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1-05-31 10:20杨建春魏红明谢春芳
关键词:村寨村民民族

杨建春,魏红明,谢春芳

(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下,各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与之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民族村寨人口外流、耕地空废以及文化消逝等状况愈演愈烈,致使民族村寨的萧条不可避免。如何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些村寨是一个亟须突破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民族村寨地处偏远,空间劣势突出,乡村衰退问题在民族村寨表现得尤其突出和集中,民族村寨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富集、传统文化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且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逃避大都市的喧嚣和压力,他们选择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原真性生活,到乡村地区度假旅游。民族村寨旅游以其独特的原真性、异质性对城市游客产生着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1]103。民族村寨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吸纳村民就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保护民族村寨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发展旅游是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但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诸如村寨民族文化商业化、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社会矛盾増加等问题。如何克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让其更好地促进民族村寨的全面振兴,是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探究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一、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的产业,对民族村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均产生较强的影响,在优化民族村寨产业结构,吸纳村民就业,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构建美丽乡村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3]。

(一)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民族村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创造性结合,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能够带动民族村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中,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乐等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均能让相关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带来的游客大多都会品尝和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将村寨的农业与旅游业相关联起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市场,使其得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不仅打破了村寨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也使当地农业从单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向多元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发展。

(二)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改善村民就业状况

民族村寨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制约,村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总体不高,民族村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当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民族村寨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村民在接受旅游业相关技能培训后就能够从事旅游相关岗位的工作。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在当地逐步发展兴盛,新兴的各个产业将大力拓宽村民的就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

(三)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民族村寨旅游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将民族村寨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化成经济优势,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在提高村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民族村寨旅游要吸引游客,除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外,还需要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始古朴民风的人文资源就成为了重要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随着旅游的兴起又在民族村寨得到重新开发和恢复。由于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各方的认同和重视,当地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也得到逐渐加强[4],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充实。

(四)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村寨建设美丽乡村

在民族村寨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做到村寨生态文明好又要做到村寨人文环境好。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的基石,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使其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担起保护村寨人文和生态的责任。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民族村寨的人才、文化、资金、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建设和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同时,旅游发展带来的资金也能够集中力量整治和改善村寨生态环境。村寨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建筑风貌完善是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外在体现,这些都将会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逐步得以实现。但要建设好美丽乡村,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村民的内在文化素养。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村民的德治、法制意识,使村民共同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的城镇地区来说,民族村寨的经济水平还处于相当低的层次,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且配置不齐全,缺乏能够迎合市场、满足游客需要的服务设施,因而带来的经济附加值也不高。由于我国大多数的民族村寨所处地势地貌比较特殊,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运输设施落后,改善村寨对外交通条件成本较高,严重缺乏财政资源和发展资金来加以完善,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且长期以来,民族村寨的人力资源都是向城市地区的单向流动,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移居到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放弃原有的房屋和土地,这也加速了民族村寨空心化,使民族村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更加滞后。所以民族村寨要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全面振兴,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是其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二)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逝

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特质是村民在生活中与自然相互磨合、长期沉淀的结果。乡村聚落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象[5],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建筑、特色工艺和服饰以及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当地村民。这些蕴藏着浓烈传统文化气息的民族村寨元素是外来游客感知村寨乡村性的主要来源,是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模式并形成自身不可替代的旅游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但为了迎合市场经济,民族村寨的一些短期逐利者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常常选择融入浓烈的都市色彩,例如小酒馆、酒吧等,缩减村寨特色文化空间,旅游服务向城市化、商业化靠近,游客也逐渐体验不到民族村寨旅游的原真性和异质性。同时,受各地游客和开发商带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村民利益观的改变造成了民族村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6],村民逐渐沦落为都市文化的接受者和追随者,村寨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载体,村寨民族特色正在悄然淡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村寨千百年来得以延续的关键,是民族村寨旅游的灵魂,如果不再具有这种文化特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也将不可持续。

(三)民族村寨旅游利益纠纷不断

由于自然资源、旅游开发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所在社区产生着许多消极影响,引发诸多矛盾和纠纷,这直接影响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寨聚落一直被视作文化遗产,政府通常会介入或者直接接管发展权,指定村寨为旅游景点并定制规则和收取门票,导致村民之间以及与政府、开发商之间在耕地补贴与房屋修缮、开发搬迁、门票价格、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7],村民在这些矛盾关系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几乎没有话语权,这引起当地村民的强烈不满。而且由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引起的贫富差距,很容易使村民之间相互嫉妒,为了争夺旅游利益相互竞争,挑起了严重的内部矛盾,从而对村寨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民族村寨旅游竞争同质化

民族村寨发展村寨旅游的制胜关键是其特色的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风俗习惯相通、盲目跟风模仿和类型模式单一等原因,各村寨主打的人文景观形象和旅游产品类似且单调,导致这种以“异文化体验”为主打产品的民族村寨旅游模式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8],服务和产品缺乏创新,村寨旅游元素的高度相似造成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大大降低了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各地民族村寨旅游模式千篇一律的情况下,游客们只需要就近到其中一个民族村寨景区就能体会到所有的特色旅游服务和产品,这对本来就贫乏的民族村寨来说,既是对当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民族村寨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甚至会引发行业内恶意竞争,反而制约了民族村寨的发展,使其陷入越开发越穷的怪圈。

(五)民族村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民族村寨大多地处尚未被开发的偏远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地理风貌成为村寨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资源优势。可为了吸引外来投资,追逐短期获利,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度出现了不少盲目开发的现象,导致大量宝贵的生态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的威胁。旅游开发建设带来的重金属、化学品等排放量的增加也加剧了民族村寨的生态污染,甚至对村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游客的到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若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处理就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随着旅游开发步伐的逐渐加快,民族村寨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村民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自然资源保护机制尚未跟上旅游发展的步伐,致使生态修复难以实现。民族村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村寨的旅游业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在民族村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村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高度一致。在构建民族村寨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时,关键是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解决制约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机结合起来[9]。以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五个方面内容来系统构建民族村寨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路径

(一)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因素。当前民族村寨旅游普遍推崇拿来主义而忽略原创性的发展观使其不能得到深度的发展。因此,民族村寨应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独特性上来,精准市场定位,着眼于体现当地特色,发掘当地独具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差异性、竞争性的旅游产品,并逐渐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服务机制[10],从而形成地区辨识度强、区分性高的旅游地形象。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正在快速增长,民族村寨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网络平台,制定个性化、量身定制的旅游服务,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有关民族村寨旅游各方面的信息,并直接按照个人喜好预订。同时,在平台上发布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持续扩大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要实现旅游产业兴旺,民族村寨还应以特色村寨旅游为纽带,推动村寨各个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民族村寨旅游业与其周边相关联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11],形成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交互发展系统,以民族村寨旅游业拉动村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充分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生态发展的要求,是民族村寨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它提倡发展绿色村寨旅游,保护村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污染,从而提高民族村寨宜居度和村民生活舒适度。但是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快速发展,民族村寨生态污染也在不断扩大。由于民族村寨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民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生活质量降低,民族村寨的宜居度随之降低,进而导致人口搬迁、人才流失,这也是村寨经济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将生态宜居与民族村寨旅游有机结合发展,在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与生态环境的需求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村寨生态振兴的有效现实途径。因此,一方面要避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发展对村寨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要通过转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平衡协调环境保护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关系,各行各业以及村民都要树立并宣传生态保护意识,以生态保护理念作为引领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12];另一方面要健全村寨生态保护机制,加强村寨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进而实现生态振兴的目标。

(三)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人文振兴

乡风是村寨旅游的灵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元素。作为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乡风文明建立在村民乡村生活的基础上,能够展现出民族村寨特有的乡土人情气息与民俗文化氛围,是民族村寨旅游区别于城市旅游最突出的特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民族村寨旅游既要避免村寨的乡风民俗被都市文化所同化和吞噬,又要努力实现村寨传统人文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升华提供契机。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人文振兴,首先要重点关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和传承,将村寨旅游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13],推广表演艺术、物质文化遗产、风俗娱乐体验等文化产业,对村寨聚落的传统人文风貌深度发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恢复村寨乡村纹理,延续村寨独特鲜明的历史文明。同时,跟紧现代化进程,使村寨传统文化既接地气又不失时尚色彩。此外,促进人文振兴的主体是“人”,应该注重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致力于重构乡村价值观,大力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村民的现代文明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高民族村寨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此来提高村寨村民的幸福指数,既要考虑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为当地村民开展文教娱乐与体育休闲等活动拓展空间,还要关注村寨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为该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实现村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村民文明好客、村寨乡风浓厚的氛围,使民族村寨逐步走向人文振兴之路。

(四)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治理振兴

乡村治理有效是促进民族村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着重点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和乡村管理机制[14]30-32。民族村寨治理效果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显著。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中,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政府、民族村寨旅游关心者等相关者群体,仅靠政府本身的有限管理不足以构成完备、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发挥协调、规划、立法、激励和鼓励上,让更多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治理系统中[14]146。通过优化决策与利益共享机制,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决策权,打消村民的不满情绪和顾虑,使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来。民族村寨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律背景下,鼓励村民选举成立能代表全部村民意志,能代表多种文化背景的“村民旅游协会”,如两委、妇女、寨老、歌师、活路头、巫师等,制定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可的发展目标,减少由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负面效应引发的诸多纠纷和矛盾[3]146。同时,通过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对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市场秩序细化规范,积极引导各个民族村寨进行良性有序竞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到村寨旅游市场中来,促进资金盘活,并且引进外界优秀的经营与管理模式[1]1110,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五)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社会振兴

生活富裕是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目标,民族村寨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需要通过村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衡量、评估[15]。民族村寨的主体是村民,通过民族村寨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村民全面发展、生活富裕的目的。只有村民生活富裕,民族村寨发展才能具有活力,否则开发和发展村寨旅游活动便失去了意义。旅游发展过程中,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原料,利用当地劳动力,既能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又能保证旅游业给村民带来最大程度的收益。为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供给,需要大量包括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在内的专业户。为此,需要通过民族村寨旅游拉动村民就业和外流村民返乡就业,并不断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完善村寨人员就业激励机制,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和方式,提升村民就业职能素质。总而言之,通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民族村寨旅游事业中来,逐步促进村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提高村寨生活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民族村寨跟紧国家总体步伐,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乡村民生发展需求,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对于具有天然旅游资源优势的民族村寨来说,发展特色村寨旅游业无疑是摆脱长期封闭落后,走向全面振兴的最优选择。

通过推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探寻解决制约村寨旅游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把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转化为引导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可行路径,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创造性转型融合发展,以解决民族村寨旅游在同质竞争、基础设施落后上的突出问题,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相关措施,以弥补民族村寨旅游在旅游资源保障上的缺陷问题,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通过对乡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对村寨村民的教育和培养,以解决民族村寨基础设施落后、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重点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实现;通过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以解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引起的纠纷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要求;通过促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等举措,以解决民族村寨资金贫乏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的要求。

乡村振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性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跟紧具体的实践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并实时进行动态调整。

猜你喜欢
村寨村民民族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锅巴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