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王成旁
为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物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从教学创新的角度出发,突出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为学生设计生活化学习情境,能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直观性理解,同时也是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效率高,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应用生活化情境,有助于丰富物理教学的方法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不足之处,为教师开展高效物理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通过从教学创新方面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教师结合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将生活化情境的设计和学生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在这一教学要点方面加强重视,才能真正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为能有效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发挥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优势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比较突出。
1.未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比较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调动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优化,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知识学习探究的兴趣,缺乏运用兴趣驱动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物理知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质量与效果。
2.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融入创新的教学观念,采用的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被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待,未与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相契合,一些物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充分、不深入,缺乏正确的教学观,造成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3.未能与学生紧密联系
教师在物理课堂中采用生活情境教学的模式,由于没有和学生形成紧密的沟通联系关系,忽视了和学生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只注重辅导,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多,是影响物理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对学生不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让初中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高效学习。只有从教学优化方面加强重视,突出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打下基础。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了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每个初中生都喜欢故事,教师要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化故事内容进行了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知识探究的情境当中,为学生学习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为学生讲述“物态变化”单元知识时,将液体沸腾的内容在课堂中讲述,学生对液体是不是达到沸点的概念比较敏感,但是忽视了维持液体沸腾需要吸收热量这一要点知识。教师为促进学生对这一知识要点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对学习的知识点有明确的把握和认识。可讲述这样的故事:“村中有一对爷孙,有天爷爷外出砍柴,让贪玩的孙子在家看家,给孙子布置了一个任务,厨房有口大锅,其中有个小锅,大锅的水如果不烧干而小锅的水能烧开,就能出去玩了。孙子听了爷爷的话后,就赶紧向灶中加柴火,想赶快把小锅中的水烧开出去玩。但是等到爷爷砍柴回来,小锅中的水还是没有烧开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持续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大锅中水温达到沸点,把温度传递给小锅,两个锅中水温都达到沸点,没有温度差,热传递无法进行,大锅的水没有烧干,小锅的水不会沸腾。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采用生活化情境激发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质量效果。通过生活体验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物理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在后续的物理知识学习中充满动力。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探究学习,有助于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述“摩擦力”的物理知识时,为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理解,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摩擦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让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摩擦力概念、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在生活体验情境当中进行积极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手掌向下在空气中摆动,然后在课桌上来回摆动,这时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哪种摆动更为顺利,然后将摩擦力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学生能很容易想到课桌由于带来的阻力比较强,所以在摆动的时候比较有难度,学生在生活体验情境当中操作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物理知识探究的动力。从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优化,将生活化情境融入教学当中,采用创新的形式,对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物理知识点,可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参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物理教学中为学生讲述“声现象”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声现象以及相应的知识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打电话”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相应的道具,如纸杯、细线、剪刀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易的“电话”。学生之间通过长距离的通话,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有助于提升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简单,但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当中理解物理知识,方便学生形成创新性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提升学习的动力。上文中对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能为具体物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