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2020年国际档案学研究回顾

2021-12-03 12:24胡萍赵跃马晓玥潘雪萍
档案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档案服务资源建设信息技术

胡萍 赵跃 马晓玥 潘雪萍

摘  要:本文选取5本国际档案学期刊在2020年刊载的80篇英文论文为樣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展开类目构建、编码统计,并结合编码结果对2020年国际档案学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发现2020年国际档案学研究内容的三大特征,即:关注档案社会化趋势、追踪文档管理新技术、关注档案职业未来走向。

关键词:档案学研究;档案社会化;档案职业;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档案服务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that published in f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f archival science during 2020, this paper uses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build categories, count up code as for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topic and reviews international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contents in 2020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coding. It discover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follow the trend of archival socialization, study the new technologies in keeping records, focus on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archival career.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Archival socialization; Archival care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construction; Archives Service

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便于研究者了解学术前沿、把握学科动态,通过对档案学领域期刊文献研究内容的量化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档案学研究状态,发现档案学研究的前沿议题与发展趋势。本文将对2020年国际档案学领域期刊文献进行编码分析,以期通过定量的方式揭示国外档案学研究在2020年的整体概貌。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文献数据主要来自《Archival Science》《Archives and Manuscripts》《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Archives and Records》《Archivaria》五本国际档案学期刊。2020年五本期刊共载文171篇,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书评影评、展览信息、出版公告、编者按等内容,最终得到80篇学术论文。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会采用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范式进行编码方案的设计和提取。[1]为了保证编码方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本文参考陈欣美的编码类目划分思路,[2]结合档案学领域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四个方面进行类目的构建,在研究主题方面,参考潘未梅等人[3]、黄霄羽等人[4]对国际档案学研究主题的分类,从而构建二级类目。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目标分析。从编码统计结果(见表1)来看,“提出观点”类(A1)文章在样本文献中占比最重(占46.25%),Blanca Bazaco Palacios认为西班牙15M运动、美国911恐怖袭击和马德里连环爆炸案中产生的涂鸦、实物也和传统纸质文件、数字文件一样,具有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应该作为档案进行保存;Viviane Frings?Hessami对Michael Karabinos关于文件连续体模型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Michael Karabinos在《文件连续体模型的阴影处:以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的“迁移档案”为例测试文件连续体模型》一文中认为从英国殖民地送回至英国国家机构的“迁移档案”(Migrated Archives)不适用于文件连续体模型,因为文件连续体模型依赖于公开的、可获取的档案,而这些档案并没有公开,所以应该采用作者提出的“阴影连续体”理论,即未公开的档案除了会经历文件连续体模型的四个维度,档案自身和保管环境还具有未公开的特性。Viviane Frings?Hessami 则认为不需要单独提出阴影连续体理论,只需要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灵活运用就可以满足需要。

“阐释理论”类(A2)文章较少(占2.5%),2020年的两篇理论类文章分别阐释了“社交全宗理论”和“第三空间理论”。Vicenc Ruiz Gómez等人针对社交媒体信息归档提出的“社交全宗理论”定义了一种新的全宗——社交全宗(social fonds),即以一个社群的用户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分享动态为一个全宗,区别于传统全宗的单一形成者(个人、机构)。同时理论给出形成社交全宗的两大条件:用户能够自由进入归档网站进行操作、为用户配备处理信息的工具。Charles Jeurgens等人认为“第三空间理论”的应用能够增强民众在档案工作中的参与度,推进档案去殖民化的进程,“第三空间”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形态,人们在“第三空间”内感到自由、公平、舒适、平等。文章提出通过下列措施为档案去殖民化创造一个使人感到自由、平等的“第三空间”:首先,为殖民地的社群提供编辑档案描述的自由权利;其次,去殖民化过程中要平等看待弱势群体;最后,要重视档案的多语言化,保证每个语种的人们都能够平等访问和利用档案。

“提供建议”类(A3)文章占比第二重(占26.25%)。Bart Ziino等人通过讨论档案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需要加强合作以推进档案工作和历史研究共同发展;Shelly Black研究了被遗忘权法案生效后对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档案工作应当在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保证文件的完整性之间寻找平衡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工作人员应参与到与隐私权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工作中。同时,针对档案实践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档案学者期望能够提出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针对何种档案链接方式更加便于用户查询的问题,Mark Bell提出了一种将层次结构转化为网络结构的方法,提取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然后依据提取出来的信息将文件集合(collections of documents)聚合链接起来的解决方式;针对教学实践中如何向非英语背景的学生更加清晰地讲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问题,Viviane Frings?Hessamige提出一种新方法来讲授文件连续体理论,即以一张1996年的婚礼照片为例让非英语背景的学生充分理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四个维度:①形成维,在婚礼上拍摄、打印多张婚礼照片分发给包括作者在内的亲友;②捕获维,每张照片被夹在相册、放在相框里;③组织维,每张照片与其他照片、文件、物品构成个人或者家庭档案的一部分;④聚合维,以多种形式将照片分享给其他人。

此外,还有“建立模型”类(A5)文章从全局着手探讨文件与档案管理的新模型(占6.25%)。例如,由于公共行政的无纸化和文件的数字化,文件真实性开始依靠电子签章、时间戳、数字签名等来保障,但由于数字签名的真实性依赖于证书,证书过期则数字签名失效,为了延长数字签名的效力,Vladimir Brali等人在之前开发的TustChain 1.0模型(将数字签名存入区块链,使证书过期与否不影响数字签名的效力)基础上,提出了TrustChain2.0模型:将证书存入区块链中,而非只存储数字签名或者数字印章;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档案的保管从单一的档案机构负责到档案所有权和协作权共享,保管模式也需要得到更新,Jeannette A. Bastian提出了4C模型(Custody、Care、Control、Collaboration),即一种协同参与的保管模式,该模式在传统保管方式即3C模型(Custody、Care、Control)的基础上增加了“协作”(Collaboration),即档案内容所涉及的个人、组织、社群都能够合作开展档案保管工作,讲述档案。

2.2 研究对象分析。关于研究对象的编码结果(见表2)显示,2020年国外档案学研究对象以档案现象为主(占90%),其中“档案管理”类(B2)文章的研究占比较大(占45%)。例如,Elise Edmonds阐释了新南威尔图书馆的档案工作者在收集一战服役人员日记的过程中的要求、标准;Thomas Sodring认为政府机构在收集管理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时应该设立新的存档标准来解决合法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María Inés Tato以将一战时期拉丁美洲移民社区的抗战档案编撰成纪念书籍出版为引例,分析了档案编研的流程、动机、作用。其次也有“档案”类(B1)文章关注档案本身的内涵外延、作用(占25%),例如,Blanca Bazaco Palacios认为需要对恐怖袭击等创伤事件中形成的实物、涂鸦等符合档案定义和特征的特殊类型档案进行鉴定、分类、数字化;Delphine Lauwers认为司法档案为国际刑法史提供了历史依据、揭露了战争罪行、维护了国际正义。

“文件管理”类(B5)文章的研究内容聚焦于电子文件的管理(6.25%)。例如,Sharmila Bhatia等人认为区块链可以协助处理大规模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高电子文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Burkan Hawash则以也门的天然气和石油部门采用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为例,调查分析了影响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使用因素,结果显示,安全性和政策和制度支持两个因素是决定是否采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重要因素。

2.3 研究方法分析。由研究方法的编码结果(见表3)可知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也存在少数文章在一篇文献中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情况。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法”(C1)(占37.5%)。例如,Ina?Maria Jansson以Copenhagen City Archive主导的参与式在线编研项目——“葬礼信息数据库”为例,通过研究该数据库的发展过程,总结参与式编研的优点。就编研项目而言,“葬礼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丰富葬礼信息、找出存在的漏洞,参与者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弥补了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局限性。因此参与式编研会使相关项目在参与者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不断讨论和修改下趋于完善和高效。就档案事业而言,“葬礼信息数据库”项目参与者中活跃的用户能够取得半专业人士的身份认证,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拉近用户和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的距离,提高公民的档案意识和参与意识。

Victoria L. Lemieux对巴西地产信息管理和加拿大卫生数据共享两个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当下采用区块链进行分布式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一,在巴西地产信息管理的个例研究中提到巴西采用区块链服务提供商的技术,容易導致在技术的掩护下,将信息管理权力从一个组织机构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机构,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第二,巴西地产信息管理个案中还指出服务商对数据的真实性、隐私权、个人对于数据的控制权存在威胁的挑战。第三,在加拿大卫生数据共享的个例中,面临着收集数据的挑战:健康和医疗数据通常保存在医院和诊所的独立信息系统中,收集数据前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取得数据所有者和保管者的同意,并且即使同意也还需留有正式凭证以证明对数据的合法拥有权。其次为“访谈法”(C3)(占11.25%),Tessa Hauswedell在研究影响报纸数字化的因素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等进行访谈,并采用归纳主题的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Elizabeth Shepherd在研究儿童社会关怀档案时通过访谈利益相关者发现,在管理、使用、访问社会关怀档案中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文章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C6)(占3.75%),例如:Pauline Soum-Paris在研究档案术语翻译工具的优劣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深入研究了Michel Duchein、Ferdinand de Saussure 等人关于术语翻译的观点,以“record”一词为例实地测试了多语种档案术语库(Multilingual Archival Terminology)的翻译质量,认为该数据库虽然对于翻译的帮助不大,但是它的开源模式为后续改进提供了可能;Nathan Moles在讨论数字策展服务及其作用时,以多伦多市为振兴OGD项目所作的努力进行案例分析,并且采用了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

2.4 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主题编码统计结果(见表4)显示,“档案资源建设”类(D1)文章占比最大(占27.5%)。首先,学者关注的是档案资源的多元化和社会化。Blanca Bazaco Palacios认为在恐怖袭击等创伤事件中形成的实物、涂鸦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档案,应当被纳入档案资源。Anne Peirson-Smith讨论了将时尚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认为将服装、配饰等实物作为档案资源进行管理有助于更好构筑社会记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学者开始考虑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产生的信息视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Vicenc Ruiz Gómez提出通过社交全宗的概念,即用户参与社交媒体信息的归档工作能够更好地将社交媒体信息转化为社会档案资源。Dominique Glassman则关注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脸书的数据信息收集和管理,作者认为这些数据和信息是重要的档案资源,对记忆构建和未来的数字化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Amelia Acker等人则关注在社交媒体中进行档案资源收集遇到的问题:数据接口的使用、平台政策和条款对档案资源收集工作的影响,并且提出档案工作者与社交媒体应该展开合作以发挥社交媒体中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其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础。Tessa Hauswedell认为可以将报纸进行数字化,并将其纳入在线档案资源。最后,学者开始考虑社会因素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作用,Paul Dalgleish提到了政治、社会、军事等因素对澳大利亚第一帝国军队的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Ina?Maria Jansson提到了社会民众参与档案编研,能够克服传统档案编研中档案工作者的知识局限性,促进档案资源的丰富化。

“档案服务”类(D2)也是2020年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占20%)。首先,面向社会的档案服务研究当中,Nampombe Saurombe认为档案外展服务是培养公民获取使用档案资源意识的有效途径。Ed Summers提出公民访问档案中会遇到语言障碍,指出可以提供翻译服务以解决语言障碍带来的访问困难。Michael Smith介绍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城市档案管理和公共访问系统(CAMPAS)的设计思路,包括分析用户对于档案访问系统的使用需求和障碍,调研当前档案访问系统的用户反馈,利用元数据打造用户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门户网站。其次,面向教育的档案服务研究当中,Katrina Legg等人提到档案馆和大学教研组织展开合作,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档案,发挥档案服务在教育中的作用。Kirsten Mulrennan提到利默瑞克大学的档案馆藏组织——SpecColl,该组织积极利用馆藏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术研究提供协助。此外,面向个人的档案服务中,Nicola Laurent等人提到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协会推出了一门针对警察、审讯人员等人的在线课程,档案工作者通过创伤信息归档等方式使其淡化创伤。Medha Chotai指出档案能够为失去记忆的痴呆症患者提供回忆服务,认为这种回忆服务对痴呆症患者十分有益。

“新技术与档案”类(D3)是第三大主题(占16.25%)。Sharmila Bhatia等人对区块链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进行分析,认为区块链能够管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信;Victoria L. Lemieux等人使用巴西土地转让档案和加拿大卫生数据共享两个区块链案例,说明区块链为数字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开始研究区块链在档案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Vladimir Bralic等结合数字签名技术的特点、操作程序、操作要求和档案管理要求,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保证信息的真实性;Thomas Sodring等人探讨区块链在政府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将结构信息和内容信息分离并将结构信息发布到区块链中。

2020年学者持续关注了“档案与记忆”类(D4)(占13.75%)。档案在构建民族记忆的实践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殖民对于民族记忆的影响,2020年两位档案学者对于档案去殖民化实践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Sue McKemmish提出两种促进澳大利亚土著和儿童档案工作去殖民化的办法,第一,通过档案自治,也就是档案记录的对象同时参与创建档案,第二,采用从被记录者角度出发的新型记录方式;J. J. Ghaddar提出档案去殖民化需要档案工作者摒弃种族歧视和种族排斥观念,承认殖民地原住民的存在历史,尊重原住民对其档案的所有权。此外,档案学继续关注边缘人群的声音,比如Sumayya Ahmed对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的社群档案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档案观念与苏菲派社群档案思想有一定相似性;Elspeth H. Brown则认为LGBTQ2+社群档案中同性恋口述歷史应当进行数字化。

“档案学基础研究”类(D5)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占10%),如Viviane Frings?Hessami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灵活运用可以满足当下各类型文件的管理需求,不需要额外进行理论补充。Juan Ilerbaig提到了古典档案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点:将档案积累比喻成地质层沉积,原因如下:第一,档案积累过程的持续性和渐进性与地质沉积完全一致;第二,地质学家根据地质层的结构推断地质的变化过程,而对档案学家来说,也根据当下档案的状态推断出过去的信息,这种比喻的方式为20世纪初的档案思维概念化提供了思路。此外,还包括档案鉴定、档案保管等档案基础工作环节的研究,Ibiricu提到数字时代背景下,要在档案鉴定环节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道德伦理框架来约束档案工作人员的鉴定行为。Nicole Gray认为在鉴定档案价值时,档案对于形成者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档案职业”类(D6)而言(占6.25%),当下档案职业面临信息技术的冲击,需要主动寻找未来的方向,寻求职业转型。Leisa Gibbonde等人通过调查招聘广告来探索澳大利亚档案行业衰落的原因以寻找档案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档案工作者需要有更强的专业性和信息技术能力;James Roussain认为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档案的保管人,而且需要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帮助他人理解档案的内容。此外,展开合作也是档案职业研究指出的重要方向,与其他专业领域展开合作以拓宽学科发展思路,与民众展开合作以弥补档案工作者的知识局限性,Bart Ziino在文章中提出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需要更为密切地合作,促进档案的长期保存;Ina?Maria Jansson提到档案工作者与民众合作开展参与式档案编研项目,以探索档案工作者与民众未来开展合作的道路。

3 研究总结

从研究目标来看,2020年国外档案学研究依然重在解决学科背景变化下档案实践和理论中产生的新问题,其中解决理论在现实情况变更下的适用性问题占了很大比重;从研究对象来看,2020年国外档案学研究侧重于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从研究方法来看,个案研究法是使用频次最多的方法,且多数文献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研究主题来看,学者重點关注了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的研究,同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对档案社会化趋势的密切关注。这种趋势首先体现为档案资源社会化,即力求突破传统档案定义,将多种记录形式、记录载体的社会记录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其次是档案管理主体社会化,即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档案管理。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各社会主体享有一部分档案管理权成为可能,比如通过在线网站参与档案编研、协同参与档案保管工作、殖民地人民成为档案故事讲述者。档案管理主体多元化会拉近民众与档案的距离,从而丰富完善档案资源。此外,还有档案服务社会化,即以社会各方面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是由“档案管理”向“档案治理”转型的重要步骤。

第二,对文档管理新技术的追踪。近年来,国外档案学者同样对区块链、物联网、VR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了追踪,这些技术使得学者在档案资源的收集和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拓展出新的研究热点。学者重点研究了海量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收集保存海量数据的过程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社交媒体作为以各种新技术为支撑的平台,对其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保存也是研究重点。有学者将使用API(应用程序接口)对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进行提取时所涉及的条款限制和数据提取后如何保存作为研究课题。随着VR技术在课堂教学、档案馆和博物馆查阅服务中的使用,学者对虚拟现实数据的捕获和保存初步探索采用了元数据模型和3D文件格式等方式。新技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颠覆,对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也提出新的要求,有学者通过调查指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推广使用的前提之一就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即系统必须确保文件的安全和信息的保密。新技术既是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也会带来信息安全的挑战,所以要合理利用新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比如,采用区块链技术保存电子签名、数字时间戳等用于证实电子文件真实可靠的信息,为解决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总而言之,出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追踪新技术的研究将会是长期存在的热点,并且新技术的双刃性和创新性决定了研究主要分为评价类和应用类,评价类即通过对案例分析、对技术本身的剖析总结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用类即通过将新技术直接运用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实践以总结经验。

第三,对档案职业未来走向的关注。加拿大档案学者Hugh Taylor在上个世纪就对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困境、数字时代的转型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展开讨论。美国档案职业之父Waldo Gifford Leland推动了档案职业专业化和档案专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对档案工作者提出全面储备知识的要求。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发生变化,档案职业未来发展也受到档案学者的关注。首先是角色思考。档案工作者当下的角色更多的是居高临下姿态的管理者,既脱离于档案产生积累的过程,又脱离于档案的形成主体和利用主体,仅仅是作为档案生命过程的一个节点。但这样的档案工作者,其管理工作是狭隘、低效的,在强调民众参与的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角色转变势在必行,需要从单一节点变为全过程的参与者;需要从单一的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和教育者,为民众讲授使用档案的方法、途径、要求,以及档案的内容和背景;需要从单一的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和宣传者,采用多元化方式宣传档案的意义,提高全民档案意识,营造知档、用档的社会风气;需要从单一的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和指导者,为前端的文件工作提供专业的、系统的指导,以达到从源头规范档案工作的效果。其次是专业素养思考。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对于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将无法满足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新的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需要包括过硬的档案管理能力、扎实的档案理论基础、全面的知识储备、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以从容面对数字时代对于档案行业的冲击。

最后是展开合作的思考,无论是档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是档案的深度利用,都会涉及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有较强的主动合作意识,与相关领域的机构、人员展开合作以推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NEUENDORF K A.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M].Los Angeles:SAGE Publication,2017:44.

[2]陈欣美.基于文献编码分析的知识协同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12):170-176.

[3]潘未梅,曲春梅,连志英.国际档案学界十大热点研究领域——基于六种国际档案学期刊论文的分析(2017—2020)[J].档案学研究,2020(06):128-138.

[4]黄霄羽,管清潆,裴佳勇.2018—2019年国外档案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29-39.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1-08-16)

猜你喜欢
档案服务资源建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
大数据时代建立高校档案服务新模式探索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