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藏环游记(七)

2021-12-04 07:19戴新三周晓艳整理校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地居民

戴新三 著,周晓艳 整理校注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二十四谷嘉谷风

五月二十日,午前七时卅分,发往拉萨之电话业已拨通,余当赴西藏电报局与孔处长通话。九时,行装整顿就绪,余等乃自江孜启程前进,向东偏南行,八里,见甘丹春科寺,在道左山麓,该寺住有喇嘛二十余人,属扎什伦布。附近有民房数处,均系莱轨昔噶之属户。前日拟住宿之莱□(轨或热?)村,尚在此地东南十余里外。再东南行,九里,过一隘道,地名额阿,仅有居民一户,由此有小山脉一条,伸入平原,地形颇为险恶,道旁有残垣数段,想系古时驻兵之所。再行六里,至策仁信姜,有大厦一间,居民十余户,系拉嘉①策仁之庄房,(策仁即锡金王之后裔)附近散于田野之居民,尚有数十户,均其辖民。

过此河谷渐狭,人户渐稀,河流深陷,地形复杂,已无沃野气象。道路移傍山阴,转向东行。十三里,至古洞,有居民四五户。谷原愈狭,宽仅二三里。道路依山傍水,乱石遍地,颇难行走。附近有石桥一道,可过河,对岸有村庄三四处,农地尚多。又行七里,至泽汪,有村庄二处,共约十户。有大厦废垣一座,传系邦姑曲登寺之旧址。

再前进五里至格热,有居民二户,附近田野中尚有五六户。由此转向东北行,道路蜿蜒崎岖,时登高岸,时下深谷,时履巉岩,时行斜坡,谷面宽仅里许,水流急湍,怒吼不已。又行三里,过一石桥,(长五公尺)登高岸东行,可望见彼岸有喇嘛寺一座,居民十余户,地名夹雅。过此谷面愈狭,最狭处,宽仅五十公尺,两岸山岩夹峙,除河流外,几无隙地,道路崎岖险要,人户绝迹。又东行六里,始见狭长农地一片,居民数户。又行三里,时正午后三钟,即抵谷喜投宿。

今日自江孜至谷喜,计共行六十里。谷喜有居民九户,其中三户,负有支差之责,余则均系贫民,无力应差。据居民自称,此间下种青稞一克翌年可收七克,平常仅能收足四克。谷喜位于热隆楚河与年楚河汇流之处,谷面逼狭,地形复杂,兼以接近雪山,气流受其影响,故多谷风,终日不息,由此沿热隆楚河东行,即至热隆②,如溯年楚河南行,可至桑马打,为赴印之捷径,但因道路崎岖,且有匪患,以故行旅苦之,咸愿绕过江孜前往也。

二十五喀乌红教

五月二十一日,午前七时,由谷喜出发。道路极为曲折,启行未远即越过一长约四公尺之石砌木梁桥。沿热隆楚河,顺山势东行。仅二里,又复越过一长约三公尺之石砌木□(梁)桥,傍山溯河东行,谷面狭处宽仅十余公尺,两旁山形险恶,怪石嶙峋,道路崎岖,极难行走,三里,至喀乌,谷面宽约百余公尺,此地有红教寺庙一所,居民十余户,男子着喇嘛衣裳,女子着尼姑衣裳,各有配偶家庭。遇有法会则齐集寺中诵经,附近农地,均系自操耕种,以维生计。盖实为一宗教化之农村也。又东行六里,至谷孜,有农地一片,居民四五户。再行五里,道旁有扎康(邮电站房)一所,沿途时有农地,均已耕种,但未见人户。又行二里,有农地一片,居民二三户。又二里,又有农地一片,居民一户。再东行三里,至歇维,农地甚多,居民七八户。其东行有溪流一条自北来会。刻划河谷成为畸零之地形,有石砌长约三公尺之桥梁一道,过桥东行,四里,至洛马,农地甚多,居民二十余户。由此转向东南行,八里,有扎康一所,沿途极为荒凉,间有农地,未见一户。又行三里,见对岸有农地,居民三四户。又转向东南行,五里,有农地,居民四五户。再行二里,对岸有农地甚多,居民七八户,再行六里,时正十二时零五分,抵热隆投宿。

由谷喜至热隆,共计五十一里。热隆属江孜宗,位于热隆楚河东北源会流之处,有居民二十户,负支差之责者仅得七户,余则均系贫民。由此有间道通桑马打,二日即达,惟路小崎岖,不易行走。

二十六乍拉③雪峰

五月廿二日,晨六时自热隆启程,出村过桥沿热隆楚河北源北行,谷宽百余公尺,荒凉无人户。九里,道旁有农地一小片,已耕种,足证自此至热隆一带荒地,均可垦植,惟惜无人经营耳。由此顺谷旁转向东北行,乃青康萨④之雪峰清晰在望,寒气逼人,手足僵冻。谷面宽阔,南北广袤十数里,惜地势过高,荒寒不毛,仅有牧民五六户,散居于荒原之中。十一里,道旁有札康一所。由此转向东行,进入狭谷地带,宽仅五十公尺,或二十公尺不等,仍沿热隆楚河⑤徐徐上行。谷口有牧民三户,似极穷苦。谷中有未消之残雪甚多,水面积有冰块,寒风凛冽,气温极低。又曲折向东行十五里,道北有大雪岩,岿然屹立,宛如银屏(系乃青康萨雪峰之一),岩上积雪甚厚,终年不化。岩下冰川环绕,涓涓外流。盖即热隆楚北源之发源处也。

再东行,十坡三里,即至乍拉山口。道旁有玛尼堆,及扎康一所,此即江孜宗与朗噶孜宗分界处。山口位于山峡之中,有一天然石梁,横亘峡中,使两旁巍峨雪山之水,分泄东西,地位虽高,但无险峻之态。自山口向东徐徐下行,行未远即见有河流自南来折而东流,此即喀拉隆楚河之上源也。道路曲折向东沿河下行,十四里,至乍拉,休息打尖。此处有居民三户,均以牧畜为主,系数年前藏政府派住此间,防护道路,以杜盗匪,故特许彼等免支差务。休息半小时后,又复续向东行,五里,有溪流来会,过桥,仍沿喀拉隆楚河东行。十三里,孙纳,有扎康一所,谷面阔约里许,河宽五六公尺。由此转向东北行,十一里,可遥见西面山麓,有农地一片,居民七八户,地名梧古。再行十三里,即抵朗噶仔,时正午后三时三刻。自热隆至此共计九十五里。

朗噶仔宗⑥,滨羊错湖,(又译作羊卓雍湖)宗署建于平原一石岩上,民房即缘石岩而建,共计四十余户。宗署前有藏政府新建之馆驿一所,三年前始行落成,有广大之房屋数十间,可供旅客住宿,宏敞壮丽,清洁整齐,为藏境他处所未见。其实通印通康大道各站,均应照此建筑,以利行旅。宗署之西南约一里许,有取底寺一座,喇嘛五十余人,系萨迦派之属寺。宗署之东北约五里许,有章取寺一座,建于郭噶纳松山麓,喇嘛五十余人。再东北五里许,郭噶纳松(又称乃尔郭噶纳松,盖系尊其为仙山也)之半山上,又有桑底寺⑦一座,内供诸神,喇嘛百余人,寺中住有活佛,成(称)为“桑底夺吉八母”,依例一世转男身,一世转女身。现住寺中,系男身活佛。此两寺,均系白鲁派⑧之属寺,为前来后藏朝佛者,必经之圣地。

羊错平原,广袤百数十里,为一最标准之湖滨盆地,细草平铺,一望无垠,大部均属肥腴可垦之地。且饮水灌溉亦极便利,现已开辟之农地,不过十分之一,余均听其自然,仅供牧畜之用,若自经济观点言之,不免可惜。惟以山环水绕,羊群粥粥,湖碧草青,鸥飞续续,又有仙山圣寺,辉耀其间,美景天成,故为藏人所□(艳)称。

今日余抵朗噶仔时,见道旁堆集满盛青稞之粮袋甚多,头人(藏名棍波,如内之保甲长)正忙于点收。据称此项青稞,系自江孜库中运来。该仓已有二十年来未经启用,今年藏政府曾令江孜仁布两宗,各缴九千克,两处共计一万八千克,如以每驮十克计算,则九千克即须九百驮,由江孜派人运交朗噶仔,再运占巴隆,转运曲水,再转拉萨,分段负责,不得短少。传藏政府宣称将以此项青稞充作土木及印刷工人之口粮。该头人叹谓,今年乌拉较之往年为特繁重,除承运此项青稞外,尚须准备大批乌拉,转运行将由印度购来之枪械子弹,共计三千驮之多,人民受此苛扰,实已苦不堪言云。(自修筑中印公路之交涉中变后,藏人在外力诱煽之下,对康青边境之军事布置,即已积极进行,自不能不忙于运粮运械,以应急需也。)

二十七重回白地

五月二十三日,午前七时,自朗噶仔启程,环羊错湖西北行,五里,至□(阚)么,农地尚多,有居民二十余户。再循湖岸曲折西北行,五里,至□(言)巴息母,有农地一片,富户一家,除农牧外,兼营运输业务。滇商铸记往来印藏货物,即系托该户代为转运,由此特向东北行,道路曲折,无农地人户,途中仅有扎康一所。五里,折而北行,湖底涸露,现出一片平地,中仅一线水流沟通南北二湖,土壤肥沃,多未开垦。(此□长约八里,宽约五里)再前行,三里,至道隆,有农地一坝,居民十余户。其东有桥名稽噶尚巴,跨于沟通南北二湖之水流上,可由此过桥绕登郭噶纳松山,(郭噶纳松山,为羊错湖水所围绕,仅有二道与陆地相通,一在朗噶仔东北,一即此道)。又行五里,农地一片,居民数户。至此又见汪洋之湖水。再四里,傍湖绕山岩转向西北行,即可遥见白地。此处乃沿途所见羊错湖景最阔最深之处,波澜壮阔,澄碧如玉,近岸浅水之中,游鱼成群,数以千计,长约五六寸,如以之制成罐头,必为最佳之食品无疑。再行二里,有扎康一所,屋旁有树木数株,足证羊错盆地,亦宜植林,惜无人为之倡导耳。又行五里,过格桑桥,与由绒至白地之路合。折而东北行,十六里,抵白地,投宿。时正午前十二钟。由朗噶仔至此,共计五十里。

午后,书致扎萨喇嘛一函,大意如此:“此次奉派办理布施,既蒙协助完成,复叨逾□优待,寸衷感荷,莫可言宣。告别后之第三日,抵江孜,仅逗留一日,即续前进,今午已安抵白地,明晨即换乌拉向拉萨进发矣。尊处所派马匹,已嘱马夫尅日遄返,并赏给茶资卅两,草料费七十五两,共计一百零五两,区区之数,不过略示慰劳之意耳。”当以此函交随行二马夫携回转陈,并将赏银付给,等即欢谢而去。

由白地至拉萨一段路程,前已经历,沿途情形,自无重行查记必要,兼以出差将及一月,归心似箭,亟欲驰返,故决于明日赶往曲水,以期减少一日之行程。

二十八归途遇雹

五月二十四日,午前五时卅分,由白地启程,时天气阴霾,密云欲雨。九时,行至岗巴拉山麓,忽降雪雹,大如赤豆,幸不甚密,尚无大碍,故仍驱马上山。十时,至山口,雹霁云散,遥见雅鲁藏布江河谷,云雾弥漫,似正降雨。余等行过岗巴拉山口,未下马休息,即继续下山。十一时卅分,行完陡峻之山路,至溪谷斜坡地段。十二时至刚巴八则,入民房休息,食鸡蛋二枚,饮水一盂。仅休息半小时,即继续前进,未敢多事耽搁,盖恐不能过渡,误及行程。

行至刚巴八则附近,即骤感燠热,林木绿荫满枝,麦苗青葱遍野,山间刺棘已开蓝色小花,(藏名奢尔)散布于岩壑之间,引人瞩目,与一月前过此所见之景色,已大相悬殊,荒凉之八则,骤变为令人留恋之乡。而反观岗巴拉以南各地,则因地势较高,且无雅鲁藏布江河谷暖气贯流,仍现荒寒之象,虽仅一山之隔,而气候之差如此,春光亦为之迟到一月矣。

午后三时,抵嘉桑卡⑨,渡船正濒江以待。(该渡船虽系官渡,但过渡者每人须付供藏银一钱五分,每马一匹付给藏银三钱,多付亦不拒收)。过渡后,沿江前行,途遇暴风,扬尘蔽日,如余等延迟,即不能立即过渡,必须伫立江岸,以待风息。其令人焦虑之情况,当不堪设想也。四时十五分,抵曲水。细雨一阵之后,仍觉热燠异常,当将皮袍脱去换穿驼绒长袍。(昨日午后在白地之气温为华氏58度,今日在曲水则为72度)

由曲水东行可至桑野⑩,有著名之古寺,为朝佛必经之地,洪水时节乘皮船前往,一日即达,平时则需二日,始能到达。如骑马前往,须先渡江至南岸,经贡嘎宗⑪东行,将抵桑野,再行过渡至北岸,骑马行二十里即达。余原拟雇马前往一游,但因在曲水雇船或雇马,均有困难,且抵达桑野后,如非乌拉送往,觅屋居住,亦颇不易,盖以地处偏僻,汉人前往须先得藏政府同意,始有便利及保障也。

二十九返抵拉萨

五月二十五日,午前八时二十分,自曲水出发。十时四十分至恰巴荡⑫,下马在道旁柳林中休息。旁有水塘,遍生野草,水鸟飞翔其间,怡然自得。余坐息树下,凉风徐来,旅途劳苦,顿觉消失。柳林地系沙质,但所生树木亦极茂盛,可见附近地带荒凉之沙地,亦可人工植林,以改变其景□也。

午后五时许,过业当,原应在此投宿,余因惧该处差房之臭虫扰及睡眠,且欲换宿新地,藉资考查,故决多行十里,再行投宿。六时许,抵罗布冈,投宿于罗色林昔噶之庄房。罗布冈系拉萨哲蚌寺罗色林扎仓⑬所属之昔噶⑭,有居民十五户。土地肥美,出产甚富。

二十六日晨五时起床,密雨淋漓,至七时始止,乃西藏气候转入雨季之象征。余于七时二十分,始启行前进。十时许,过区桑桥⑮,途中有小孩多起,持青稞苗,拦马求赏,盖沿途农田麦苗秀长,为本年丰收之预兆,故持苗求赏,以示祥瑞。至秋季麦熟时,亦有持麦穗求赏之习惯,其意义当在庆丰收也。十一时,抵拉萨,余迳驱马至寓所。时内子正被友人邀往价噶(树林)玩牌,当嘱仆人前往唤回。盖照拉萨习惯,此时已进入游园(俗称耍柳林子)之季节矣。

余返抵拉萨后,除将前赴后藏办理布施经过情形,向当轴报告外,并会将后藏各方对于班禅转世问题之意见,拟具长达一千五百字之书面报告,转陈中枢,但以时局俶扰,意见庞错,致后藏官民鹄盼早日解决之迫切问题,则始终悬而不决,使一般志切筹边之士,不禁为之三叹也。(三十七年五月完稿于成都)

(全文终)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拉嘉,疑为拉恰,又译称喇恰,拉恰列空的主官。原编制三人(僧官二人,俗官一人),热振摄政时期,增设俗官一人,均为四品。拉恰列空,又译为“喇恰勒空”,旧称“拉章商卓特”。1409年(明永乐七年)宗喀巴创办。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五世达赖亲政后改为政府机关,称“拉章强佐”,译为“商上”。十三世达赖亲政后改称“拉恰列空”,成为噶厦中最大的财务管理机关,掌理全藏的财税收入与支出,相似于财政局。因设于大昭寺,又称“大昭金库”,俗称“大库”。设四品僧俗官各二人。见郭卿友.民国藏事通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740页。

②热隆:今译作“热龙”,“位于江孜县的东南部。1960年设热龙乡。1970年改人民公社。1984年复乡。1989年撤区并乡中将原朗丁和热龙乡合并设置热龙乡,直属江孜县。‘热龙’意为‘山羊栖息地’。东连浪卡子县,南接康马县,西靠龙马乡,北邻仁布县。乡人民政府驻曲堆村。辖比萨村、曲堆村、果琼村、夏雄村、比龙村、罗布岗村、马玉村。面积205平方千米,人口0.25万人。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山谷地貌。主要山峰有乃庆康桑。主要河流有龙马河。海拔4469米。”见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藏自治区地名辞典日喀则市卷(上),内部资料,2020:第35页。

③乍拉:应即“扎拉”:“北纬28°56',东经90°00'。位于江孜县热龙乡。‘扎拉’意为‘吉祥神山’。东距岗隆5.18千米,西距日朗乡24.04千米,南距阿马布1.5千米,北距列庆日1.14千米。东面平缓,西面陡峭。属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384米。”见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藏自治区地名辞典日喀则市卷(下),内部资料,2020:第2373页。

④乃青康萨:应即乃钦康桑峰:“北纬28°56′,东经90°10′。曾名宁金岗桑峰。位于江孜县热龙乡。‘乃钦康桑’意为‘夜叉神居住的山峰。’西距麦拉孜3.4千米,南距卡若拉冰川0.93千米,北距夏岗隆3.59千米。属喜马拉雅山脉。南面平缓,北面陡峭。海拔7191米。”见《西藏自治区地名辞典日喀则市卷(下)》:第2006页。

⑤热隆楚河:应即热隆曲:北纬28°49'至28°53',东经90°01'至90°04'。位于江孜县热龙乡。东距那木雄1.01千米,西距亚吉0.81千米,南距甲康0.5千米,北距比龙村3.26千米。河流长度4.42千米,流域面积18.46平方千米。类别为季节性外流河。海拔4470米。见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藏自治区地名辞典日喀则市卷(中),内部资料,2020:第1178页。

⑥朗噶仔宗:即浪卡子宗,又译“浪卡”“朗噶孜”“那孜”,1954年建宗,1959年与白地宗、达隆宗合建浪卡子县。见《民国藏事通鉴》,274页。

⑦桑底寺:即桑顶寺:“北纬28°58',东经90°28'。曾名商定贡巴。位于浪卡子县浪卡子镇。明正统五年(1440年,藏历第七绕迥铁猴年)创建。西北1千米处为果琼村。面积100亩。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寺院。噶厦时期,寺内女活佛曾被授予四品僧官职位。清光绪三十年(1904)英军入侵后,寺内部分文物被抢。1983年,重新修复了祖拉康和护法神殿等建筑群。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拔4548米。”见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藏自治区地名辞典山南市卷2020:第356页。“桑顶寺,又称‘桑丁寺’或‘桑定寺’等。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该寺传承即属于藏传佛教噶举献派之一香巴噶举,也属于博东派。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据《宗教源流晶镜史》记载,该寺由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乃皎巴的四传弟子克尊·旬奴珠所建。另一说为15世纪初由博东巴·乔列南杰(1375~1451)所建。该寺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主持。多吉帕姆,意译为‘金刚亥母’。女活佛转世传用至今已传十二世。……该寺在18世纪时曾有僧尼80名,20世纪初近200人,后不断减少。女活佛多吉帕姆被认为是印度神金刚亥母的肉身再现,倍受信徒敬仰,寺内供有历辈多吉帕姆的肉身。寺内主修金刚亥母秘法,修炼印度瑜伽密宗。桑顶寺刚修建时只是一个小寺,二世多吉帕姆贡噶桑姆在仁蚌巴、雅桑万户长和羊卓万户长等人的资助下,扩建了桑顶寺。五世多吉帕姆卡居白姆维修和扩建了桑顶寺诸佛堂并新造了佛像、佛塔等。”见王尧,陈庆英.西藏文化辞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40页。

⑧白鲁派:应即香巴噶举派。“噶举派系11世纪形成的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奉月称中观应成见为正见,以大手印为正修根本,不孜孜于佛学名相的探究而重大手印传承,依能引导修法者现证大手印智慧的大德为根本上师,口传语旨教授,显密结合,空乐双运,以证乐空无别的俱生大手印悉地为宗旨。藏语‘噶’(bkav),意为‘佛语’;‘举’(brgyud),意为‘传承’。‘噶举’即‘语传’,口耳相传是该教派的重要特征之一。因该派西藏的开派祖师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等常穿白色衣裙,故有称‘白教’的。噶举各派俱源于印度密宗大成就者德洛巴(tee-lo-pa),传入西藏后,分为玛尔巴传承和琼波传承两支,由此形成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系统。”见《西藏文化辞典》,240页。

⑨嘉桑卡:嘉桑渡口。本游记整理稿第一节对该渡口及渡口前铁索桥历史有详细描述,据称该铁索桥为唐东杰布建造,后毁于十三世达赖喇嘛出亡印度时期。见戴新三,著.周晓艳,整理.后藏环游记[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⑩桑野:即桑耶。

⑪贡嘎宗:又译贡噶、贡喀,清代建制。1959年与杰德秀谿、拉萨地区的昌谷谿合建贡嘎县。见《民国藏事通鉴》,274页。

⑫恰巴荡:疑即今曲水县茶巴郎乡:“位于县驻地以东。茶巴,指一种木质坚硬而又有韧性的树种名。朗,意为里面、家、沟。茶巴朗,实指‘茶巴’树生长的沟。汉字曾译查巴朗、岔巴朗。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以农为主,兼营牧业。”见武振华,主编.西藏地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57-58页。

⑬罗色林扎仓:“拉萨九大扎仓之一,属哲蚌寺,又译‘洛色林’。”详见《民国藏事通鉴》,733页。

⑭昔噶:即谿卡。

⑮区桑桥:即曲桑桥。见戴新三,著.周晓艳,整理.后藏环游记[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注释第13条“曲桑桥”。此处不赘述。

猜你喜欢
农地居民
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与制度重构
家庭非农收入、养老保障与农地流转参与
——基于农地福利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美媒:1200万公顷农地被外资买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农地三权分置的风险及防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