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芳 潘艳莲 李明锐 李成学
摘要 产教融合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常规化教育向技术应用型转变、服务与地方经济转型的一种教育途径,是现代人才培养改革的一种模式,也是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政背景下,通过剖析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产教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对专业的分析、师资队伍的培养、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2-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2.0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ocal University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GUO Jian-fang PAN Yan-lian LI Ming-rui3 et al (1.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2. Financial Department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ventional education to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and local econom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was a mode of modern talent training reform and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we further discusse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pplied talents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需要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必然要结合各地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部署,对当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顶岗上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高校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还要考虑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使人才培养规格导向应用型发展。
产教融合[2]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目标,其基本内涵[3]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最终实现学生自身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在2015年11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4],意见中明确了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鼓励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思路。国办发〔2017〕9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見》[5]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9月25日印发《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6],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统筹开展试点,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试点目标。
因此,产教融合的实现要贯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要素资源,与资源要素相结合,形成“产业链一创新链一教育链一人才链”的链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技能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管理型人才,又可以利用人才自身的知识推动技术创新,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地方及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政背景下,笔者剖析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产教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专业的分析、师资队伍的培养、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存问题分析
近年来,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提出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前,全国已经有150多所地方普通院校报名参与了试点改革[7]。但是,改革转型的成功,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还将面临来自于外部社会环境及学校本身的问题与困难,该研究对校企普遍存在且关系校企双方共性问题进行剖析,为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依据。
1.1 产教融合认识不够,各层次人群存在偏差
产教融合的目的是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和促進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单位对“产教融合”有不同的要求和意义:对政府部门来说,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对于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途径;对企业来说,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储备人才,给企业提供高水平、高技术、能顶岗就职的现代化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比较滞后,对人才培养的主体理解不够,人才培养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到位,致使培养的成效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校企认知不到位,人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是真正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而企业只是配角。尤其是在需要资金投入搭建培养平台的时候,企业视培训教育学生是额外负担,弱化了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因为之前接受的是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尚缺,机动灵活性还不够,不能保证具体任务的圆满完成;另在实习期间,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不能进行深入、有效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佳;第三,部分地方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体现,寻求合作绝大部分都是因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及目标实现提出与企业的联合,所以二者并没有形成水乳关系合为一体。
1.2 产教融合规章制度力度不够,运行没保障
首先,尽管产教融合在当前理论上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的初期,这种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统筹建立了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出台了利于产教融合实施的激励制度,指导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鼓励校企合作的深化进行,但是这些制度一方面表现不具体、针对性不强,运行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风险和收益不明确,使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校企双方因在性质、管理、体制、功能、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施过程的各环节中欠缺科学的、系统的指导;政府有关产教融合的一些优惠政策也不是很明确,实习经费难以保障;再次,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方也因自身需求原因对合作缺乏动力和热情。李亚昕等[8]认为,因政府没有为产教融合提供标准化的参与平台,未能统筹优化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与科研链闭环,进而使产教合作的模式比较单一。范诗武等[9]的研究指出,在杭州普通高等学校39所,全日制在校学生 (含研究生)48.95万人,其中市属高校7所,在校生7. 05万人,优质教育及提供人才的平台本应为杭州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因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进而产生“两张皮”的问题凸显明显。
以上原因致使校企合作经常是“一锤子买卖”,没有上升到政府和区域战略规划发展的高度,进一步使学校与企业保持的长期合作关系难以保证。
1.3 校企人才培养脱节,师资队伍落后
在国家宏观战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产教融合过程中,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困惑。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专业教师势必也要紧随培养目标的改变而进行角色的适当转变,其过程主要经历从理论基础到应用实践再上升为职业技能的实际操作,但是这种转变对高校教师的实际认知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接受。这主要归结为教师原来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现在需要在实验、实践等方面加大力度,这种育人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另教师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应用科学研究的相关项目也很少,所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表现不够。而企业方提供的师资实践动手能力强,但是理论功底欠缺,高等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没有经验,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是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而企业需要顶岗上任的工作人员,为企业创收。为使校企达到利益共同体,高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培养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才能实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4 产教融合经费无保障,深度合作受影响
产教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耗资巨大,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校企双方需要建设科研和实训平台,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软硬件条件。从企业方分析,产教融合的周期比较长,大多数地方政府鼓励和推动校企合作的奖励拨款制度和财政拨款机制不完善,国家对企业深度参与教育的资金优惠政策还没落实到位。企业方因要实行育人教育,需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搭建育人平台,但目前的合作教育以学校为中心,难以保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对高校来说,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维持本身日常教学的经费就比较困难,如果因产教融合投入配套相应的人力物力,经费就更加欠缺,由此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难以保证。
2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作为发展共同体,产教融合有2层含义: 一是宏观层面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涉及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衔接问题, 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发展的适应问题;二是微观层面的生产和教学的融合,涉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问题以及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问题。 作为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产教融合旨在打破产业与教育、 生产与教学、 企业与学校、 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 融教育教学、 生产劳动、 素质养成、 技能提升、 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9] 。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六部委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政府、学校、企业应在认识上高度统一,行动上相互协调,齐心协力,多方联动,深入分析市场经济环境形势,探索具有可行性的“产教融合”实现途径,促进教育发展[10]。
2.1 结合专业特点,找准产教融合的切入点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认为[11],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础需要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了解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设置应用型本科专业并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实实践教学环节,邀请资深企业背景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增设新常态下需要发展的新专业,突出应用型本科專业的特色,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做好铺垫,同时也促进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结构的顺利调整。
通过当前高校学科框架结构并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需要的科学技术、现实的关键要求,突出以社会服务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互补并形成合力,科学规范的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加大实训内容,形成以应用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着“优化基础课、强化专业课、突出技能课、开设选修课”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以行业技术需求驱动教学体系,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课等内容,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科学情操、大地情怀、人民情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在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环境背景下,传统的片面强调学术能力的教师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即在学术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这就要求普通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2]。具体实现途径可以采用校企双方根据工作需要:第一,从现有各专业中选拔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在一定时期内将高校教师安排到企业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项目,顶岗实习,可以拓展在校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培训教师在校上课时间上的冲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师基本不参与学校的教学任务,这为教师参加企业工作时减轻了教学压力,使其能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角色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第二,可以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高校育人资源,将企业中优秀的工作人员聘请到高校从事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工作中,通过专业师资培训,担任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实训技能,承担技能大赛的辅导等,以便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的形成默契,融为一体,高效率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营造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为高校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填补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高校教师最大的受益就是通过实践培训,使他们了解相关学科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也有可能成为转型高校教师同时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2.3 提高产教融合认识,制定相应管理体制
产教融合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理念所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内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办学定位,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新常态市场经济背景下,根据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实施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制定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13]和学生顶岗上任的实习机制,建设比较系统且规范的实习平台,一方面体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彰显校企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贡献,实现校企双方“合作育人”和“合作办学”的终极目标。
产教融合机制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转型有着必然的联系,产教融合必须落实于企业才能形成实操性的、真正卷入的“实践场”。张健[14]提出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是2种不同的跨界系统,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跨界链,而学校与企业是产教融合的跨界主体,他们的存在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但是合作要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整合其真正意义的合作才能成为可能 。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政策还未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相关内容纳入里面,校企合作方通过制定系统的合作方案,包括工作委员会的设立、领导机构的完善,协同育人的具体流程等,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严格遵循“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15],校企双方加强日常业务沟通与交流,企业方明确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社会职责,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配合、辅助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产教融合机制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发挥到极致,相关行政部门需要共同谋划、合理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产教融合机制的实施提供保障;为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机制实施的积极性,可给予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以适当的资金政策优惠,以确保合作的融洽,搭建人才培养的可靠长久平台。
3 结语
高等教育要面临且适应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 5G 时代的到来,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物联网、区块链等各领域对输出人才以满足需求,从而进一步强化校企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提升产教融合强度,快速、准确地从人才源头强化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升级攻坚战。所以高等教育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培养人才的能力为核心,办学方向要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紧跟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人才。韩西清[16]指出,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各方要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完善管理机构、细化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产教、校企融合度,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和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培养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陈利根[17]在“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上提出南京农业大学在落实“安吉共识”加快新农科建设思考要以新使命育卓越人才,积极搭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路径。产教融合作为高校转型能够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之一,校企双方应充分认识他们在实施教育各环节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遵循政策引导,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建立满足双方需求利益的均衡点,通过更加深入的融合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和互利,承担各自的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同时合力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为地方行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EB/OL].(2014-07-10)[2020-11-05].http://www.xinhuanet.com//edu/2014-07/10/m_126733605.htm?prolongation=1.
[2] 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N].广西日报,2014-08-05(011).
[3] 高飞,姚志刚.产教融合的动力与互动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 14(6):41-45.
[4] 教育部,国家发展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1)[2020-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2017-12-19)[2020-11-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EB/OL].(2019-09-25)[2020-11-05].http://zfxx gk. ndrc. gov.cn /web/ iteminfo.jsp?id=16431.
[7] 孟子媛,龙忠敏.关于普通高校转型中高校教师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4-35.
[8] 李亞昕,曾秀臻.论“双高”产教融合的特点、问题及治理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91-96.
[9] 范诗武,张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J].杭州(周刊),2018(28):44-46.
[10] 何进.地方高校转型的门槛有多高?[N/OL].中国教育报,2016-05-04[2020-11-26].http://www.gaoxiaojob.com/zhaopin/gaoxiao/news/201605/192954.html.
[1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EB/OL].(2018-02-05)[2020-06-2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 s7055/ 201802/ t20180214_327467.html.
[12] 庞敏,黄科,杨东林,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64-266.
[13] 吴晨滨.电力低碳转型是能源发展重大技术战略[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 36(S1):441-444.
[14] 张健. 深化产教融合的整合之“道”[J].江苏教育,2018(44):1.
[15] 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26-30.
[16] 韩西清.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协同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07-109.
[17] 教务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2019-06-28)[2020-11-26].http://www.njau.edu.cn/2019/0628/c122a100919/pagem.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