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杨媛媛
2021年,是项英同志牺牲80周年。项英,原名项德隆,1898年出生于武昌城涵三宫。从小家境贫寒,12岁丧父,迫于生计,小学毕业后不得不放弃学业,15岁时进入武昌城模范大工廠(纺织厂)当学徒。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工人运动,成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后又成为中央苏区的早期领导人,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41年,被叛徒杀害,时年43岁。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是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
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项英参加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武汉创办的工人夜校,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定把发展工人运动作为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两个月后,时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的包惠僧返回武汉,组建武汉工会组织。项英在《劳动周刊》得知消息后,立即去信毛遂自荐,表示希望投身工人运动、参加革命。包惠僧在与项英面谈后认为他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与远大抱负的青年。于是,邀请项英加入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筹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
在武汉分部工作期间,项英坚持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消除各地帮口之间的矛盾,促进工人群众的团结,局面很快被打开。1922年1月22日,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在汉口江岸老君殿正式宣告成立。对于项英的工作,包惠僧给予高度评价:“项德隆在名义上担任工人俱乐部文书,实际上是担任工人俱乐部组织教育工作。他同工人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与工人们水乳交融地团结在一起,树立了他在工作中的威信。”1922年4月,经包惠僧介绍,项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2年4月底,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成员发展到三千余人。5月1日,俱乐部改名为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南段总部,成为京汉铁路当时最大的工人团体。不久,又改名为江岸铁路工会,项英任书记。在此期间,项英积极建议和介绍工人领袖林祥谦和劳工律师施洋加入共产党。
1922年7月,项英作为武汉地区代表出席了党的“二大”。会后,在郑州召开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上,项英被选为筹备会总干事。1923年1月22日,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军阀吴佩孚害怕工人们的觉醒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派出警察百般阻挠,还出动军队驱散参加成立大会的工人们。刚刚认识到自身权利可贵的工人们被激怒了,在风暴中刚成立一天的总工会决定举行全线总罢工,项英担任罢工委员会总干事。1923年2月4日,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开始了。项英、陈潭秋、林祥谦等领导2万余名铁路工人参加罢工,京汉铁路全路1200公里顿时瘫痪。当军阀以生命威胁他下令复工时,他断然表示“头可断,上工命令不能下”。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议题之一是总结“二七”大罢工的经验教训。始终在斗争一线的项英,首次当选中央委员,时年25岁。
1924年,中共武汉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党的指示,项英开始辗转于上海、武汉两地开展工运工作。5月,项英被调往上海,和邓中夏、刘华等在当地建立沪西工友俱乐部,项英任俱乐部主任,向工人群众传达党的指示精神,很快就将工人群众团结和组织了起来。1925年2月,项英与邓中夏、李立三等人一起指挥22个纱厂近4万名工人,进行沪西日商纱厂工人总同盟罢工,为波澜壮阔的“五卅”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沪西纱厂大罢工到“五卅”运动,项英一直活跃在基层工人群众中领导实际斗争。
在项英的革命生涯中,近半数时间都在从事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在给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的祝词中,项英被誉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人物”之一。
中央苏区主要领导人
1928年起,项英根据党的指示,辗转多地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2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第68号通告,决定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最早提出了筹建全国苏维埃的任务。10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余飞、袁炳辉、朱德组成苏区中央局。由于周恩来一时难以离开上海,由项英先行前往江西中央苏区。这也意味着,项英主要工作正式由领导工人运动转变为全面主持苏区建设。
当年12月底,项英抵达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会合。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县小布成立,同时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项英担任军委主席期间,为早期红军建设做了大量工作。针对红军内部和江西地方团因抓AB团引发的肃反扩大化及“富田事变”问题,他提出要从团结对敌的大局出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用党的会议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等正确主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1931年4月,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项英的正确主张迅速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取代,导致矛盾进一步扩大。直到一年后,周恩来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才重新采纳了项英的部分正确主张。
项英非常重视军队的政治建设。1931年2月17日,他与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军委第6号通令,确定建立红军总政治部,并明确规定了红军总政治部的职责及政治委员与政治机关的关系。4月,苏区中央局改组,项英任苏区中央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4月17日,项英与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第九号通令,决定在军委总参谋部设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编写战史,对当时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了项英提出的将“八一”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及为有战功的指战员颁发红星奖章的决定。当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被授予一等红星奖章;陈毅、张云逸、何长工等34人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王震等53人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1月27日,召开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临时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项英积极协助毛泽东开展苏区工作,在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健全地方工农民主政权,制裁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项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实践探索,为党领导红色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1940年,陈毅在一篇报告中曾说:“中央苏区过去还是一个模范区,是项英同志直接领导的。”
领导三年游击斗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为确保红军顺利进行战略转移,必须有人留下来承担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并随时准备牺牲的重任。项英再一次临危受命,以中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与时任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一起,率领红二十四师和地方红军共1.6万人保卫中央苏区,掩护策应红军主力突围转移。
1934年11月,蒋介石才得知红军主力已经转移的消息,随即下令在中央苏区内构筑大量堡垒封锁线,对留守的红军全面清剿。面对不断恶化的斗争形势,项英多次向中央报告,请求中央给予“详细指示”,明确行动方针。但中央忙于红军主力转移,致使3个月“无指示”、“无回电”。直到1935年2月5日遵义会议后,中央书记处才给项英及中央分局發来电报,要求立即转入游击战争。
1935年4月上旬,项英在大余县长岭村组织召开“长岭会议”,决定采取“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斗争方针,实行“化整为零,分兵游击”的策略。5月,国民党军队以约50倍于游击队的兵力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全面“清剿”,要求三个月内“打死、饿死、困死”游击队员。采取“移民并村”和赶老百姓出山的“封坑”手段,断绝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使游击队得不到粮食、盐和基本生活用品。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的“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这是当时游击队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项英依然坚定心中的信念,经常鼓励队员们:“我们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共产党的旗帜不能倒,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
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大背景下,经过中共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同国民党当局的艰难谈判,1937年9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迫使国民党军队逐步停止了对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进攻。
为策应、掩护红军主力长征,项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领导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群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支点,培养了一大批忠于革命、至死不渝的领导干部,对革命全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年12月13日通过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给予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主要领导同志,在游击区长期艰苦斗争的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
创建新四军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根据与国民党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共决定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项英兼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1938年11月改为东南局)书记。
1937年12月14日,项英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并确定了新四军编组原则。12月26日,项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在坚持共产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的前提下,国共双方就新四军的编组达成协议。1937年底至1938年春,叶挺、项英、陈毅分赴武汉、南昌、皖南等各游击区,传达党中央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把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共10300余人,编成4个支队,完成了组建新四军的历史使命。
新四军组建完成后,项英随新四军军部进抵皖南,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1939年3月下旬起,项英为贯彻其本人参与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皖中,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建第五支队及江北游击纵队,负责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项英向中央建议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指挥。不久,第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江南、江北指挥部的相继成立表明新四军初步完成在大江南北的战略展开任务。
到1940年底,新四军共对日伪军作战2700次,毙伤俘敌5.5万人。东南局所辖地区的党员发展到5万多人。新四军主力部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近9万人,脱产和不脱产的地方武装达数十万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00万。
皖南不幸牺牲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项英因对中央的方针理解不透,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警惕性不够,在顽军进攻时处置失当,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受损失负有责任。3月14日凌晨,项英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在赤坑山蜜蜂洞遭叛徒刘厚忠杀害,年仅43岁。
1990年9月,中央办公厅批准项英家乡——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为项英塑一尊铜像,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铜像题字:“项英同志浩气长存”。1995年10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项英传》,全面介绍了项英的革命斗争经历。199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举行纪念项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代表中央和军委讲话时,称赞“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高度评价了项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建立的历史功绩。
项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项英自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抱定为中华民族解放、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经历诸多艰难曲折,但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勤勉敬业、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不断激励我们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