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小学 黄 茜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感觉,就像学习语文时,语文老师经常说要培养“语感”;在学习音乐时,音乐老师会让学生培养“乐感”。同样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存在“数感”。为了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数感”,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引导他们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数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时,最重要的就是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情景,便于自己理解掌握,而在培养“数感”时,想要小学生提升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便需要让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将数学问题代入现实情景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情景。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陪父母去商城或超市购物时帮助家长计算购买物品的价格,在生活中感受商品的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家长带学生去买文具时,先让学生选择需要的文具,然后再一一地告诉学生单件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如果算错了,家长则不帮助购买,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细心地对文具的价钱进行计算,而且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也很有帮助。除了在学习加减法时运用生活化教学外,在学习高度、距离、大小等概念时,通过生活情景化教学也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去户外或者公园游玩,让他们在学生游玩时提出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比如:从这个景点走到另一个景点需要多远的距离?这座山峰差不多有多高?这个湖泊有多大呢?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数字对应现实的事物,积累生活经验,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对这种印象的感受,这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比较性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数学感受,这对数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比较大小”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20 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大小,通过图片、视频的放映或者实物的举例,使学生感受到两者的差异,学会分辨出大小,形成对数据分析的数学感受。除了这样分析两者的大小,还可以举出其他数量的场景,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对大小的概念的理解。除了比较大小时用到比较性教学,教师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时也可以代入“比较性教学”的思路。比如,教师举例:同一天的早晨6 点与傍晚6 点相比,哪个更早?早晨8 点是否早于早晨5 点?中午12 点与中午1 点相比,哪个更晚?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时间概念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时间的数学感觉。
在培养学生“数感”的众多方法中,口算能力的培养是极有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对数学感受敏锐性表现之一。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尽可能地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采取小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进行口算抢答,多轮抢答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运转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口算方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比如:“在一棵苹果树下有6 个篮子,树上一共有31 个苹果,每个篮子只能装下5 个苹果,那么可以将树上的苹果全装下带回家吗?”这时候就考验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不需要具体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懂得如何估算,就可以知道5×6=30,30 小于31,是装不下的,所以还需要一个篮子才能将这些苹果全带回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措施逐步培养,不断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或者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数感”,将“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