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刺伊拉克总理,真相为何?

2021-12-03 15:13陶短房
南风窗 2021年24期
关键词:派系伊拉克总理

陶短房

当地时间11月7日凌晨,神秘的无人机袭击了位于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总理穆斯塔法·卡迪米的官邸,但总理幸免于难。

“绿区”原本是萨达姆·侯赛因的宫殿区,2003年之后成为伊拉克政府办公机构、高级官员官邸和外国使馆云集的区域。这里戒备森严,却由于重要目标多、各国记者传媒云集的缘故,成为各路不安分势力“搞事”的热点。

11月6日深夜,卡迪米紧急视察了“绿区”南门安保,7日凌晨正返回官邸时,3架无人机自东北方向飞来,其中两架被防空火力击中,但另一架命中官邸,炸坏了部分房屋设施,以及停放在车库中的一辆SUV。总理的6名保镖也在袭击中受伤。

伊拉克内政部高级官员马恩少将称,相信无人机是从底格里斯河上著名的共和国大桥附近起飞的,当局正着手调查事件真相。

各方的“叙述真相”

事发之初,卡迪米仅在推特上表示“感谢真主,我很好”,并呼吁所有人“为了伊拉克保持冷静和克制”,未指认任何责任方,而当时马恩等内政部官员则表示“暂时还无法证实刺杀究竟是谁发动的”。

11月9日,事发后首次出席内阁会议的卡迪米表示,已经“确切锁定”肇事方,称之为“我们很熟悉的人”,表示将“全力追捕他们”,但仍未具体点名。

在短短48小时里,美国、沙特等方高调谴责刺杀行径,并强调此举“意在破坏伊拉克民主进程,肉体消灭总理本人”,将矛头直指在伊拉克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伊朗,称“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世界应积极帮助伊拉克总理和伊拉克军队肃清伊朗影响”。很显然,作为伊朗的死敌,他们的“叙述真相”是,伊朗直接或间接策划实施了此次未遂刺杀,其目的在于杀死总理本人。

而伊朗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叙述真相”:

事发后不久,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和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萨伊德·哈蒂布扎德,迅速谴责了此次刺杀行动,并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他未点名的“外国幕后策划者”。11月8日,《德黑兰时报》社论延续了这一“叙述真相”的基调,称“不容忍外国人破坏伊拉克安定”(很显然这里并未将伊朗自己算作伊拉克的“外国人”)。

与此同时,伊朗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外长阿米尔·阿卜杜拉昔扬在11月7日白天与伊拉克外长福阿德·侯赛因通话,讨论“调查真相和缉拿凶手”事宜;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伊斯梅尔·加尼,也在同日紧急到访巴格达,其使命一是安抚伊拉克政府有关方面,二是约束伊拉克亲伊朗势力,三是继续强调“伊朗与刺杀事件无关”。

很显然,伊朗希望外界接受的“叙述真相”,是伊朗和伊拉克境内亲伊朗势力以外的未点名“外国势力”(大約是想指美国、沙特等仇视伊朗的国家)所指使和策划的;他们一再呼吁“慎重调查”“不要草率下结论”,“自我撇清”、惟恐祸事沾身的意图昭然若揭。

伊拉克境内亲伊朗的两大政治势力“正义联盟”和“真主旅”,则作出了奇怪的第一时间反应:当伊拉克几乎所有其他重要政治派系和头面人物一边倒谴责刺杀事件之际,“正义联盟”三缄其口,迟迟不肯表态;而“真主旅”更由代号“阿布·阿斯卡里”的组织发言人发表声明,一方面强调“我们与事件无关”,另一方面却“不合惯例”地发表了一长串针对总理本人的冷嘲热讽,指责总理“玩苦肉计”,甚至连“如此无能之辈哪里值得浪费无人机去刺杀”“愿真主诅咒你和帮助你的人”这样刺耳的话也滔滔不绝。

或许意识到言多必失,或许受到来自某些重要方面的警告,上述亲伊朗组织所组成的政治联盟—法塔赫联盟的领导人阿梅里,11月9日姗姗来迟地谴责刺杀事件是“试图在伊拉克煽动叛乱”,并将责任归咎于未确指的“第三方”—很显然,这已经无限接近伊朗的“叙述真相”版本。

真相是什么

多数熟悉当地情况的分析家相信,肇事者是某个伊拉克亲伊朗组织,自11月9日起,已不断有匿名伊拉克政府及军情部门高官在媒体和网络上如此指摘。

众所周知,逊尼派的萨达姆·侯赛因曾长期统治伊拉克。其于2003年垮台后,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成为巴格达政府的主角,在实行议会制的政府中按例出任总理,而并无实权的总统和议长,则由伊拉克库尔德人和逊尼派阿拉伯人分别出任。

在大选中,“萨德尔派”赢得73个议席(选举前54席),继续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只占全部329个议席中的少数;而“正义联盟”的席位则从上届的48席(第二大党)萎缩到仅剩15席,其余亲伊朗政党则输得更惨。

但战后伊拉克经济恢复缓慢,外国干预无所不在,中央政府十分弱势。2014年,“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异军突起,不仅席卷伊拉克西部,更一度逼近巴格达。幸亏境内什叶派各方团结一致,击退了“伊斯兰国”进攻,并在2017年后逐渐掌握了战局主动权。

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反攻中,伊朗“圣城旅”向伊拉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和保障;而由伊拉克什叶派中亲伊朗势力组成的准军事组织“人民动员力量”(PMF),则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战后,PMF获得半官方武装的优越地位;其政治组织“法塔赫联盟”也在伊拉克政坛异常活跃,“正义联盟”和“真主旅”等都是其旗下组织。

然而,“法塔赫联盟”/PMF与其他派系及伊拉克社会间的“蜜月”很快过去。许多伊拉克人指责这些亲伊朗组织“搞独立王国”,与伊拉克军队分庭抗礼,抱怨PMF武装人员桀骜不驯、军纪废弛、嚣张跋扈。什叶派内部,原本在对抗“伊斯兰国”战斗中与PMF并肩作战的以民族领袖穆克塔达·萨德尔为首的“萨德尔集团”,与“法塔赫联盟”的矛盾日益激化。萨德尔主张均衡发展和各国关系,既反对美国、沙特,也反对伊朗干涉伊拉克国内事务。

自2018年起,萨德尔派和“法塔赫联盟”分道扬镳,时任情报部门负责人的卡迪米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法塔赫联盟”称他是“美国势力代言人”,指责他偏袒萨德尔派和逊尼派,而萨德尔派等派系则认为他“手段偏软”,无法弹压亲伊朗势力的跋扈行为。2019年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卡迪米的重要顾问希沙姆·哈什米被暗杀,近600名示威者死亡。许多伊拉克政客指责“法塔赫联盟”应对此负责,但后者拒不承认。

2020年1月,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准将访问巴格达,试图调解什叶派各方矛盾,卻被特朗普用无人机暗杀。此举更加激怒亲伊朗派,且接替苏莱曼尼的加尼无法驾驭桀骜不驯的“正义联盟”和“真主旅”等亲伊朗派系,伊拉克局势更趋混乱。萨德尔派和其他反“法塔赫联盟”势力称,自2018年至2021年,PMF“至少刺杀了35名政敌”。

但“法塔赫联盟”和PMF的偏激做法似乎适得其反。2020年5月,卡迪米被推举为政府总理。将卡迪米称作“2019年事件凶手”的亲伊朗派系对此十分不满,屡屡通过暴力袭击甚至冲击“绿区”等活动,试图威逼卡迪米“下课”,一度逼得后者心生退意。

但亲伊朗派系的躁动引发其他派系强烈反弹,最终触发了今年10月10日的议会选举。在大选中,“萨德尔派”赢得73个议席(选举前54席),继续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只占全部329个议席中的少数;而“正义联盟”的席位则从上届的48席(第二大党)萎缩到仅剩15席,其余亲伊朗政党则输得更惨,许多“法塔赫联盟”旗下派系直接被“剃了光头”。

愤愤不平的亲伊朗政党随后不断发起抗议,组成所谓“什叶派合作框架”,累计向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发出1400多份上诉,要求重新计票甚至重新选举。但后者仅同意在少数地区重新计票,不同意重新选举或全面重新计票,这意味着选举格局基本不会改变。

暴怒的“法塔赫联盟”在重新计票截止日11月5日发动所谓“最后决战”,组织支持者大举冲击“绿区”,结果酿成大规模暴力冲突,导致2人死亡,120多人受伤。尽管受伤者绝大多数是维持“绿区”治安的军警安保人员,但两名死者之一,竟是“正义联盟”重要领导人之一库瓦伊迪。此后直至刺杀发生前,“法塔赫联盟”一直高调追究“凶手”(指总理)责任并扬言“报仇雪恨”,维持在“绿区”外的高压。而“真主旅”发言人于刺杀后第一时间的偏激言论,恐怕也是这番“应激反应”的自然延续。

阿布·阿斯卡里所担心的“苦肉计”效应,弄不好真的会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卡迪米内阁得到意外巩固,因为“被暗杀却死里逃生的总理,总能获得更多声望和同情”。

许多当地问题分析家,如“中东研究所”冲突解决和对话项目主任兰达·斯利姆,和“查塔姆研究所”伊拉克倡议项目负责人里纳德·曼苏尔等认为,此次刺杀“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真想致总理于死地,而是试图发出“吓阻”信号,迫使总理放弃组阁。

另一些分析家,如“和平项目伊拉克中心”负责人尼达维等,则认为亲伊朗派系是借未遂刺杀这种看似极端的做法,释放“讨价还价”的政治信号,试图在选情不利的情况下,借此博取组阁和权力分配的利益最大化。其弦外之音是,“不给我们足够的份额,我们可是有力量捣乱的”。

如果真是“法塔赫联盟”/PMF干的,伊朗事先有无知情甚至指使?

不好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国际社会和伊拉克国内一边倒对此次刺杀强烈谴责的大环境下,伊朗如今的态度是“惟恐此事与我沾边”,不相干固然会声明“与我无关”,即便真有瓜田李下之嫌,也必定是“一推六二五”。

后果会如何

刺杀发生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及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阿拉伯联盟、欧盟、罗马教廷,以及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发表谴责刺杀行为、支持伊拉克政府维护主权和国家稳定的声明。不论肇事者为谁,客观上此事都对伊朗和伊拉克亲伊朗派系不利。

斯利姆、曼苏尔等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如果确系“法塔赫联盟”旗下组织所为,且的确意在“吓阻”或“要价”,恐怕适得其反:阿布·阿斯卡里所担心的“苦肉计”效应,弄不好真的会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卡迪米内阁得到意外巩固,因为“被暗杀却死里逃生的总理,总能获得更多声望和同情”。

但尼达维等另一些分析家则认为,“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政治格局,本就是“五马分肥,叫牌还价”的格局,选举也好,暴力行径也罢,都是“叫牌”的一种形式,“不管喜欢与否,这就是伊拉克的政治现实”。即便当局早已“一清二楚”是哪个组织肇事,卡迪米也不敢直斥其名称;而一个由现任及前任总理、司法机构负责人、总统、包括PMF在内各民兵组织领导人参加的“特别会议”,自11月8日起已在巴格达匆匆召开。考虑到近年来伊拉克政局演变轨迹,这次“特别会议”很可能被开成一个“善后会议”。届时和“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内阁”一并推出的,大概率是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总理未遂刺杀事件“叙述真相”版本。而真正的真相,或许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得到“忠实于原著”的还原。

猜你喜欢
派系伊拉克总理
新总理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学院派系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