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三江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在地化设计研究

2021-12-04 07:38杨丽娟
乡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村寨侗族村落

杨丽娟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农业和农村,主要消费群体是城镇居民。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乡村旅游是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具有乡土性、文化性、体验性等特点,市民离开“水泥森林”的环境,到乡村游玩,领略乡村田园风光,了解民俗风情,体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乡土气息。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俗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是侗族村寨的靓丽名片,是其特有的旅游品牌形象,少数民族村寨游成为受到众多游客喜欢的一种旅游活动。随着乡村游客的增多,旅游地知名度的提升,对旅游品质与资源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公共空间、文旅IP及其周边产品等。其中,公共文化空间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村寨建设和旅游接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化设计思维引导的村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空间特色鲜明,有助于激活乡村生产力,提升乡村旅游形象,使游客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

1 当前三江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效与发展契机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环节,也是村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实现途径;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形象,提升村寨的旅游价值,也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本文研究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当地整合了闲置的公共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村民在此进行公共性的人际交流、文化生活等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为游客活动提供场所。村寨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村落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俗,是侗族“在地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是村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化,游客在此能直观地接触和感受到独特的侗寨风土人情、认识侗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获得美好的旅游体验。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着眼于村民的需要,为外向型的侗族人提供了社会交往场所,公共活动类型丰富[1]。以公共空间这类物质空间为载体呈现出的故事传说、乡约、习俗等,是村民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直接表达,体现了侗族人的人文情怀,是侗族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方式。以戏台、鼓楼坪(广场)、鼓楼等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文化空间,从造型、样式、装饰等方面展现了侗寨的原始风貌,从使用功能方面来看,在满足村民的传统社会交往活动需求之外,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栖息地”。例如,平岩村马安寨滨水景观带的水车等,是乡村农业文明的写照,也是现代景观的重要节点;修缮后的岩寨老鼓楼,如今常被寨中的年长女性用作休息空间,同时为谙熟侗族纺织技艺的女性提供场所,游客在此可以近距离观看工艺流程的细节,如果语言相通,还能进行现场技艺和文化等交流;岩寨新鼓楼坪开展的百家宴、“多耶”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热的背景下,这一活动虽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在地文化发展的自信心,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打造了新时期侗乡旅游IP形象。

在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内涵,旅游活动给乡村经济和文化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近年来,在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扶持下,各类乡建活动成绩斐然,如先后开展《广西特色明镇明村建设》《广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等系列活动。这些针对乡村的建设项目唤醒社会各界对乡村问题的重新关注,农业文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乡村文化重新获得重视和认同,为乡村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传承与新生带来新的机遇[2]。而乡村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村寨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率,相关配套得到了完善,避免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仅仅流于视觉上的“排面”,促进由内而外地激活乡村[3]。

2 乡村旅游对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在地化营建的影响

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空间在地化营建受旅游活动类型的影响较为明显,如需借助公共文化空间为多样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旅游淡季与旺季给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展方式与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密切相关,新的活动类型的增加提出新的功能需求,这便需要在村落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与之相协调的新内容。进行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设计时,由于行动路线、活动规模及活动强度不同,游客与村民在各个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形式不同,旅游活动对空间的规模及其体验性的要求也不同。在有限的乡村空间中,要想尽可能满足开展各种类型乡村旅游活动的需要,便要求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兼具综合的功能性和在地文化特色,实现空间使用效率最大化。因此,对村寨中旅游活动类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在地化营造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平岩村平寨鼓楼坪,除满足村民日常社交、节日庆祝活动、晾晒谷物的生产功能外,如今还是游客和村民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是村民与游客发生交往活动的重要媒介。

越多的人加入乡村旅游活动,导致导视系统、环境卫生设施、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对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影响越发显著。集功能性和艺术审美于一体公共设施是村寨文化的直观显现,在整个空间设计体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乡村旅游宣传和文化传播,提升当地旅游形象。导视系统指明旅游活动行进的路线,便于游客从整体上认识村寨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将在地文化艺术性地融入导视系统设计中,易吸引游客关注这些造型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为“游”而“游”。具备乡土特色的环境卫生设施、娱乐设施等是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不仅是村民常用的设施,而且为日渐增多的游客提供便利,并成为村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游客对村寨民俗特色游、亲近自然的生态游等更加青睐,复合型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复合型旅游产品集成了乡村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特色产业类资源,突出村寨特色,深挖村寨文化,强化旅游体验。这类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在保护村寨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整合与利用。平岩村马安寨、平寨鼓楼坪的规划及周边建筑的处理,沿河沿溪滨水平台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均是特色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

旅游开发作为新时期侗族村寨的一种发展模式,给村落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旺季大量游客的到来,给村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也致使其忽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破坏村寨中未开发的原生态区域、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秩序,致使村落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旅游业的过度介入,外来活动及消费观念无形中影响着乡土文化的变迁,为迎合旅游者,难免出现过度消费乡土文化的现象,使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趋于庸俗化、过度商品化,丧失其固有内涵,使游客无法真实、全面地接触活生生的村寨文化,更不便于开展在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活动[4]。乡村生态环境可在淡季进行自我修复,对公共文化空间和旅游资源加以优化整合,准备迎接下一个旺季到来,这样才能促进村寨游长久、有序发展。旅游的介入会对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产生导向作用,分析淡旺季的旅游态势及其产生的影响,使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在地化营造同时进行,可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村落振兴。

3 乡村旅游背景下三江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原则与策略

在地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包括从宏观上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形态,以及微观层面的相关空间构成要素的综合设计等。总体来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应遵循复合性、体验性、乡土性、序列性4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村寨旅游发展的在地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侗族村寨公共文化空间主要为居民的生产、休憩、娱乐提供场所,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的日常之需。旅游业的介入,使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的活动类型和服务的人群种类日趋多样,因此在有限的场地上营造多种功能复合性空间,增加空间的复合使用率,尽量满足村民和游客的活动所需,是激发公共文化空间活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方法。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首先应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旅游空间,根据村寨自身特点,对空间形态进行优化,明确各分区的功能。其次,建立步行路径串联各旅游体验片区,形成主题明确的游览线路;适当插入景观节点,丰富公共文化空间的层次。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造型、装饰以及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场景,可使游客产生最强烈、最直观的感触。将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如传统扎染和纺织技艺的场景再现、侗族大歌和芦笙舞的表演、百家宴等活动,通过创意主题的设计、重现场景记忆的方式,将空间实体、民间故事、乡土情结糅合在一起,能给村民和游客带来多元化体验。

乡土性是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之处。充分挖掘侗族文化特色,结合村寨的旅游资源分布,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塑造“乡土味”十足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在地文化得到充分表达,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从侗族文化、自然资源中提取乡土色彩,根据本土材料的特性及其塑造的肌理特征,设计出与自然生态共生、与村落景观风貌协调、具有乡土化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以适应旅游介入给空间形态、尺度和环境带来的影响[5]。这就需要分析村中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特征,对村落肌理进行梳理,借鉴传统空间序列的组织方式,通过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形态、完善基本要素、营造空间的情景体验等途径,组织符合村寨特点的空间序列,打造适宜的空间尺度,丰富空间形态和层次,提升空间体验感受,使公共文化空间与村落整体环境相协调。

4 结语

在地化设计思维引导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更能彰显侗族文化的特色,使“村”“寨”风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塑造侗族村寨游形象。这些村寨的公共文化空间与乡村旅游联袂,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拓展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由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二者相互促进,使村落有序发展,不仅有助于营造生态宜居的村落环境,而且有助于在地文化的再生,增强村民对在地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游客的认同感,使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并行发展。

猜你喜欢
村寨侗族村落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锅巴粥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