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2021-12-03 11:04中共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湘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红二苏维埃政府

中共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权(又称“双洞”苏区)始建于1928年11月20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时间较早、存在时间较长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它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双洞”苏区存在了近10年时间,多次受到中共中央、中共湖南省委及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的表扬和肯定,成为湘鄂赣苏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在全党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今天,研究发掘浏阳“双洞”苏区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双洞”苏区建设发展情况

“双洞”地区位于浏阳沿溪大光洞和仁和洞地区,与平江辜家洞接壤,地势险要。从1926年开始,当地群众就在党的领导下与地主恶霸、国民党反动派开展英勇斗争。1928年浏阳沿溪暴动胜利后,王首道、张启龙、黄公略等研究决定,将以大光洞、仁和洞为中心的方圆百里的农村划为浏阳第一区,积极筹建苏维埃政权,以便进一步实行土地革命,扩大游击战争规模。11月20日,浏阳县第一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了第一区苏维埃政府,选举刘建中等13人为区苏维埃政府委员,推选刘建中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并确定该区管辖12个乡。同时,也将红二纵队和浏东游击队在“双洞”地区进行整编,并采用分耕制的方法开展土地革命。第一区苏维埃政府建立的成功经验,促使沿溪、官渡、达浒等乡镇也相继成立苏维埃政府。此后,“双洞”苏区曾因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而面临危机。但在地方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保存下来的革命力量坚守山中,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到来,才下山参加新四军,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

“双洞”苏区的历史贡献

“双洞”苏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为我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探索了一系列经验。它在苏区创建、土地革命、干群同心、游击战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区创建的典范

从1928年到1937年近10年时间,“双洞”苏区一直坚持革命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成功范例,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十年红旗不倒”的模范苏区。

加强组织保障,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双洞”苏区能够“十年红旗不倒”,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从未缺席。1927年10月,王首道回到浏阳后恢复仁和洞党支部,成立中共浏东特别支部,直接领导整个浏阳东乡的革命斗争;1928年7月,中共浏阳县第一区委在仁和洞成立,成为“双洞”苏区创建的直接推手和领导力量。

开展武装割据,主力红军整编壮大。1928年初,张启龙、王首道领导浏东游击队,利用“双洞”山区的地理优势,沉重打击敌人,声势越来越大。10月,黄公略率红五军第二纵队进驻浏阳仁和洞一带,与浏东游击队进行合编。红二纵队随后开展了沿溪暴动,取得了胜利,控制了从沿溪桥至仁和洞、大光洞等方圆百里的广大地区,真正实现了武装割据,为“双洞”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红五军发展壮大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行党政分设,民选政权代表广泛。“双洞”苏维埃政权实行党政分设、民主决策,科学设置政权机构,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又赋予苏维埃政府实际行政职权。第一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50余人由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先进性,受到了苏区群众普遍的支持和拥护。

凝聚革命力量,群众组织迅速发展。为充分发动群众,“双洞”苏区相继成立了农会、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的建立,为苏区建设、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党群同心的标杆

“双洞”地区从党组织建立开始,就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劳苦大众,发展先进分子入党。中共浏阳第一区委员会和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与其领导的农会、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组织,结成了党群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党群同心的标杆。

服务群众,一心为民奋斗。为保护农民劳动成果,“双洞”苏区党组织积极开展抗租和春荒运动,开仓发粮救济无粮、少粮农民,组织游击队、赤卫队等工农武装举行暴动,以将敌人赶出“双洞”地区。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组织查田分田,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春节,中共浏阳县委决定,除召开庆功大会外,还从第一区的胜利果实中抽出一部分钱粮改善群众生活,慰劳长期进行着艰苦斗争的革命群众。

军民一体,誓死保卫苏区。“双洞”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与广大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1929年1月,敌人对“双洞”苏区进行全面疯狂“围剿”,大批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房屋被烧毁,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也遭到破坏。此时,红二纵队闻讯返回第一区,协助恢复党组织、重建苏区政府,还用缴获的枪支武装当地群众,帮助“双洞”苏区抵御敌人侵擾。在苏区危急时刻,许多群众也自发组织起来,为游击队放哨、送信、侦察敌情,在“双洞”苏区被经济封锁时,许多革命群众拿出自家余粮支援革命,有的还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运送粮食、子弹、药品、食盐等,帮助红军渡过危难。

——土地革命的样板

从整个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看,“双洞”苏区以“分耕制”为核心的土地革命政策,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取得了全面成功,后经王首道、张启龙等同志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其他地区推广,成为土地革命样板。

因地制宜,推行“分耕制”。“双洞”地区地主剥削严重,90%的土地属于地主所有,绝大多数农民是佃农。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实行以“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分耕制”。苏维埃政府以乡为单位,没收地主富农土地,按人口进行统一分配,红军战士、革命干部均分得土地,每人得田均在1亩以上。地主、富农也按人口分配土地。对国民党军队中的浏阳籍士兵,确定不是反动分子的,只要人回来,立即分配田地,这为当时争取和瓦解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活多样,发展苏区经济。“双洞”苏区确立了多项重大土地革命和经济政策,发展苏区经济。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双洞”苏区组织了专门队伍,清理地方公产积谷;焚毁地主借以剥削农民的契据、借据;取缔一切苛捐杂税,以统一累进税作为政府开支。战士、干部与群众根据时节互帮互助,提高耕种效率。同时,苏维埃政府承包土地,成立雇工农场,其收益用于公益事业支出。对于不便分配的森林、矿山、河道、水利设施等,由苏维埃政府统一管理。实行市场交易买卖公平,打击投机倒把,平抑苏区物价,有效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苏区经济稳定。

——游击战术的教案

黄公略率领红五军二纵队进驻“双洞”,统一指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后,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游击战争经验,成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敌强我弱的严酷现实,催生游击战术思想。1928年初,张启龙与王首道一起秘密组建浏东游击队,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取得战斗的胜利。党组织领导浏东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灵活运用战术、不断扩大战绩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打游击战胜算大”的朴素思想。

红二纵队通过战斗实践,摸索游击战术规律。1928年10月,黄公略将浏东游击队的队员与自己亲率的具有作战经验的红二纵队指战员混编,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了部队军事素养和游击战能力。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红二纵队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隐蔽进行活动。反“围剿”时,红二纵队采用机动扰乱敌人的作战计划,成功突围,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他们总结的实用游击战术规律,如“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化整为零,集中围击,敌来我藏,敌退我进”等,给苏区军民与敌斗争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黄公略的总结提升,催生了游击战术教案。在“双洞”苏区战斗的岁月里,黄公略写成《游击战术》一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在军中广为印发,后成为中央苏区公略步兵学校的教材,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后来黄公略率领红军转战赣西南,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把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为有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挥笔写下“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词句,对黄公略游击战术大加称赞。

“双洞”苏区创建发展的历史经验价值

“双洞”苏区是我党早期实行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游击战爭的一块试验田。它与浏阳苏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密切相连,也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苏区方面发挥了战略支点作用。

——建政起点:浏阳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这里诞生

秋收起义以后,浏阳各地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中共浏阳县第一区委成立、沿溪暴动成功的基础上,1928年11月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诞生,揭开了浏阳苏维埃运动的序幕。随后,浏阳24个区321个乡都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全面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掀起了浏阳苏区建设的高潮。“双洞”苏区政权是浏阳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民选政权,为浏阳县其他地区苏维埃政权建立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发展节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从这里开始

平江起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纵队决定向平江周边地区发展,以“双洞”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湘鄂赣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黄公略率领红五军第二纵队改编为湘鄂赣边境支队后,不到半年发展到两千余人。1929年8月底,该部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四军第六纵队在平江黄金洞合编。经过数月征战,到了年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可以这样说,红二纵队发展为湘鄂赣边境支队,红五军恢复建制最终变成红三军团主力,“双洞”苏区是转折点;苏维埃政权由浏阳一个区扩展到几十个县区,这里是样板和源头之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由零星苏区发展壮大连成一片,就是从这里启程的。

——战略支点:中央苏区左翼策应到这里交集

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上。它南面与湘赣苏区相连,北与鄂豫皖、湘鄂西苏区隔江相望,是中央苏区左翼的天然屏障。“双洞”苏区地处偏僻,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枢纽之一,在危急时刻,党的领导机关、军队主力、政府单位都秘密转移到这里或者附近。它为党领导人民坚持斗争、躲避敌人“围剿”提供了栖身之所,也是红军部队休整补给、扩充力量的可选择地,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苏区的战略支点之一。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红二苏维埃政府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论中央苏区的选举机制及其成效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