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玲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该牧场2015年1月正式加入黑龙江省垦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的测试体系。该牧场的参测牛只数量稳定,数据连续性较好,牧场应用DHI在指导生产中作用明显。
通过6年的测定工作,该牧场参加测定的奶牛头次和头数统计如下:2015年的3 441(头次)462(头数);2016年的4 319(头次)525(头数);2017年的4 416(头次)502(头数);2018年的4 295(头次)518(头数);2019年的3 810(头次)492(头数),2020年的4 228(头次)566(头数)。随着生产奶牛数量的增加,参测头数逐年增加。
该牧场通过DHI测定报告的应用,将牛群分布调整的较为合理,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该牧场自开始DHI工作以来,对每个月的采样工作认真严谨。畜牧所DHI中心的科研人员也一直在关注着牧场对DHI报告的应用,服务团队多次去现场进行调研、讲解并给牧场提供合理化建议。规模化奶牛场合理的牛群分布应为泌乳牛以一胎牛占30%,二胎牛占20%,三胎牛以上占50%。对于初建的新牧场来讲,牛群的分布对牧场未来几年生产计划至关重要。因此,牧场技术人员在每个月DHI反馈的牛群分布报告中分析此时牧场的泌乳牛群胎次分布状态,通过对犊牛、育成牛的培育,调整留存数量以及成母牛的淘汰数量来做一个牛只生产的计划。
该牧场深知不可一味的追求高产,牛群健康才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头胎牛奶量数据反应出的牛只高峰日、高峰奶、持续力、当月奶量,结合牛只体况、繁育的情况,分析头胎牛当前胎次生产价值,以及预测牛只2、3胎产奶量,综合分析出牛只的生产价值,以提高综合生产价值为目的。参测DHI工作六年中牧场的平均胎次胎次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增长,在2019年3月达到了全群平均3.5胎。牧场也同样在2018-2019年达到了最高的经济效益。
牧场根据当月DHI报告分析牛群泌乳曲线、脂蛋比,包括产后6~15d牛只脂蛋比分析,关注牛只酮病发病率情况,结合产后30~45d内牛只体况评分、始配天数的数据,达到缩短牛只产后始配天数的目的,控制泌乳后期牛只体重,分析不同泌乳期营养配方调整是否合理,总结近一个月来生产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并与上月工作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出下一月工作方案。该牧场2015-2020高峰日逐渐趋于最佳范围值内,高峰奶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通过每个月对乳成分结果的变化分析,可以及早地了解判断奶牛是否患有慢性酸中毒、乳房炎、酮病等,促使牧场在日常的管理上更加注重奶牛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情况。
可以通过乳成分中脂蛋比的变化分析判断奶牛是否患慢性瘤胃酸中毒、酮病等代谢病。增加对乳成分中BHB数值的筛选,将BHB数值高于0.1的牛只反馈牧场,兽医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结果,准确找到相应的牛只进行检测并给予治疗,经过几个月连续筛查,该牧场酮病发病率降低效果较为显著,全年酮病发病率低于1%。可避免因疾病导致牛只被动淘汰率上升,从而提高奶牛生产寿命和利用年限,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判断奶牛乳房炎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关注体细胞的变化,特别是它可以对隐性乳房炎及早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通过DHI监测,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体细胞数,减少乳房炎发病率,降低淘汰率,使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奶量和牛奶质量,降低经济上的损失。
该牧场自开始DHI工作以来,更加准确地了解牛群实际情况,在选种选配时利用DHI报告中的数据,使牛群中高产牛扩繁迅速,并针对每个奶牛个体的具体问题制定十分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了群体的生产水平。自参加 DHI 测定以来,该牧场的305奶量和奶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从DHI报告中可看出,该牧场2015-2020年每个月305奶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乳脂率和乳蛋白稳定且比较高水平,牧场奶源品质一直在提高。
该牧场技术人员通过学习先进的现代管理程序,应用DHI报告与牧场生产数据相结合,可以准确的分析出牛群在当前各时期、各阶段的生产性能状况,他们用理性的思维来安排奶牛的日粮平衡,来确定奶牛个体的选种选配计划,统筹全场日常生产、疫病防治等工作,保证牧场的奶牛群体高产、稳产、快速的发展,促进了牧场生产管理登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