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 郭 涛 梁 洪 王 辉
大类培养是目前国内关于高考招生的改革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入学后自主选择专业,弥补高中职业规划的缺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于具体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学科发展。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自主在学院内申请调整专业,最终根据所修课程获得学分,由学位委员会授予不同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书院育人模式与传统学院制育人模式相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发生了转变。书院内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多的是打破年级和专业界限的居住生活空间。从实现路径上来说,多维度导师制队伍的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书院公寓社区载体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自2014年开始实施大类培养学分制,2016年开展书院制探索改革。针对培养目标,为新生入学教育开展自动化学院“以心赢新共筑青春”新生系列见面会,该系列见面会坚持开展六年,期间不断改进和优化。结合学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以及学院本身导航控制优势学科,由院领导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报国之志。党委副书记的爱心为学生成长“全方位引导”,学科带头人的专心引领学生成为“可靠顶用”人才,辅导员入住公寓建立工作室,耐心为学生成长“精确制导”。基于书院制集中管理,从思想引领、生涯规划、专业指导、精确制导四个维度,立体化地完成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快速高效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够自主选择专业,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可靠顶用”人才。
开学初,学院举行“以心赢新 共筑青春”新生系列见面会,院长作为专业学术带头人,通过校史、院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和荣誉,增强学生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学校特有的风格特色中。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与教学科研实力,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结合学校建立初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学院行业内科技成果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特点讲解控制、导航人生规划,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见面会最后设置“我有问题问院长”环节,进行实时问题互动问答,问题涵盖本科生及研究生出国政策支持、学院培养目标解读,尤其是大类培养以及学分制的相关问题,院长都会一一现场解答。一方面,院长作为代言人拉近了学院与入学新生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详细讲解为新生将来专业的选择提供最初的思想指导。
新生经历过目标高度明确的高三阶段,进入大学后很容易迷失方向,加上所选专业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考分数,而不是专业兴趣。如何建立专业兴趣,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乃至将来就业与升学去向,是每一位大一新生面临的首要课题。
“以心赢新 共筑青春”新生系列见面会之生涯规划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讲解,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给每一位新生,通过近五年学院各专业学生出国、升学、就业、创业情况的分析,结合典型学生成长案例,绘制保研学生、出国学生、创业学生等一系列“优秀学生成长路线图”,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一方面,让新生从大数据的角度理解专业的差异和联系;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自己选择专业奠定基础,初步建立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萌芽。
大一新生开课后首先面临的学业问题是如何面对数目繁多的基础课程,甚至有的课程内容与所谓的专业名称相差甚远。只有认知和了解大学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专业选择方向,为科学高效选择专业、修满学分奠定基础。
“以心赢新 共筑青春”新生系列见面会之专业引导由各专业负责人分场次进行,就学生所关心的课程设置、学分要和专业应用前途进行一一介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了解专业研究内容,了解专业具体应用。学科负责人会就本科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做详细介绍,绘制“基础课专业课联系图谱”,科学而直观地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专业课程,并为培养学生扎实学习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新生入学初期,甚至要延续到第二学期乃至第三学期。入学伊始的教育紧凑而充实,学生听讲、理解、消化、吸收的效果有待于辅导员进一步精确制导。新生导航员选拔、班级文化建设、科创导航员选拔、本科生导师制推行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精确制导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
1.新生导航员: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新生导航员,入学迎新伊始提前联系学生,迎新当天将进驻学生寝室。一方面,优秀的学长学姐本身就是典型榜样引领;另一方面,以朋辈的身份去阐述讲解学校相应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等,学生更容易接受,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学校与学院氛围,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开启有序的第一章。
2.班级文化建设:新生导航员组织新班级一系列班会活动,开展自我介绍、夸夸家乡、共解千千结等活动活跃班级气氛,增进班级同学之间的认识了解。军训结束后,通过公开竞选选举班级委员。班级委员上任后着力建设班级文化,制作《班级名册》作为班级文化的标志,班委起草班规班纪,绘制班级Logo,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激励学生寻找自己的成长目标,并时刻鞭策自我,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思想。
3.科创导航员选拔:对于工科学院来说,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同等重要。高年级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被选拔作为科创导航员,军训期间科创导航员作为先驱队伍进班级、进连队。针对学院特色科技创新活动利用作品巡展、社团招新宣讲、榜样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创新活动。基础课培养前三学期设立“科创先导课”,新生通过先导课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专业指导教师的讲座,并通过导航员科技作品的讲解了解专业、认知专业,进而热爱专业,为今后专业选择做好知识储备以及思想认知。
4.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原则上每位导师可指导2—3名学生。本科生导师制由教务办公室发起,辅导员组织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大类培养学分制下,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一方面,导师要求课题的推行,有利于学生认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导师专业的见解,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培养计划的有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大类培养学分制下学生盲目选择专业,避免专业人数分配不均衡,避免学生无计划选修学分,为进一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5.辅导员工作室:实施书院制,目前是探索阶段,辅导员将工作室建立在公寓,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针对大一学生适应生活学习提供第一线的咨询与帮助。对于帮助学生最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确立学业规划目标收效显著。
新生的入学教育绝不仅只存在于入学第一周或者第一学期,它贯穿基础课学习完成的前三学期。大类培养学分制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基础课程之上做出专业的选择,更好更快地完成本科学业,这要求学校本着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做好教育管理者工作,在学生做出专业选择之前,给予及时的知识普及与教育引导。思想是引领,制度是保障,实施者是重点。分类指导,分类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书院制建设条件下基于大类培养方式下工科学生入学教育,考虑到传统意义上的新生入学教育特点以及大类培养学分制的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注重方法和实效,对于新生认识大学并适应大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的关键一环。教育工作者亟须对大类培养学分制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呈现出的新问题进行充分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得到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无障碍地完成学习角色转变,为四年的本科成长、成才、成功,筑起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