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 平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作为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之一,把法治提升到了全民信仰的高度,以培育人民的法治信仰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提出“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四项基本要求,并将“全民守法”作为最后的落脚点。要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环节是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明确为“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这一阶段性目标是“树立法治信仰”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关系着青少年法治教育总体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法治信仰培育,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法治应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亦应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2021年8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一课堂,法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法治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并最终形成法治信仰是摆在每一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总的来说,法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法学基础知识和法律基本常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法治上升成为精神层面的认知,将法治信仰植根于青年大学生头脑中、落实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近年来,我们在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距离“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这一价值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存在以下短板。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当部分学生先入为主,对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课程内容与初中、高中课程所学思想品德课程无异,忽视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学的实施都将法治教育的内容放在后半部分,也导致法治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以2021版教材为例,法治教育集中编排为1章(教材第六章),虽然其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尊重法治权威、树立法治信仰,但仅仅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待考察。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编排过于理论、过于空泛,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关系不密切,稍显枯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加之课时限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既要对基础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讲授,又要引导大学生理解法治并树立法治信仰,对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法治信仰的培育,具体体现为法治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环节,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社会调研等实践方式很少使用,学习者缺乏了对法律的直观体验,难以形成法治情感,更难树立法治信仰。
此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工具主义倾向,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即面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当着眼于法治思想的学习、法治素养的提升、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信仰的树立,而非具体法律知识的学习,2021年版教材将原来法律体系相关内容删减即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法治教育内容的引导,但脱离了具体法律体系和知识的法治教育,如何实现教育的目标,这对教学实施者而言无疑是不小的挑战,基于此,相当部分的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中,但囿于教师自身素养以及教学课时的限制使得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支离破碎,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考核与其他公共基础课一样,通过闭卷考试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单选、多选、判断、论述等高校文科课程考核常用题型均有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也只能采取考勤、抽查、作业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在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设计的初衷完全无法实现,这也折射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法律知识教育多、法治信仰教育少的尴尬现状。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大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并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即没有经过完整的、正式的法学教育),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治教育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深度解读,很难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大多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却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经验,也使得课程的实践性难以体现。此外,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接受过系统法学专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容易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当成法学专业课程来讲授,这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初衷无疑是相违背的。
从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施情况来看,上述问题的存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价值目标认识不够明确,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着力不够,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支撑不够,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吸引不够,传统的考核方式对法治教育的初衷回应不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法治素养与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教育的目标匹配不够。笔者认为,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不立足于“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这一价值目标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那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意义将会逐步削弱,更谈不上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度理解和学习,法治信仰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此,笔者在深入调查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现状与法治教育目标不相匹配的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探索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的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形成广泛共识,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必须忠于教材,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以2021年版教材为依据,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应着重于引导大学生重点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法治信仰。 2021年版教材将原来的“法律基础”修改为“法治”,就是要将思政课中的法律基础教育转变为法治教育,实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法治”而非“法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面向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包括法学知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三个方面的内容,法学知识涉及法律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运行等,法治理念主要是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清楚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下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中国的基本内涵以及根本大法宪法的具体内容,法治素养重点是要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进而实现法治信仰。
一是教学理念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在构建教学体系和内容时,要正确把握理解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切忌抛开教材来凭空设计教学体系;所谓“创新”就是要以统编教材为依据,打破传统章节的限制,采用专题化教学来安排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把理论情景转化为现实情景。
二是构建法治教学体系要注意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要将法治教育放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格局中来考虑,不能出现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两张皮的情况,不能背离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
三是要结合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需求侧的实际来搭建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培育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信仰出发,重点设计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法治道路以及宪法赋予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其次要立足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适当融入一些民法、刑法、经济法等有助于大学生维护其合法权利的法律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也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来提升法治教育的获得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传统的以法律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一个人法治信仰的目标,我们在做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设置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庭审旁听、模拟法庭、案例讨论、主题辩论、法律咨询等,让学生能够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法律条文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法律现象、法律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将法治故事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把远在天边的大道理讲成学生身边精彩的小故事,法治教育亦应当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的法治故事、典型案例将法治理论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学生,故事的选取应当适应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既注重故事的可听性,又突出法治理论的融入与传递。
三是将实践考核作为法治教育考核的重要环节。法治教育的考核不能局限于检验学生记下了、背下了多少法律知识或法律条文,而是要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法律素养、树立了法治信仰。因此,法治教育的考核应当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堂内外实践水平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结合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中,探索实施了专题教学、双师教学、“案例”课堂、社会课堂等教学改革,让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治教育中,有效回应了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的课程教学价值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