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滨州学院 学生工作部, 山东 滨州 256603)
2020年农历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跟进,深入到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研究部署工作、现场指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统筹物质调配,全国各地区紧急响应,履职尽责,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落实落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军队医护人员不畏风险,闻令而动,逆行驰援湖北、武汉,挺进疫情防控一线;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积极应对。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统一部署下,防控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疫情形势呈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高等院校迅速响应,按照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要求紧急启动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全面做好高校师生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校利用重大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情境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深刻领会,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既是当前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又是利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生动实践。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重大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全国人民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进一步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保障中国人民幸福的源泉。
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提供了政治保障。面对疫情,我们党始终立于“大战大考”的最前沿,党中央第一时间做出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向湖北等疫情核心区域派出指导组,第一时间发出号令、组织人力物力紧急驰援湖北、武汉,第一时间与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积极互动、沟通工作等“五个第一”沉着“应战、答卷”,彰显了决心、信心和勇气,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提供了组织保证。“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科学研判形势、精准把握疫情,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严明号令、有力动员,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一个个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座座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体现了党的组织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不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一次检验。在这一历史重要关头,全国人民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部署,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抗击疫情的强劲动力。在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上下、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筑就新时代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从病毒的甄别检测到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投入使用、从闻令而动的医护人员和军队迅速驰援武汉到从设计开工至投入使用总工期仅十余天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从全国紧急启动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到基层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排查,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无不诠释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诠释14亿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伟大的中华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泰山压顶腰不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民族品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防控工作会议中都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集中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第一位”,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的每一次指挥和部署中。按照党中央和总书记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及时收治所有确诊病人,尽全力将死亡率降至最低;不断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统筹地方和军队医疗资源,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尽快明确诊疗程序、有效治疗药物,不断加强医疗救治费用保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治愈率;全力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场所特别是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禽类和野生动物等交易的监管和卫生学处置力度,加强源头防控,加强交通管制,社区一线防控管理,切断感染途径,降低感染率;加强病毒溯源和病原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指示和部署既诠释了生命重于泰山,生命安全是人的生存之基、是社会发展之基,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心上,以百姓心为心的初心使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公众深刻体会到没有集体的安全就没有个人的安全,个人的安全会影响集体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的内涵通过万众一心合力抗击疫情清晰地体现出来。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公众大多都能按照防疫工作要求,主动配合,自觉遵守各种防疫举措,在全力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关心国家防疫动态。
每个公民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权力获得合法的利益,这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公民也必须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追求个人合法权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相结合,积极承担社会赋予的应尽责任。既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又要承担社会责任,个人的权利是神圣的,但社会责任更是神圣的,只有把个人的权利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进入有序状态。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公众自觉地遵守防疫规则,同时又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声援湖北、声援武汉,力所能及地为防疫工作贡献个人力量,不仅放弃了个人对权利的享受,还履行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体现了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防治”,“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实践证明,科技手段正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武器,必须切实发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用强大的科学武器保护人们健康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家迅速做出反应,甄别病原体、分离毒种、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研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投入检测应用,进行疫苗研发、有效药物筛选,并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研究成果,为病毒快速诊断、患者有效治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院士专家为首的医学专家学者在疫情研判、科学防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不但用专业知识帮助公众提升了防疫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传递了信心和能量,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上下齐心战“疫”的士气。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算、无人机、消毒机器人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病毒溯源、疾病预防、重症救治、物质调配、协调防控等方面,提升了科学防疫的水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增添了靓丽的底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唤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加和谐的生活方式。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383人只有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持万物生长的“自然”平衡。敬畏生命,更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本次疫情的发生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然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暴发,我国成为受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受限、疫情应对方式缺少预见、学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重大疫情防控教育培训缺失等原因,不少在校大学生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者“逃离校园”,给当时的高校校园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其后疫情逐渐消弭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教育界甚至还为此掀起了一阵反思中国教育的热潮,思考“中国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何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时,再重新审视当时大学生面对“非典”选择“逃离校园”的行为,可能既源于大学生对疫情缺乏有效的了解渠道,也源于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了应对重大疫情等突然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这一重要内容,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疫情面前心理和行为出现恐慌,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与“非典”情况不同的是,本次疫情发生期间,全国大学生正值寒假,高校受到的疫情正面冲击较小,这给高校开展学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在家接受所在社区、村居和学校的双重指导,居家积极应对疫情防控。不少学生党员和青年团员还主动参与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争做疫情防控志愿者,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在疫情发生期间,笔者就当代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个人认识和有关体会对2000余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主要有以下影响。
本次疫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严重性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始料不及的,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声称不敢相信在医疗卫生水平很高的今天还会暴发“瘟疫”,感觉不能理解,出现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慌。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非典”发生的时候,当代的大学生基本都处在小学或学前阶段,对“非典”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没有记忆,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他们真正接触到的第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从认知上很难能够一下子接受。随着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广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常识、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心态逐渐趋于平稳。他们自发或按照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学习有关疫情防控常识,严格做好自我防控;按照所在社区、村居的要求,不探亲、不访友、不聚餐;普遍关心湖北和武汉的疫情防控工作,关心湖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们认为,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国上下一条心,疫情防控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城市街道、社区、村庄等联防联控第一线,出现了大学生们的身影。他们积极响应学校和上级共青团的号召,主动向所在社区(村)报到,有序参与疫情联防联控,吹响了当代青年志愿者疫情防控的集结号,为构筑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贡献青春力量,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担当。“在家里我每天关注疫情的发展,作为当代青年我也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我非常想和前线的医生一样在前线奋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顾危险为国家做贡献,甚至有的已经献出了生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逆行的英雄,他们是最美的白衣天使,我非常地敬仰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此次疫情的背后,我还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所以我也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村头值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朴实的话语表达的是一种信仰、信念和责任。随着抗击疫情工作的逐渐深入,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交通管制、封闭管理,少出门不聚集作为普通人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囿于家中。学校假期延长,除了力所能及参与一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外,大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是“宅”在家。随着疫情的蔓延,不少大学生较为平和的心态中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敏感情绪,这种情绪既有来自对疫情动态的敏感关注,也来自家人对疫情防控的不同认识,也有长时间对“无所事事”生活状态的抵触和倦怠,凡此种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产生了对正常生活“失控感”的恐惧。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里斯顿曾提出“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以分析“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确定性越大时,焦虑程度就越高。疫情之下的大学生,面对着“病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影响到生命”“真正的‘拐点’何时才能出现”“何时能自由自在地走出屋外”“社会的秩序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恢复”“什么时候能够返校”“今年还能毕业吗”“还有没有时间找工作”“今年还能上研究生吗”等诸多不确定的问题。这些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使人对自我的“失控感”越来越强烈,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焦虑情绪。
焦虑的原因还来自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失效。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动态、防控宣传和“困足在家”防控方式,大学生无法逃避、无处释放、注意力无法转移,只能应对,“心理防御机制”严重失效。其实不仅仅是大学生,在抗击一线的“战士”、等待“战士”归来的家人、确诊隔离病例的亲属等人身上,这种焦虑可能会更加强烈。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苦难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严酷的人民战争,它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然而对于正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也是一场生动的关于生命、关于价值、关于责任、关于民族精神的“人生课堂”。作为高校和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时段,利用重大疫情所蕴含的价值意蕴积极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同时针对疫情中大学生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加强指导,体现关心关爱。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筑起了一座党同人民血肉联系、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这一场人民战争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铿锵有力的鲜活素材。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上好教育学生的生动一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指导,向大学生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时向同学们宣传在抗击疫情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最美“逆行者”,通过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同学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在抗击疫情中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人民团结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量源泉。通过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谈经历、谈认识、谈体会,充分挖掘、升华学生内心深处对党、对民族、对家国情怀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当代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仰。
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67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状况总体态势是良好的,积极乐观、健康进取是主流。而少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存在偏差,存在一些需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为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案例。高等院校应该利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的有利时机,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将本次重大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中,将课程中有关生命观教育的资源与本次重大疫情所蕴含的生命价值教育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运用时事的活力课堂,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专题讨论、心理讲座、主旨演讲等形式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生命重于泰山”的深刻内涵,引导大学生善待和敬畏生命、正确面对灾难和死亡,加强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灾难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体验教育等;学校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在本次重大疫情防控中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献身的医护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和闻令而动、不顾个人安危而紧急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中所涌现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栏、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学校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报道他们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感恩教育。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2“社会本身,即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次中国人民抗击重大疫情中进一步被证实。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此次重大疫情应对进一步理解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权利和个人义务、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要让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7]要通过宣传、引导大学生自发普及有关病毒的相关知识,了解在疫情防控中运用到的现代科技手段,深刻体会科技的力量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动力,激发大学生早日成才、早日报效祖国和社会的激情。要通过病毒的溯源、发生和发展启发大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因果关系以及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在社会上引发各种担忧和焦虑,这其中也包括不少在校大学生。随着对病毒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防疫工作的不断深入,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纱”也正逐步被揭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工作,各高校通过制订相关的疫情认知学习手册,以电子书、有声书的形式供学生进行学习,及时组织学生及时收看、收听疫情知识的有关专题片、科教片,通过线上教学活动见缝插针地开展疫情防控认知活动,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增强了疫情防控的信心。通过本次疫情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及时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是确保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前提。针对青年大学生抗压性较差的特点,学校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要实时跟进,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帮扶,既能引导学生客观认知重大突发事件,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又能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这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这场伟大斗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斗争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所蕴藏的价值意蕴也必将成为指引当代青年学生成熟成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