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铎《汉宫秋月》二胡演奏版本探析

2021-12-03 15:12刘治显贾路红
音乐探索 2021年4期

刘治显 贾路红

摘 要: 《汉宫秋月》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古曲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衍生出了众多的器乐演奏版本。目前,二胡曲《汉宫秋月》以蒋风之先生的演奏版本为主,对陈振铎先生的演奏版本知之甚少。从二胡曲《汉宫秋月》的源流、陈振铎《汉宫秋月》和蒋风之《汉宫秋月》版本的不同,以及前者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该曲进行分析,以期形成对其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汉宫秋月》;陈振铎;蒋风之

中图分类号: J6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1)04 - 0078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4.007

陈振铎(1904—1999),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民族器乐革新家,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国乐大师刘天华的亲传弟子。

陈振铎先生于1928年考入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并于1939年参与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组建工作;1953年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筹建工作,于1956年完成创建中国的第一个民乐系并担任负责人;后调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担任民乐教研室主任。陈振铎先生“曾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名誉顾问、中央音乐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一生见证了我国二胡艺术发展的特殊时期,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二胡演奏家,可以说当今活跃在中国二胡乐坛上的大部分演奏家们都是他的后辈传人。陈振铎先生还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二胡作品,如《田园春色》  《弓桥泛月》  《山村初晓》  《雨后春光》  《歌颂十三陵水库》  《红光》等,并订谱《三宝佛》  《虞舜熏风曲》等古曲。不仅如此,早在1935年,他就出版了最早的二胡工尺谱本《南胡曲选》;1945年正式出版了我国的第一部二胡演奏法《怎样习奏二胡》,并且首次采用简谱;1950年又出版了《二胡演奏法》,“它也是五十年代以后各高校沿用的二胡教材,对于进一步提高二胡的教学水平,使之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其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汉宫秋月》原为“瀛洲古调”派琵琶曲,1929年由刘天华先生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据陈振铎先生回忆,刘天华先生在移植改编该曲的过程中,曾向挚友程砚秋先生征询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程先生建议此曲应细致地刻画宫娥面对秋夜月明,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强烈渴望的情感画面。此版本也是刘天华先生秉承国乐改革思想,首次在二胡上进行戏曲声腔化的有益尝试,后由陈振铎先生于1930年秋正式订谱。

一 、 二胡曲《汉宫秋月》的源流

《汉宫秋月》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很多的音乐版本和艺术形式,从一开始的琴曲到后来的琵琶、筝、粤胡、二胡等器乐版本。下文以最早发现且具有代表性的琴曲《汉宫秋月》和“瀛洲古调派”琵琶曲的《汉宫秋月》来梳理其历史脉络。

(一)琴曲《汉宫秋月》

琴曲《汉宫秋月》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1589年)杨抡的《真传正宗琴谱》中,为正调羽音十段谱。1609年,杨抡在《真传正宗琴谱》的续集《伯牙心法》中再次收录了《汉宫秋月》,为正调羽音十六段谱,是《真传正宗琴谱》的增补版。之后又相继收录于各种琴谱中,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祺的《五知斋琴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崔应阶的《研露楼琴谱》、嘉庆七年(1802年)吴灴的《自远堂琴谱》等。在这三种不同时期的琴谱中,“所刊的都是与《伯牙心法》一脉相承的十六段谱”。

《汉宫秋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名为《汉宫秋》的乐曲。早在1589年,张进朝在《玉梧琴谱》中就收录了名为《汉宫秋》的樂曲,为正调羽音九段谱,“和《真传正宗琴谱》中的《汉宫秋月》实为一曲”,在张进朝的琴谱中简称为《汉宫秋》。在乾隆九年(1744年)苏璟的《春草堂琴谱》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周显祖的《琴谱谐声》中也收录了《汉宫秋》,并且都为正调羽音十段谱,“实为杨抡《真传正宗琴谱》中《汉宫秋月》谱是也,为正调羽音十段谱”。因此可以看出,虽有《汉宫秋》以及各种琴谱版本,如十六段、十段、九段等,但都是自杨抡的《真传正宗琴谱》与《伯牙心法》中的《汉宫秋月》继承发展而形成的版本。

如今的二胡曲《汉宫秋月》与琴曲《汉宫秋月》在曲谱对比上“看不出二者在旋律和旋法上有怎样的关联,亦即从谱面上看,我们看不出二者究竟有任何联系,完全是两个作品”,说明《汉宫秋月》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与最初的琴曲《汉宫秋月》大相径庭,在曲调上已经没有相似的地方,只有其悲怨的思想主题还贯穿在这首曲目之中。

(二)“瀛洲古调派”中的《汉宫秋月》

“瀛洲古调派”为琵琶四大名派之一,又称“崇明派”,“该流派从‘清初贾公达得四弦指法于白在湄 起,历道光、咸丰年间王东阳、卢明章、蒋泰的‘三老,‘传于同里黄秀亭,秀亭再传清末民初沈肇州、徐立荪的‘江北分支以及‘三代祖传“崇明樊”(樊紫云、樊少云、樊伯炎)的‘江南分支,又及本世纪初(引者注:指20世纪初)享誉‘双英之称的‘南施(颂伯)北刘(天华) ,及至三、四十年代以‘民间琵琶三杰著称的杨序东、周念文、越志山,延伸到至今尚存的几位传人,已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琵琶曲名《汉宫秋月》早在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中已经出现,但曲谱最早在1916年沈肇州编订的 《瀛洲古调》中才出现。“之所以在瀛洲得以保留,很有可能是因为清朝年间,一些人为了躲避太平军而逃离至瀛洲,遂将这些古曲带到瀛洲而流传下来的。”在整个“瀛洲古调派”中,很多记录曲谱的谱本中都存在《汉宫秋月》,如:

1. 沈肇州1916年的《瀛洲古调》(下卷)与徐立荪1936年修订《瀛洲古调》后重编的《梅庵琵琶谱》分为慢板、快板、文板3个部分,《汉宫秋月》包含在文板的6首乐曲中;

2. 赵氏家族(赵志山)的“四十一曲说”中,乐谱分为清板小曲(33曲)、文套中板(4曲)、武套大曲(4曲)。《汉宫秋月》为文套中板4曲之一;

3. 丁、陈艺人的“三十七曲说”中,乐谱分为清板(32曲)、文套(3曲)、武套(2曲)。《汉宫秋月》存在于文套3曲之中。

在“瀛洲古调派”中还有很多的曲谱记录之说。从上面的这几种曲说以及谱本中可发现,对琵琶曲《汉宫秋月》在曲谱的分类上都归在了文板(文套)中,琵琶曲中的《汉宫秋月》分为乙字调、尺字调两个版本。“乙字调(A调)《汉宫秋月》,崇明派,乐谱最早见于1916年沈肇州所编的《瀛洲古调》;尺字调(C调)的《汉宫秋月》,曹安和演奏谱,初见于无锡吴畹卿(1847—1926)传抄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及《养正轩琵琶谱》收入此曲时均称其为《陈隋》。”

二、二胡曲《汉宫秋月》的历史

二胡曲《汉宫秋月》是刘天华先生于1929年左右从广东音乐粤剧曲调的唱片记录下来,并应用于教学中传授给自己的二胡学生的。其中,陈振铎、蒋风之先生在天华大师所传授的《汉宫秋月》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各自的改编创作,形成了如今的陈振铎版《汉宫秋月》 (以下简称“陈版”)与蒋风之版《汉宫秋月》(以下简称“蒋版”)。

《汉宫秋月》是如何成为广东音乐的呢?为何在当时不是直接由琵琶曲整理到二胡曲而是由琵琶曲整理到广东音乐中?陈振铎先生在其所编写的《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一书中说道:“《汉宫秋月》原为琵琶古曲并且根据书中引例能够看出为1916年江苏省教育厅出版海门沈肇州编的《瀛洲古调》琵琶谱中《汉宫秋月》的第一段。”由此可见,广东音乐的《汉宫秋月》是由“瀛洲古调派”乙字調(A调)琵琶谱整理过来。

广东音乐起源于民间音乐中的说唱艺术,又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从中博采众长,广泛地吸收各种音乐风格的特点。广东音乐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 ——“孕育形成期(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初)、生长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 徘徊期(1937—1949)、发展期(1949 —1966)”。这4个时期中,生长成熟期的时间段与刘天华先生将《汉宫秋月》从粤剧曲调记录下来的时间刚好重合。广东音乐在从萌芽期到发展期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认定为“最后一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融合时代的传统艺术”。当时新文化运动兴起,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广东音乐的迅速发展,广东音乐风靡整个大江南北,出版了大量的乐谱,录制了大量的唱片,仅《汉宫秋月》一曲在广东音乐中就有两个演奏版本——《汉宫秋月》和《三潭印月》。而我国的二胡音乐在当时正处于发展初期,乐谱的数量以及乐曲的种类较少,风格等几乎还处于学习借鉴的阶段。因此,《汉宫秋月》被整理成广东音乐,再由刘天华先生由广东音乐的粤胡曲调记录下来改编成二胡曲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陈振铎《汉宫秋月》的特点

(一)陈振铎对《汉宫秋月》的理解

二胡曲《汉宫秋月》最初的整理订谱是由陈振铎先生完成的。他在自己编撰出版的二胡教程《南胡曲选》 《怎样习奏二胡》 《二胡演奏法》中都选用了《汉宫秋月》。其《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一书对于《汉宫秋月》二胡曲的来源也有详尽的说明。

《汉宫秋月》自古以来无论是琴曲还是其他器乐曲都以宫怨为主,突出“怨”字的表达意境,描写古代宫女的悲怨与凄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蒋版以宫怨作为主要背景,并且有具体的人物刻画——《长门赋》中的阿娇。陈版不仅保留了先前部分的悲怨风格,还把整体的描写意境具体化到了个体王昭君之上,在描写其内在悲怨情绪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中还有着一股不甘命运的精神。为此,陈振铎先生对《汉宫秋月》的乐曲背景总结为“优美怨慕、沉静轩昂”。他认为,《汉宫秋月》不能只有悲怨,要在悲怨之中尚得有美好的向往以及优美画意的秋月的渲染才行。

“优美怨慕、沉静轩昂”这8个字有着两层寓意。“优美怨慕”表现了王昭君对人生的美好向往以及在优美画意的秋月中身处掖庭待诏时内心的怨,而“沉静轩昂”四个字表现出孤冷寂静的环境让昭君的怨格外沉静。她虽身处寂静深宫,但心怀鸿鹄之志,将会以轩昂的人生姿态面对未来。这就是陈振铎先生对《汉宫秋月》反复强调的“既要有恬适沉静、轩昂夺人”的人物姿态,又要有“怨慕沉静、轩昂夺人”的韵味。

王昭君是汉代时期一位命运多舛的历史人物。在汉代的正史《汉书》中对王昭君的记录除去出塞之后只有以下两次:一是《汉书·元帝纪第九》载“诏曰‘……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二是《汉书·匈奴传》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和亲匈奴的王昭君与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被称为光照千秋的“汉唐双璧”。陈振铎先生在此用“优美怨慕,沉静轩昂”这8个字来描述乐曲表现的内在意义是恰到好处的。

除去正史对王昭君的人生经历描述,在艺术领域里还有另外的几种说法。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操》中描写了昭君“最后因为不能接受胡人‘父死妻母的收继婚俗,而被迫选择了‘吞药自杀”。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叙了王昭君因画工的出现而最终被赐婚于单于。马致远的元杂剧末本戏《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的故事更加绵长,描写了昭君因不肯入番最终跳江而死。

以上几种对于王昭君的描写更加戏剧化,为的是突出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但能说明王昭君的传奇一生对后世及艺术的影响极为巨大。除此之外,历史上在文学方面对王昭君的描述也比比皆是。如焦延寿的《易林》咏昭君诗二首“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自此之后的《王莽传》,还有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唐代《王昭君安雅》、宋代《明妃曲》、元代《汉宫秋》、明代《和戎记》(无名氏传奇)、清代《吊琵琶》以及现代郭沫若先生的话剧《王昭君》等等,可谓是在这一文学题材上做到了百花齐放。而陈振铎先生以王昭君为《汉宫秋月》的背景描写,其“怨慕沉静、轩昂夺人”的特点为这首曲目在演奏上赋予了新的意义,使该曲目的诠释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二) 陈振铎《汉宫秋月》的演奏手法

从陈振铎先生1930年为《汉宫秋月》订谱以来,最终订谱的演奏版本已经与最早的原谱有了很大的差别,在演奏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整体相比原谱和蒋谱在演奏速度上更快一些。陈版的最大特点是以添加装饰音以及变奏的方式完成改编并且几乎涉及了每一小节。下文以曲式的分段结构说明陈振铎先生的《汉宫秋月》演奏艺术。

引子。原谱为两小节2/4拍的节奏,陈振铎先生将其修改为散板,并在谱中增加了强弱的变化。在演奏上,右手运弓畅达自如、强弱分明,对弓力的巧妙变化运用尽在瞬间完成,并且第一个装饰音“do”的音头与引子的结束音“do”的无音头形成对比,两个音的过渡自然而平稳,使引子由之前的单一演奏手法变得更为丰富。

第一段(A)。本段为《汉宫秋月》曲目的主体段,从这一段开始,陈振铎先生在原谱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变奏和装饰音的变化。左手运用特殊发力的“下滑音”和“上滑音”滚揉压揉的结合以及频繁的装饰打音,右手运用长短弓结合,长弓和顿弓结合。对有滑音“si”的演奏以及将原谱的“do”“si”中的“do”改为“re”是第一段出现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采用强奏慢滑,并在本段结束处用长弓强奏的方式对“si”音多次重复,奏出散且慢而带拖的感觉。在整段音域扩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乐曲演奏的丰富性,不仅旋律动听、韵味悠远,音乐主体形象也更加鲜明,体现了这一段在优美怨慕的律动中逐渐展开的想象空间。

第二段(B)。这一段较为短小,但本段的变化相比第一段更加丰富。陈振铎先生在此段对第27小节与第30小节中“la”“do”的提速以及力度上对比的变化,使得相比原谱在此处表现内心悲痛、绝望的基础上多了一丝不甘与愤怒。休止符的加入再结合强弱的变化以及打音的渲染,直至本段结尾处的渐慢使整首曲目在此处的层次变化更显丰富,抑扬顿挫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更是入木三分。

第三段(C)。整体相比前两段,此段在音调上更加激昂有气势。陈振铎先生为了表现更加轩昂夺人的情绪,把第一段的强力滑音与结尾以及第二段中改编的素材都加入到了这一段,使这一段在力度上综合了三段的特点,使情绪不断深化丰富。在演奏上长慢弓几乎覆盖了整段,演奏得有力而有韧性。特别是在用弓上,有一种内在的力度,使发音饱满不噪、明亮清晰、刚健有力。最后以与第一段相同的方式结束此段,暗示着内心信念的坚定及敢于抗争命运的精神。

第四段(B')。这一段为第二段前半部分的重复。陈振铎先生为了使此段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在第70小节第一拍与第73小节的第二拍,把之前的4个十六分音符变为主干音的附点节奏。如不细致地听辨,很难发现这一段的变化,但却能感受到情绪在此处相比第二段没有那么顺畅,而是多了一丝叹息。而在蒋谱中,这一段几乎和原谱一样,所以蒋版为避免重复常将此段省略不奏。

尾声(coda)。尾声采用了第二段的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加入了第一段中的元素以及在最后两小节对“la”的打音与“sol”的变化装饰,渐缓渐弱地奏完全曲。这里不仅体现了对王昭君当时处境与对命运不甘的感叹,更加表现了古代宫女对月生情和哀怨无限感怀的情景,以“优美怨慕,沉静轩昂”的音乐形象结束全曲。

四、陈振铎、蒋风之《汉宫秋月》二胡曲比较

(一)蒋版特点

作为刘天华先生的弟子之一,蒋风之先生在《汉宫秋月》的演奏上得到了真传,并在学习此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多改进和调整。许国华先生曾说,“著名二胡曲《汉宫秋月》就是他(蒋风之)创造性学习的传世之作” 。可见此曲对蒋风之先生的重要性。

蒋青教授对其父版的背景材料内容解释为:“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中,对汉武帝失宠了的皇后阿娇在月夜里顾影自怜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是以“金屋藏娇”之说作为背景刻画的。因此,蒋版主要刻画阿娇被打入冷宫的悲怨哀伤,犹如《长门赋》中所云:“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把阿娇的孤与寂描写得形象生动。在此之后,蒋青教授在其后续文章中又有《汉宫秋月》背景为“表现古代深宫中的妇女的哀叹与控诉”之说。

蒋版与原谱有着一定的差别。蒋风之将原谱上的每小节的四分音符进行了扩充,改为两拍,原有的一小节就变为了两小节。由于节奏上的变化,速度较原谱就慢了许多;而且在音符上增加辅助音形成“放慢加花”的手法。因此,乐曲的曲式结构得到了扩充,旋律的起伏也变得多样。

在演奏手法上,突出孤怜、悲怨的表现特点,左右手上都选用了很独特的技法。左手加入了独创的慢打音、虚按音,表现出深居高墙深院的宫中妇女的思维以及动作的缓慢;右手则运用浪弓、提弓力图表达出内心的凄苦之感和愤懑,表现古琴的韵味特点。整体的乐曲风格呈现出一种压抑之感。

在曲式的结构上,在刘天华先生移植的有起承转合乐曲的基础上将乐句扩大到了乐段,从而使乐曲形成了一个具有插部的大型曲式。刘谱与蒋谱的曲式结构对比见表1。

从表1可见,刘天华先生从粤胡曲调记录的《汉宫秋月》与蒋版《汉宫秋月》相较,内容上几乎被扩充了一倍,因此更加丰富充实;加上蒋风之先生“含而不露,怨而不暴”的细腻处理以及多样的技巧手法,蒋版既继承了传统的精要又凸显了蒋版二胡的艺术魅力。

(二)陈版与蒋版比较

《汉宫秋月》经陈振铎、蒋风之先生的再创造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术技巧和艺术特点。

1.主题

两位大师的再创作对《汉宫秋月》的主題各有不同的解释,描写的人物也各有不同。蒋风之先生主要以汉武帝时期被打入冷宫的阿娇为人物背景,表现深宫妇女的哀怨之情。陈振铎先生以王昭君为人物背景,不仅表现哀怨,而且重点突出了“优美怨慕、沉静轩昂”的主题形象。

2.定弦、定调

蒋版采用内弦以小字组的a、外弦以e1定弦,定调为C调;陈版以内弦c1、外弦g1定弦,定调为F调。从定弦上能够看出,相比陈版,蒋版的定弦定调使整体音乐更加低沉。陈振铎先生曾说:“如今我们已普遍改用鋼丝弦,仍定da则显得弦太紧,发音亦感干尖枯涩。因此我认为二胡定弦音高应改为cg是比较合适的。”且陈版是以哀怨沉静为主要思想,因此cg定弦的音区不仅能体现出低沉悲怨之情,而且更能够突出其“优美怨慕、沉静轩昂”的音乐特点。

3.曲式结构

陈版与刘天华先生从粤胡曲调上移植过来的版本相比稍做了改整,但整体的曲式结构没有多大的变化。从表1可见,蒋版比陈版的内容扩大了一倍之多,但是整体的布局没有发生变化。结构上蒋风之先生注重的是整体节奏的时值扩张、节奏辅助音的加入,以此形成了更大的结构;陈振铎先生注重音符本身的表现,在原有的节奏基础上添加装饰音和辅助音并且对部分地方进行了删减,形成了更细致独特的演奏版本。

本文从《汉宫秋月》以及二胡曲《汉宫秋月》的源流出发,通过梳理可知:二胡版本的《汉宫秋月》与“瀛洲古调派”琵琶、广东音乐及琴曲《汉宫秋月》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过琴曲《汉宫秋月》“依据《真传正宗琴谱》中对琴曲《汉宫秋月》的解说,与二胡曲的说明不谋而合,即表达古代宫女的哀怨之情。因此得出结论,二者曲谱没有联系,但在神韵的表达上是相同的”。其后,通过详细分析陈版的主题思想和演奏手法,对蒋版与陈版进行对比分析,阐明陈版的独特神韵之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宫秋月》即是其孕育出的优秀作品,它的发展传承离不开像陈振铎先生这样的音乐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倾力付出。在二胡曲《汉宫秋月》以及整个二胡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陈振铎先生在音乐创作、演奏、教学及发扬传承上都做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在“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音乐会”上,陈振铎先生以77岁的高龄演奏了《汉宫秋月》。美学家张泗洋教授在听了陈振铎先生的演奏后,在一封信里这样说:“您的演奏那样感人,表现力又是那样深刻、丰富,把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如此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听时令人潸然泪下,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艺术享受,我感到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我的心,使我真正领会到一种独一无二的悲哀美。”这句话令人感受到陈振铎先生的演奏功力之深厚,对《汉宫秋月》诠释之透彻。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倾尽一生为《汉宫秋月》、为二胡事业、为民族音乐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20-09-17

作者简介:刘治显(1995—),男,硕士,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四川广元 628017);贾路红(1958— ),男,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乐器工程系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