燥、燥咳少痰、皮肤枯瘪、口渴欲饮、舌红、脉细数无力等,此时以散结润燥或软坚润燥法治。

3.2 软坚散结法与扶正 1)益气养血,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结聚类病证,乃气血亏虚,气血运行无力,气虚血瘀所致。如《罗氏会约医镜》言:“瘕块者,谓浮假成形,无定处也。皆由气血虚弱,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而成者也。又有产后恶露未尽,补涩太甚,不用活血去瘀之剂,以致败血停留,久而结聚成块”[16]。此时应益气养血以扶正,软坚散结以祛邪,可参照《石室秘录》言:“当用补血补气之中,少加软坚之味,则气血活而坚块自消”之法。

2)滋阴清热,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结聚病证,乃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或素体阴亏,阴液伤耗,虚火内生,炼液为痰,痰凝为结所致,如《外科证治秘要》“瘰疬,俗名虚痰,属少阳肝胆等经,多因阴亏肝亢、气郁血燥而结。每生于耳前后,连及颈项下至缺盆及胸腋之侧。初起如豆粒,渐如梅李核”[17]。临床症见结块,伴见阴虚之证,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宜滋阴清热,软坚散结法,临证可选用鳖甲、龟板等。

3)温阳散寒,软坚散结法:多适用于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生所致的结聚类病证。如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成痰。日久,寒痰凝滞而结为结核。临床症见痰核皮色不变、可伴有酸痛无热、口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治宜温阳散寒,软坚散结之法。

4 软坚散结法与消法之辨

消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以渐消缓散为特点,适用于逐渐形成的有形实邪,该法则有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湿、行气化瘀、活血化瘀、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坚者削之”“坚者耎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为本法最早的理论依据。其后《医学心悟》言:“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18],其后任应秋先生解释道:“就其实而言,凡病邪之有所结、有所滞、有所停留、有所瘀郁,无论使之消散于无形,皆为消法,或名为消导,亦即导引行散的意思”[19],更加深化了消法的内涵。消法是具有消坚散结、消积导滞作用的治法,一是消导,有消化和引导之意,多用于食积和停滞之证。二是消散,有行消和散结之意,适用于气、血、痰、瘀、食、火、热、毒等结聚的病证,使之渐消渐缓。而软坚散结法从属于消法,与消法同出一源,随着实践的发展从消法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一种治法,主要是治疗痰浊瘀血等结聚形成肿结硬块的治法,有其特色的用药,如海藻、昆布、牡蛎等咸寒药物。在药物分类方面,软坚散结药物大多散见于清热药、活血药、理气药、化痰药、消食药等诸类药中,目前尚无独立篇章对其进行单独介绍。

5 软坚散结法与活血化瘀法之辨

活血化瘀法有多种称谓,如活血祛瘀、活血散瘀、活血消瘀法等,为中医最为常见、临床医家广泛应用的中医治法之一,在中医治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字面上分析看,畅通血液运行即为活血,消除瘀血阻滞即为化瘀。活血化瘀,即畅通血流,消除瘀血,以各种血瘀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大辞典》中载有:“祛瘀活血,又称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血液由于阻滞而变为瘀血,须去除才能使血脉流畅”[20]。软坚散结法与活血化瘀法同属于中医消法的范畴。消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坚者消之、结者散之”为本法最早的理论依据。两法虽同出一源,然又不尽相同。软坚散结法为治疗痰浊瘀血等结聚而形成肿结硬块诸证的治法,而活血化瘀法主要针对各种血瘀证;软坚散结主要作用于局部的结聚或结块,使之渐消缓散,而活血化瘀作用于血行涩滞不畅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的瘀血证,现将其异同汇总如下:

1)理论来源:最早均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2)分类归属:均属于中医八法之一的“消法”。3)研究对象:活血化瘀法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血瘀证”,多由于血液流动状态改变所致;而软坚散结法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癥瘕、积聚、瘿瘤、瘰疬”等结块类病证,多用于病证形态的改变。4)药物分类:活血化瘀法有其独立的用药篇章—活血化瘀药,按其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而软坚散结法的用药多散在于理气药、活血药、祛痰药、消食药、泻下药、清热药等诸多药物中,目前尚无其独立的用药篇章。5)时相兼为用:若血瘀日久形成的癥坚结块,或气滞血瘀日久,或其他病理因素兼夹血瘀所致的结聚类病证,多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相兼为用,如《杂病源流》:“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21]。但软坚散结法、活血化瘀法皆为治标之法,临床辩证用药须顾护正气,如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所言:“病之初期,治其始感之邪与留结之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病至中期,当祛湿热之邪,其块坚者消之,咸以软之,此时因邪久凑,正气尤虚,必以补泻迭相为用”“后期则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块自消矣”[22]。

猜你喜欢
病证结块症见
干燥剂有诸多妙用
复合肥防结块性能测试方法的比较和探讨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传统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同与异*
养咽止咳桑叶方
奶粉里为什么有结块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10亿元市场谁能出头
治更年期冠心病方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