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彩霞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47
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新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成绩显著。新疆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鸿沟”,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城乡发展鸿沟逐渐弥合,农村治理效率逐渐提升,为盘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和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新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从自治区层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商、推动5G通信网络建设等目标要求。多部门联合就自治区信息进村入户整区推进工程,自治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字乡村发展等工作出台实施意见,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为新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营造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信息化建设赋能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中央和自治区两级投入资金在信息统计监测预警,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监控,建设自治区土地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和自治区三资应用平台,开发“新疆信息田园”手机APP和新疆农产品产销动态小程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逐渐显现。同时,新疆各涉农企业逐渐加大对农业农村信息化中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新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新疆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为48.02%;在线销售普及率为46.58%。
新疆引入国内成熟专业团队规划设计新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平台,规范平台建设。新疆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在开发应用“新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V2.0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无纸化防疫系统应用,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手机APP”等手段和模块式开发,搭建了包括种畜禽管理、防疫措施落实监测、调运环节实时监督、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模块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已在全区推广应用,实现了信息即时汇总、数据动态分析、流通实时追溯等功能,为提升养殖业全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大数据支撑。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和巴州库尔勒市成功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昌吉州农业农村局、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呼图壁县智能灌溉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7单位获得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
新疆实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专门成立信息进村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招募实力较强的区级运营商开展免费服务。同时,与国内农业信息化领军企业建立联系,同中国联通、移动、电信等服务商加强沟通,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目前纳入工程试点的阿勒泰市和昌吉市已建成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175个。截至2020年底,区级运营商承运的14个县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覆盖率达13%,建成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村级服务站点1003个。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弥补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落地不足的短板,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为信息化在乡村落地见效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新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分地州、分批次的方式开展培训,借助“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手机APP,结合具体项目申报和农业生产进行培训,极大促进了农民对使用手机应用软件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中用、用中学”的良性学习循环,达到农民教育培训和手机应用技能双提升,使农牧民群众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促进一产提质增效。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涌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推动农业生产走向智慧时代。新疆为推动5G通信技术应用与农业深度结合,将沙湾县作为5G智慧农业试点县,建设智能化液体配肥站,运用5G高清开展植保病虫害监测和田间作物长势监测,后续还将实现自动远程控制灌水施肥、自动化在线配肥和田间自动阀门控制,探索了5G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20年在全区范围开展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试点和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推动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信息统计融合物价监测信息采集、农产品成本调查、农业统计数据管理、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等多个系统数据分析预判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方向,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伊犁州特克斯县、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已入选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尝试探索新疆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有效路径。新疆农业农村厅组织邀请了全国一批大型农产品采购商、南疆部分企业代表举办了“2020年新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喀什)”线上活动,打通产销循环达成签约意向。农民丰收节期间,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仅妇联携手京东开展的“巾帼脱贫行动南疆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一场活动,观看人数就达到了110万,点赞量超过百万人次,线上线下销售额逾20万元。
“十四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落实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先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当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释放数字红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如期实现。
加快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基建的核心。加快布局新型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将投资尽量前移,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投产达效,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速新老基建深度融合,全面打造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化5G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与创新应用,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部署。推动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对传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疆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一体化平台建设,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持续推进北斗在农机、植保领域内的应用进程。持续发挥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巩固拓展网络扶贫成果,持续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整合涉农数据,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农业生产新要素的关键作用,建立完善从种植到收获、从加工到销售、可获取、能分析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数据要素赋能作用,以创新驱动农业市场、保障农产品市场的高质量供给,形成新发展格局。强化推进农业农村数据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开发利用、交换流通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等开展专门的农业农村数据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出台政策吸纳支持信息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平台,培育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了解农业生产的复合型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农业生产场景的数据应用产品。
围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农村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链条向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加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通过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依托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鄯善哈密瓜等特色优势产区建设一批农产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农业经营组织为主导,以农业信息技术专业队伍为支撑,开展病虫害监测、农业气象服务、农事智能管理等信息化应用推广。抓住“数字丝绸之路”“丝路电商”快速发展的契机,坚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
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而信息化、智能化则是乡村治理创新的核心手段。要探索现代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着力以信息技术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党建宣传、应急指挥、精准扶贫、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乡村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发挥乡镇村综合信息平台、“云网”资源和技术支持的优势,推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便捷乡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村级站点、供销站点、村级综合服务站等,组织各地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发展益农信息服务社,促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助力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