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人。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不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1)习近平:《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不仅对于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而且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奋斗者与逐梦人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目标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支撑,为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提供了价值目标。新时代,奋斗者与逐梦人需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民族复兴大任为使命,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新时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时代,新时代下的新环境为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发展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首先亟待回答的问题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与逐梦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逐梦人必须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持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这样才能使民族复兴大业在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然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开创未来,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奋斗者与逐梦人首先要具备爱国精神。改革开放40余年,全体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些伟大的成就离不开爱国精神的引导和支撑。
爱国,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是世界各国的永恒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推进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到了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等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和爱国实践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对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救国道路的探索往往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相统一。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新的篇章,这一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总是和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新时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奋斗者与逐梦人应具备的爱国精神表现如下:其一,坚持民族复兴的崇高梦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党和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在为这一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做出努力。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梦想,个人利益让步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就能汇聚磅礴力量。其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新时代奋斗者与逐梦人应具备的爱国精神应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其三,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丰富的精神营养和灵魂血脉。奋斗者与逐梦人应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躬身践行爱国精神。其四,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当代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就是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华民族在漫长且艰难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的旺盛且持久的生命力,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创新才能使奋斗者与逐梦人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的能力,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创新精神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前提。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支持。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奋斗者与逐梦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层面来看,创新精神涉及创新智慧、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从内容层面来看,创新精神包含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与时俱进、独立自主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1页。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对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者与逐梦人来说,只有具备敢于否定、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畏艰险,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担当精神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素养,奋斗者与逐梦人只有具备善于担当、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担当精神,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在担当大任时刻主动承担,在危难关头妥善应对。
所谓担当精神,就是指奋斗者与逐梦人接受并承担责任的积极态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命呼唤担当,对于个人来说,担当就是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尽职尽责;对于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力军的奋斗者与逐梦人来说,担当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新时代,担当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新时代的担当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以及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道德人物,都是对担当精神的有力彰显。其次,新时代的担当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担当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担当史。最后,新时代的担当精神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兴衰更替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担当一个又一个历史重任。康德说:“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一个人能干成多大事业取决于有多大担当,能取得多大成就取决于有多大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逐梦人,崇高的理想、扎实的本领需要通过勇于担当的具体行动得以彰显,重大挑战、重大困难需要强烈的担当精神得以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敢于担当的坚定决心得以实现。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上的钙。奋斗者与逐梦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只有在奋斗中才能转化成现实,同时,奋斗成就理想信念。目前,高校青年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在2035年正值壮年,到2050年也仍年富力强,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否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直接决定了民族复兴能否实现。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中华民族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积贫积弱走到繁荣发展,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奋斗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奋斗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新时代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个人层面,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层面,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层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30次提到奋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他强调,“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同新时代共同前进》,《人民日报》2019年5月4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奋斗的结果。
“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1页。新时代,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的奋斗者与逐梦人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奋斗者与逐梦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严格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民族复兴的价值召唤,对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奋斗者与逐梦人明晰了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了坚定政治认同,还体现在奋斗者与逐梦人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是检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思想道德素质在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中处于统领地位。奋斗者与逐梦人首先应该是有道德的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高校青年学生大多处于20岁到30岁之间,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或成熟,因此,这个关键时期的价值观培育和养成尤为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目标。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奋斗者与逐梦人在社会、职业、家庭和个人方面确立的道德标准。其中,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要求青年学生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敬业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为集体利益确立的行为规范,要求个人价值让步于社会价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友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人的本质是社会交往的总和,友善则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人为善、友好共处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道德自觉。只有将其融入青年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引导他们成为尊道德、守道德、崇道德的人,夯实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道德基础。
坚定的政治认同是高校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根本保证,也是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参与政治实践。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甚至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形成坚定政治认同的前提。由此可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认同是培养奋斗者与逐梦人的根本保障。
在众多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发展稳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高校青年学生是最为关注、最为热情的群体之一,因此,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做出的价值选择和展示的行为表现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然而,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形势,西方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或成熟,容易被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社会思潮所迷惑,正处于需要科学价值观引导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概念都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从建构稳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奋斗者与逐梦人提出了基本的政治价值要求。一方面,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要求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所面临的复杂环境,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决定性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新时代的奋斗者与逐梦人以具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的广大高校青年群体为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个人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必定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通过交往实践活动将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人的行为方式,完成个人的发展及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在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社会背景下,拜金、享乐、利己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开始在校园盛行,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高校青年追求前卫,思想活跃,虽整体上积极向上,但容易受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稳定器,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新时代,奋斗者与逐梦人尤其是高校青年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新的责任和使命,青年的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精神向导和提供价值选择的同时,高校青年学生也会将其熔铸于自身的实践当中。由此,高校青年学生成为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并有效地推进了它的弘扬、传播和践行。
青年是时代的风向标,奋斗者与逐梦人由高校爱国青年群体组成,其培育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这意味着奋斗者与逐梦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政治自觉、思想共识、情感认同,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此,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从国家维度来看,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是为了在新时代,让青年群体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推进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释放价值凝聚力。从社会维度来看,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也是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和谐社会建设。从个人维度来看,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标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在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弘扬和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世界维度来看,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不仅是为了青年的家国情怀,更是为了提高青年的国际交往素质,将中国的价值理念传播开来。(10)韩震、王临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25页。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26页。新时代,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之基,只有建立和创新科学的教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培育工作广泛、深入、持久、有效的开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创新校园媒体宣传机制,从而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的有机契合,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转化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直击教育本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是一个铸魂工程,为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要从高校课堂教育平台开始入手。第一,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渗透机制。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相辅相成,要把对奋斗者与逐梦人的价值引导渗透到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渗透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思政课程中。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化虚为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精神塑造。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但是教育内容不应该被直接搬到课堂上,而是要有一个转化的环节,使得枯燥的理论清晰易懂,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其次,创造健康的课堂生态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选择和道德品格。“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8页。如果没有健康的环境因素的支持,教育效果则无从谈起。因此,既要构建校园外的社会大环境,即和谐向上的社会整体环境,又要构建校园内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堂的人文精神熏陶。第二,要创新教育队伍建设机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育的关键。首先,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教育效果,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注重思维水平的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二是谈话式教学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问答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运用,同时确保设计的问题联系实际。三是案例式教学法。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向、双向互动,共同谈论典型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具体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的融合。其次,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对教师队伍的考量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有不同标准。一是以德为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二是注重实效,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改变不合理的考核模式。
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集中在校园这个阵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校园环境对于青年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要融入校园文化。首先,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满足基本教育需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教育场所,才能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其内化于心。其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文化方向。既要传承思想深邃、内容广博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二,要引领校园思潮。首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是先进文化交融、社会思潮碰撞、价值观念交织的平台。高校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期,应当以正确的价值为引领,着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应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具体实践中深化价值认同,如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知识竞赛、征文展览等。此外,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开展音乐欣赏、书法鉴赏、影视评论等文体活动。其次,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以校风、学风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重视并加强包括校训、校徽、校园景点、校园雕塑等在内的标志性建设,创造文明、整洁、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
校园舆论是指在校园环境内,以学生为主的舆论主体基于利益一致性和共同愿望,对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形成的整合意见和价值评估。校园舆论对青年学生具有较深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使青年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第一,要营造健康校园舆论环境。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校园舆情趋于复杂。首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性。要加大舆论宣传,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典型,在榜样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力量,把握方向、强化渗透、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着力创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宣传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舆论力量和文化条件,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注意宣传工作的整体性。在注意宣传工作的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即总规划、总模式、总设计,增强宣传工作的整体性与协同性、系统性与针对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第二,要建立道德舆论引导机制。道德引导是道德认同的前提。首先,通过道德表扬发挥榜样示范力量和道德鼓舞力量,对道德典型进行宣传,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认同,从而引导行为规范。其次,通过道德批评对直接或间接损害公众利益、违背人们共同行为准则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唤醒青年学生内心的道德自觉,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在整个校园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信息的传播超越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明确定位,实现了接收内容跨时空的自主选择。与此同时,情感反馈也可通过网络交互传递。此外,新媒体具有即时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可以使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要想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需要合理利用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媒体。第一,要搭建理论宣传网络平台。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如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网络交互工具社交范围的扩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而且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增强了传播实效。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关注时事热点、运用网络文化资源、开展主题讨论活动等,提高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其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课堂。新媒体时代为微课堂的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最为突出。因此,既要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又要主题鲜明、情景真实、方法多样,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情感认同。第二,要规范网络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管理责任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若想真正占领网络阵地,长期运行,必须落实管理责任。其次,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管理评估机制。网络教育的关键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估体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科学化。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以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为主的奋斗者与逐梦人势在必行。高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奋斗者与逐梦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民族复兴的价值召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奋斗者与逐梦人在于二者的有机契合: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奋斗者与逐梦人明晰了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了坚定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奋斗者与逐梦人的培育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感召力。鉴于此,高校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创新校园媒体宣传机制,以切实保障教育效果,为奋斗者与逐梦人提供价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