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刘修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这对高校育人和育才明确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时代性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关键奋斗目标。那么,美好生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期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落实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指引?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发展,是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提出了“美好生活”一词,“美好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是新时代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难看出,美好生活的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其有着科学内涵和丰富意义,主要强调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另一方面要具体内化到人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是统一的整体概念,既有精神意识方面的引领,也有物质条件的规划。宏观来讲,美好生活是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有着指导和引领性作用的课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帮助大学生精准地意识到应该树立价值观,并且如何践行价值观。美好生活是针对当前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中人民主要矛盾转化得出的科学合理结论,也是对我国今后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导向性期许,其重心强调的是人民对眼前生活的感受和意识,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评判标准。由此可非常清楚地看到,美好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为精神形态,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实现合力发展,使美好生活理论可以渗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内化于学生群体之中。
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高度凝练的一种精神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丰富性、人民性等特点,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政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引领。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示要在高校大部分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科目,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更应该响应教育部新要求。从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所倡导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方针来看,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向标,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学科基础和前提,其内容主体不管是思想、道德、政治、科学、教育和伦理都跟美好生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识形态,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对大学生的理想定位、道德情感、奋进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生态自然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指引,从内容上驱使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奔向美好生活的愿景做出调整。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学习我们国家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而且也肩负着实现党和国家新时代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为时代的智慧结晶和未来生活的理想愿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很好地承担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校园传播载体,从而深入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为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实现搭建一个真实的宣传学习平台。
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作为我们国家最近的奋斗目标,作为一种最新的意识形态方针,对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新的指示,同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意识导向性的科目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期待。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在防控新冠疫情和防汛防台风的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同样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因此,美好生活需要理论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对自身现在和将来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
美好生活需要是人们对生活满足的一种状态,一种理想的生活憧憬,既有物质层面上的富有,又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我国长期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直追求的目标。新时代我国的发展需要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真实地了解民主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实现民主政治,从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提高生活中的获得感。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民主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方略。
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指引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目标的实现更要强化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宪法、实体法及程序法的重大意义,并学会利用这些法理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要明白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加大学校法治教育的力度,优化我国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要素,让大学生和全国人民共享平安社会带来的幸福感,拥抱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成就感。
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目标的实现,伴随的是全国全民实现权利公平,社会风清气正带来的归属感。公平正义的落实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应严格履行应尽的义务。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公平正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各个方面权利的公平,使学生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从根本上意识并做到利益的平均分配,相信正义带来的力量与和谐。
在美好生活需要阶段目标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了新要求。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围绕以人为本,所有愿景的实现都是为了人民。大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应该准确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要把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提高主体意识,主动把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划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相结合。学生应深切地体会到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内涵与自己的人生发展紧密相关。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维护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主体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尽自己所能,是为自身也是为国家应尽的义务。
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涉及教育、工作、收入、保障、医疗、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注重多角度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课程,没有固定技能需要学生掌握。结合两者之间的内涵关系考量,美好生活映射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进行学科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取得专业性成果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根发芽,慢慢到人生的枝繁叶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是今后实现其他理想的核心要素,筑牢专业学科知识的防线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提炼出来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其丰富的内涵也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倡导的有关人民、政治、教育、文化和生态各个方面的方针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抗疫精神”及“扶贫精神”等一系列精神。
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现乡村振兴对于教育来说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全面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是关键环节之一,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敢于为乡村振兴献身和付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共同奋进。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慢慢引起质变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该在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内涵。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要在全校展开党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构建有益于高校思政建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思政教育气氛中,从而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为达成美好生活铺垫基础。
高校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纯理论知识的学科,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其他科目会感觉相对枯燥。新时代背景之下,要把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教学方法。纯理论的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运用案例分析法、举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对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选取案例和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故事性、实时性及吸引力,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而不能秉承传统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加强思政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也是转变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涉及我国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联合高校的社团、学校周围的社会单位等,让学生将书上的知识带到实际运用中,深切体会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实现的可能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沉淀和积累的阶段。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为二者实现合力发展提供了基础,高校应该继续深入探索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使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落实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奋斗目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