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侨乡社会交通近代化与市镇化初探

2021-12-04 07:17石坚平
关键词:侨乡市镇江门

石坚平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前言

近代以来,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四邑①地区民众乘地利之便,开风气之先,远赴重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最早以普通华工的身份参与到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成为近代跨国移民网络的建构者和实践者。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巨额侨汇和跨国商业网络的支持下,四邑地区迅速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由传统的岭南乡村社会逐渐转变成为以“侨”为主要特征的近代侨乡社会[1]。交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市镇化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关于四邑侨乡市镇化的研究,有国内学者从华侨、侨汇出发,关注近代侨汇输入与四邑侨乡社会经济发展、侨乡社会市镇化趋势的内在关联[2-5];有学者则从建筑规划、地理空间的角度探讨宗族、交通、房地产投资、规划监管、市政管理等诸要素与侨乡市镇化之间的关联[6-8]。本文从近代化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四邑侨乡社会的交通近代化与市镇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无水不立墟”与四邑航运网络的近代化

四邑侨乡有句俗语,“无水不立墟”。四邑地区通江达海,河海相通,西江和潭江纵贯其境,崖门口、广海湾、镇海湾面海,为四邑商人投资航运事业、实现水上交通的近代化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便捷的近代化水运交通网络又成为推动近代侨乡市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随着海外侨汇的大量涌入,华侨、归侨和地方精英逐渐将部分侨汇转化为侨乡社会资本,投资于近代四邑航运事业。20世纪初,四邑航商纷纷放弃旧式的帆船,改用轮船经营往来于四邑侨乡与港澳之间的航线。1902年,华侨在香港创办“香港四邑轮船公司”,前后置办4艘货轮,经营江门—澳门—香港航线。至1905年,每天有5艘客轮来往江门至香港,每艘载客约300人;有3艘来往于香港至梧州,每周途经江门2次;每天有1艘定时从江门开往澳门的客轮。1907年太古洋行退出,由四邑轮船公司独营江门至香港航线客货运输业务。[9]257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初十日的《中外日报》中曾报道:“新宁商人余、李等姓,以本乡出洋人众,凡荻海、新昌各墟贩货外出者,向皆附帆船至港澳。今拟合股扩张航业,拟详查关税及开摆章程,自造轮船,由乡往港,如有成效,则推广至南洋各埠云。”[10]四邑航运业的迅猛发展也引起粤海关注意,同年粤海关在《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谈到江门口时不无诧异地表示:“各小轮船准其通行内地,特五六年间事耳。现在来往如梭,不可胜数,几忘其为今年之新章”[10]。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四邑航商不断开展技术革新,纷纷更新船只与设备,以便招揽顾客。以四邑地区的开平县为例,1884年,原用依靠风帆的长沙(广州)渡被航商改为以人力脚踏为动力。1889年,航商张崇郁又将该渡改用汽船拖渡。1892年,航商谭焕宏把原用风帆的长沙(佛山)渡和长沙(江门)渡改用汽船拖渡,航商谭梦柳把原用风帆的水口(广州)渡改用汽船拖渡。1896年,航商余和藻把原用风帆的长沙(澳门)渡改用汽船拖渡。1914年,开平航商开始引进浅水电轮,通行于赤坎、长沙等地。到1932年,赤坎通往江门、佛山、石龙、公益、新昌、荻海的渡船均改用电船。1935年,三埠地区的航商相继成立13个船务行,自主经营各客货班轮。其中经营三埠至广州航线的客货班轮,除1艘为单行轮外,其余8艘均为以拖轮拖引的花尾渡。[11]652

除对航行船只的近代化改造之外,四邑侨乡也加速了对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的近代化改造。以四邑地区的江门②为例,鸦片战争爆发之初,江门就已经成为西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江门河北岸聚集着大小客货码头30余座,然而这些码头大多用一两块桥板搭在岸边供旅客和货物上落。到1927年,江门实行市政改造计划,修筑长堤马路,开始对客货码头进行近代化的改造。到1938年,江门已经建成数十座木质结构的近代化码头。然而这些码头在抗战期中多遭毁坏。抗战胜利后,江门社会各界修复和扩建竹排头至堤西路沿河北岸的码头。到1949年,江门共有露天码头179座,总长866米。其中,能泊100-300吨级船舶的甲等码头12座,能泊100吨以下船舶的乙等码头23座,丙等码头144座。[9]248-249

此外,四邑航商还积极开辟新航线。到1892年,四邑地区的开平全县渡船增至127艘,其中来往境外的长河渡82艘,来往境内的长河渡45艘。[11]652到1949年,作为四邑门户的江门埠,开往港、澳及广州各地的长航线有33条,长航轮船、拖渡共87艘; 开往各乡的短航线11条,短航乡渡17艘[12]。

一个由四邑航商投资、经营、建构而成的近代化水运网络,将四邑社会分散的港口、码头、商埠串联起来,为四邑侨乡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提供了方便、快捷、低廉的水运网络体系,还提供了一个面向省港澳,遍及珠三角、西江、南路、高雷廉琼,沟通海内外的开放性商业市场体系。在近代华侨资本的支撑下,以汀江圩、大同市、西廓墟等为代表的一批侨乡墟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在四邑侨乡近代化水运网络体系的各个节点之上。

二、“火烟车”与四邑侨乡新兴市镇的崛起

清末台城要创办“火烟车”,筹募股份的消息广大华侨和侨眷中广泛传开。“火烟车”即是指陈宜禧筹办的新宁铁路。新宁铁路的兴建对近代侨乡市镇建设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近代化的铁路交通模式,对四邑航商建构起的水运交通格局进行了改造和补充,使分散的四邑侨乡市镇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新宁铁路使铁路和水路运输交叉点上的市镇迅速成长为区域、次区域的商业中心市镇

以江门的市镇建设为例,作为四邑地区的重要门户,江门商埠的中心区域原本是以墟顶为中心,向沿江一带延伸而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门市政进行了一轮现代化的改造,修建起长堤马路,修筑了沿江码头。水上航运是其商业发展的主要交通基础。1908年新宁铁路公司提出申请修筑从公益至江门北街的铁路。1912年1月,新宁铁路公司开始动工兴建会城至北街段的铁路。至1913年3月,新宁铁路从北街站至斗山站全线贯通,每天从台山县城至江门北街通车3次。新宁铁路江门北街火车站成为四邑与港澳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至1919年,年均客运量达300万人次,货运量达20万吨。[9]241新宁铁路在江门附近乡村设立有北街站、白石站和江门站,将江门中心城区与北街墟、白石乡的白石墟连接起来,使江门在中心城区之外发展起新的商业中心,北街站成为新宁铁路运输和水上航运的交汇枢纽。至此,四邑地区的民众可以通过新宁铁路,从四邑腹地汇聚到江门北街,再由北街码头乘船转往省港澳及美、加、澳、南洋等海外各埠。以新宁北街火车站、北街海关码头等为中心,北街街区成为江门中心城区之外的另一个商业中心区域。新宁铁路将北街站、白石站和江门站串联起来,使江门市区范围不仅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也使城区内部之间沟通更加紧密,江门商埠作为四邑地区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起来。

作为新会县城的会城镇,原本主要依靠发达的乡渡水运来沟通城乡经济联系。新宁铁路在新会县城设立会城站和惠民门站,使会城成为水上航运与铁路运输接驳的重要交汇点。这无疑有利于新会会城镇的商业发展,也有利推动会城城区的市政建设。

(二)新宁铁路使原本缺乏水路交通条件的内陆涌现出一批新兴侨墟市镇

新宁铁路在所经过的台山县和新会县的广大乡村设立了大量的停靠站点。在台山境内,新宁铁路在干线上设有麦巷乡的麦巷站、上冲乡的浔阳站、公益墟的公益站、万福寺的万福寺站、大江墟的大江站、陈边乡的陈边站、步溪乡的水步站、东坑墟的东坑站、板岗乡的板岗站、台城镇的宁城站、东门墟的东门站、大亨乡的大亨站、松蓢乡的松仔蓢站、五十墟的五十站、下坪乡的下坪站、四九墟的四九站、大塘墟的大塘站、红岭站、冲蒌墟的冲蒌站、六村沙坦市的六村站和蟹岗埠的斗山站等共计21个车站;台城至白沙的支线上还设有筋坑站、水南墟的水南站、泡步乡的官步站、三合墟的三合站、黎洞墟的黎洞站、陈坑的上马石站、朗北乡的东心坑站、长江墟的长江站、龚边乡的田坑站和白沙墟的白沙站等10个车站。新宁铁路在台山境内总共建有31个车站。在新会境内,新宁铁不仅在江门和县城设立车站,还在沿途广大乡村设有都会乡的都会站、三联乡的汾水江站、莲塘乡的莲塘站、文龙乡的大泽站、田金乡的南洋站、沙冲乡的沙冲站、白庙乡的白庙站、庙前墟的司前站、谈雅乡的大王市站和牛湾乡的牛湾站。新宁铁路在新会境内设立的站点共计15个之多。

这些车站除少数设立在原有的城区和墟镇市场附近外,绝大多数设立在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腹地。其周边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商业中心,演变成为新兴的商业市镇。以公益埠为例,公益原本是潭江沿岸的乡村,仅仅只有两户农家居住,新宁铁路使公益迅速崛起,成为沟通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的交通枢纽,既可利用铁路直通江、新会和台城,又可以经航运连通三埠、赤坎、江门与省港澳,一跃成为台山县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商业经济和市政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斗山埠也是因新宁铁路在该地修建火车站而兴旺发达起来。新宁铁路修建之前,斗山原是一个荒僻的村落,只有十来户人家(当时称为大兴),铁路通车后,斗山的规模不断发展,先后修筑太平马路、山旁马路、西栅市、蟹冈埠等10多条街道,商铺发展到四五百间,一跃成为台山南部商业和交通的中心之一。[13]作为新宁铁路西南支线的白沙市,原本分为新旧两墟,与开平之沙洲墟隔河相望,自西南铁路成立后,白沙成为恩开交通之孔道,为邑属西南之大市镇。新宁铁路通车后,原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沙坦市取得长足的发展,六村当地许多陈姓华侨富商纷纷在沙坦市购置产业、开发商铺、建造骑楼,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沙坦市便有杂货铺、礼饼铺、猪肉店、糖酒店、布匹、百货铺,到1943年,沙坦市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横直两条主要街道、编列有71个地段的商业市镇③。

三、“筑路公司”“行车公司”与四邑侨乡市镇化的空间布局

在巨额侨汇的支撑和刺激下,四邑商人除投资经营水上交通航运事业和新宁铁路建设之外,还积极投身于近代侨乡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近代公路交通网络的建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四邑侨乡社会近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还使四邑侨乡市镇建设获得新的拓展空间。

(一)近代侨乡公路交通网络的投资兴建与商业运营

四邑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河网稠密。清末民初以前,民众出行主要走水路往来城乡之间。陆路通道多为狭窄弯曲的羊肠小道,只能适应肩挑背抗、牛马车、独轮车和轿子等传统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民国时期,在地方政府鼓励下,四邑侨乡社会广泛采用商业化的运行模式,通过招股募资筹设筑路公司、车路公司和行车公司来修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发展近代化的公路运输体系。

无论是修筑公路,还是经营公路运输,四邑侨乡的近代公路交通体系建设一开始就采用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一般筑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办法运作,不仅直接吸收商人、华侨、侨眷和乡民的资金入股,还向沿路乡村按人丁摊派股份——人丁股,并将公路沿路占用的田亩的补偿金转化为公司的股份——田亩股。公路竣工后,筑路公司享有路权,既可以自主经营,也可以将路权租赁给行车公司,特许其经营该线路上的汽车运输。行车公司也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向侨乡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入股,购置汽车,在所租赁的公路上经营汽车运输。

1916年杜阮乡华侨黄伟如倡议修筑从杜阮到江门的公路。在广大华侨、港商的支持下,他通过招股募集到4万多元,成立安步筑路行车股份公司修筑公路。1919年,新会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江(门)鹤(山)公路的江门至杜阮路段正式竣工。[9]244

1923年侨商李金钊承办“台山全属行车公司”,采取出田、出丁和投资的办法修建公路,路租收益按股分红。1924年,台城至圆山仔5公里路段修通,台山始有汽车运输。同年,台城至端芬上泽、台城至广海等路段先后建成通车。1928年,台城至大江、台城至斗山等路段相继建成通车,全县汽车运行里程76公里。[14]364-3651930年,台山县政府取消“台山全属行车公司”的专利权,将全县公路按线路划分给台鹤线、台海线、台赤线、台新线、台荻线等五大行车公司各自经营。到1949年,台山县境内有台海、台赤、台鹤、台新、台冲、台荻、侨建、利通、东井、白东、沙坎、台瓶、温冲、利南、台东、台沙等16条行车线路[14]365,各自成立行车公司,设置车站,开设客运班车。

与台山县政府将修筑公路经营汽车运输的专利权交给“台山全属行车公司”由特许商人来运营的模式不同,开平县采用广泛发动地方社会力量、鼓励各区负责修筑区辖内公路的办法来推进公路网络的建设。如此一来,开平全境的广大绅商、普通民众及乡族社会团体都参与到修筑公路、开办汽车运输的事业之中。

为进一步推进公路交通建设,1929年开平县公署提出整理及贯彻规划办法,命令各车路公司正式立案。1930年,司徒氏商人通过族务委员会批准,组织民办开平东滘龙车路股份有限公司,修建了从赤墈东埠经牛耽水洲、滘堤洲至长龙洲咀的公路。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广泛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开平县的公路建设取得飞速的发展。1926年,开平县捕属公路部分路段及那同、桥沙公路建成,开平县内开始使用汽车运输。到1927年,开平县先后筑成捕属南段(苍城至鹤洲)、捕属北段(苍城至塔山脚)、百赤茅(赤坎至恩平县蒲桥)、桥沙(壳墟至恩平县杨桥)、齐蚬同(齐塘至大同)、那同(大同至恩平分界)、楼沙(塔山脚至幕村)、沙蚬赤(沙洲至赤水)、沙蚬赤东段(瓦片坑至蚬冈)、冲金(冲口至金鸡)等10条公路。[11]638

(二)近代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四邑侨乡市镇兴起的影响

市场化的商业运作,使近代侨乡公路交通网络迅猛地发展起来,推动了四邑侨乡交通网络的成熟和完善。水运交通和铁路交通虽然能够提供交通运输的干线动脉,但由于地理环境、航道设施和站点有限等固有限制,无法进一步深入到广大的乡村。商业投资运营的公路交通网络,则可以克服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局限,弥补其不足,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水上航运线路上的港口、码头和埠头与铁路运输的站点,通过近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串联起来,发展成为区域、次区域的中心,并向周边广大乡村延伸拓展。

以江门为例,作为四邑的门户和经济中心,江门不仅是重要的航运中心,拥有便捷发达的水上交通网络,还是新宁铁路与西江航道的交汇点,通过铁路连接着新台地区腹地。随着江门商业市场的繁荣,江门市镇建设需要向周边扩张,公路成为其延伸城市影响力、对周边地区形成经济辐射的纽带。民国时期,四邑商人先后在江门投资修筑有江(门)会(城)、 江(门)外(海)、江(门)北(街)、江(门)礼(乐)、江(门)佛(山)公路江门至瓦瑶路段和江(门)鹤(山)公路杜阮至鹤山路段等6条公路,成立有利民、联成、龙溪、兴业、利通、新华等6家私营行车公司,从事江门-会城、江门-杜阮、江门-外海、江门-玉岗、江门-北街等路段的客货运输。[9]464因此,江门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公路交通网络的区域中心。

水口埠位于公益埠的对岸,是开平县的一个重要门户,三埠至广州航线上的船只都以水口埠作为旅客接驳、停泊的中转站点。随着民营商办公路交通事业的兴起,水口埠成为开鹤公路、开新公路、仓水东公路与沙水公路的交汇点,不仅可以经公路通过新会、鹤山,还可以直达长沙、苍城、三埠等重要商业市镇。

无独有偶,三埠之一的长沙,也成为沙幕公路、沙水公路、楼沙公路、平平公路和东滘龙公路的交汇点。长沙市通过公路网络不仅可以直达水口埠、苍城、长沙、赤坎等主要商业市镇,还与振华、海门、寺前、楼冈、水边、表海、长沙唐等附近墟镇相连。

赤坎镇也是赤九公路、驼马伏公路、东滘龙公路和百赤茅公路的交汇点。义兴、茅冈、蚬岗、百合、潭溪和李村等附近侨墟的民众,可以通过乘坐汽车方便、快捷地抵达赤坎。

为满足侨乡民众前往赤坎趁墟的需求, 1947年12月1日,胜利行车公司决定,逢农历三、八日赤坎墟期,增开赤坎至义兴直达快车,并在车头挂上“直达快车”牌子,以便于乘客识别。[11]667

结 语

随着巨额侨汇转化为商业资本,在华侨、商人和地方精英的共同参与和主导下,四邑侨乡社会采用商业化组织方式,投资于交通事业的近代化建设,建立起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三者相互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交通网络体系。

四邑侨乡交通事业近代化的长足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和影响着近代侨乡市镇建设。在近代化的交通网络的支撑下,四邑侨乡市镇建设不仅可以依托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车站,发展出一个个点多面广、星罗棋布的新兴侨乡市镇,而且使这些市镇拥有了更加广阔的乡村市场空间。华侨、商人和地方精英共同推动了四邑侨乡社会的交通近代化与市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四邑侨墟市镇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 四邑原本是近代以来在广东省中部地区的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等四个县形成的一个语言相通、文化相似、民情相同,彼此心理相互认同、经济联系密切、社会往来频繁的特定社会文化地域。四邑地区华侨众多,侨汇数额大,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往来,是我国著名的侨乡。1983年鹤山划入江门地区管理后,习惯上人们将原四邑地区的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四县与鹤山县合在一起统称为“五邑”。五邑也因此成为江门(地级)市的另一种代称。从四邑到五邑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以文化区域为主导的概念向一个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概念转变的过程。

② 江门埠,旧时属四邑地区的新会县。

③ 参见《沙坦市测绘图》 ,台山博物馆叶女士藏。

猜你喜欢
侨乡市镇江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