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唱山歌给党听

2021-12-03 14:49施咏
音乐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浏阳河东方红创作

摘 要:中国当代歌曲创作中有一种在一首歌曲中包含有另一首歌曲的主题音调或歌词的特殊形式——“歌中歌”。其通过引用传统经典,再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貌,弘扬主旋律,并以此与党史学习有机融合,更为生动地、有效地诠释党的性质和宗旨,再现党的奋斗历程,赞颂党的辉煌业绩。“歌中歌”通过互为姊妹篇的对比,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赞颂抗洪、抗震、抗疫中的军民鱼水情,以及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方面体现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若干具有共性的艺术特征。该形式富有十分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是党史学习的方式路径创新中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音乐党史;歌中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爱你,中国》;《东方红》;《为了谁》;《春天的故事》;《唱支山歌给党听》

中图分类号:  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1)04 - 0025 - 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4.003

在中国当代歌曲创作中有一种“歌中歌”现象。从曲调的层面来看,即“在一首创作歌曲中运用一定的作曲技法,引用、包含有另一首歌曲(通常为著名的民歌或创作歌曲)的主题(或主题的核心动机),并将两种音调作有机的结合,使其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类歌曲往往因引用了耳熟能详的音调而给人以亲切感,在引用旧曲的基础上产出新意,唱出新篇”。或从歌词的层面来看,也可在一首歌中采用另一首歌的歌词,但不引用其曲调,可将之称为“同词异曲”的“歌中歌”。类似的“歌中歌”现象也被学界称为“音乐典故” “引用” “借题发挥”等。

“歌中歌”有的是通过歌名中含有递进关系的词语直接显现,如“再”字系列的《再唱为了谁》《再唱山歌给党听》、“又”字系列的《又唱浏阳河》《又唱东方红》;有歌名中以其他方式包含“歌中歌”的,如《唱起春天的故事》 《东方为什么红》;再有就是不通过歌名显现,而在歌中包含,如《红太阳,照山河》 《妈妈教我一支歌》等。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或歌曲创作手法,“歌中歌”通过引用传统经典,赋予歌曲新的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貌。因此,将丰富的红色经典歌曲(民歌)作为“歌中歌”的素材运用于创作中,借以弘扬主旋律,反复咏唱革命真理与革命传统,并以此与党史学习有机融合,更为生动地、有效地诠释党的性质和宗旨,再现党的奋斗历程,赞颂党的辉煌业绩。在歌声中感受党史、了解党史、理解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以此探索创新党史学习的方式路径。

从“歌中歌”的题材视角来看,可以将这一类歌曲的表现题材分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抗洪、抗震、抗疫中的军(医)民情,以及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5个方面。

一、歌颂党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以来的百年历程中,不仅领导人民赶走外来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还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早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底,并通过同名歌曲的咏唱在当代中国继续传扬。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红太阳 照山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曹火星创作于1943年。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针对蒋介石发出的“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不当言论,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作为军区群众剧社音乐组组长的曹火星阅读后,脑海中出现了一幕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他情绪激昂地一气呵成了这首与社论同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是先者,共产党是后者,因此将歌名改用“新中国”更符合历史事实,这才有了后来的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首歌自誕生以来,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时期,都因其朴实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而被广泛传唱,表达出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1981年,在建党60周年前夕,著名儿童歌曲作曲家潘振声为了让小朋友们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针对低龄儿童的理解能力及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融于《红太阳 照山河》之中。歌曲首句唱道:“红太阳,照山河,照山河。小朋友,多快乐,多快乐。”之后以“大家来唱歌呀,唱个什么歌?”“这一设问的回答而引出歌中之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抓住了最激动人心的这一句,反复强调,精心处理。”(谱例1)

这首面向低龄儿童进行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没有丝毫的说教之风,而是融思想性、艺术性与可唱性于一体,在小朋友轻松歌唱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让其从小就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这首歌曲还与潘振声创作的《一分钱》 《小鸭子》等其他作品一起成为当代儿童歌曲中的精品而被广为传唱。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妈妈教我一支歌》

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妈妈教我一支歌》(杨涌词、刘虹曲)则立足于同一主题,旨在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代代相传、接力传唱。

全曲分为三段,分别由“妈妈、我、儿女”祖孙三代,用“教唱” “学唱” “再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方式,表现中国共产党“打江山、保江山、建江山”的历史征程。

其中,第一段的首句即以“妈妈教我一支歌”开门见山地唱出了“歌中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句,第二段则以同样的曲调对应“我唱妈妈教的歌”的歌词,表现对同一首歌的继承传唱(谱例2)。在第三段(动力再现)中,则以“我教儿女”强调真理代代相传,并在曲调、调式、速度等方面与前面形成对比(谱例3)。首先,旋律是以上扬的趋势走向与前面的下行呈反向进行的对比;之后,将“我教女儿一支歌”的“歌中歌”核心句“变宫为角”,由G宫转至其属调D宫系统,音区提高,使调性色彩变得更为鲜明,歌声也更加高亢嘹亮;同时,这一句开始在速度上也由前面的舒缓悠扬转为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进行曲风格,情绪更加坚定、豪迈,表现了对下一代的希望。

这首歌曲的成功之处,如作者本人在其创作札记中所总结的,在于较好地实现了“把《妈妈教我一支歌》的主题思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过去、现在、将来不同层次的时代里开拓、挖掘出人民热爱党的思想感情”。

3.《唱支山歌给党听》与《再唱山歌给党听》

1963年,朱践耳根据《雷锋日记》里所摘抄的蕉萍的诗创作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式,A段充满对党的深情,B段表现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时而悲苦、时而愤恨,具有极强的情感张力。这首歌曲最早由任桂珍演唱,后由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绎。西藏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在演唱此曲时有着更多的亲身体会因而情感表现更为真切,其演唱的版本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进入新世纪后,有着“小才旦卓玛”之称的藏族青年女歌手索朗旺姆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首《再唱山歌给党听》(与张宏光合作)。歌曲的开始即是在《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句音调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但曲调的框架仍基本保持一致(谱例4)。

作为产生于半个世纪后的姊妹篇,《再唱山歌给党听》中着重歌唱的是新社会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民族兄弟姐妹心连心,我们携手和谐家国,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给党听”。歌曲借“歌中歌”赞颂了构建和谐家园、兄弟民族团结的可喜局面。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在央视音乐频道的“精彩音乐汇”栏目中,索朗旺姆与才旦卓玛两代藏族歌手还同台高歌了这首《再唱山歌给党听》,以共抒对党的感激之情。

二、歌颂祖国

对祖国之爱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以往诸如《我的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多情的土地》等优秀音乐作品中多是采用了艺术歌曲或民族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以《大中国》《我的中国心》《绿叶对根的情谊》等为代表的一批歌曲突破了流行音乐多为表现小我的题材范围局限性,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流行歌曲。其中,采用了“歌中歌”手法将《我爱你,中国》融入其中的《那么爱你》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个例。

《我爱你,中国》是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叶佩英首唱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是1979年出品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歌曲以喷涌而出的激情抒发了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

自诞生以来,该曲就成为全球华夏儿女纵情高歌爱国热情的首选歌曲。该曲原唱为美声唱法,激情磅礴,彰显出主旋律颂歌的风范,至今仍广为传唱。

2009年,流行歌手沙宝亮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音调融入其中,创作了一首同题材的流行歌曲《那么爱你》(语歌词)。不同于原歌波澜壮阔之风,这首歌曲发挥流行音乐之优长,曲调清新,以恋人般的口吻抒发着对祖国的诚挚情意。歌中唱道“我的脚步走不出你的思念。离开你越远想你就越多”(谱例5),紧接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我爱你,中国》中的主题句,唱出“我爱你中国,多想在你怀里把你的手紧握,想让你绵绵不绝滚烫的热血,从我的心上远远流过。我爱你中国……”,并伴随着调性由g小调到明朗、雄壮色彩的G宫调的同主音转换。

两曲对比之下,虽有《我爱你,中国》先入为主的印象,但《那么爱你》中娓娓道来的真诚清新却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首歌曲也成为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红歌”之一。

三、歌颂领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征程离不开几代领袖的英明领导。歌颂第一代领导人的“东方红,太阳升”以及“湘江有个毛泽东”等一系列新民歌,因其流传久远,也成为当代歌曲创作中“歌中歌”素材的重要来源,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新歌。

(一)《东方红》

《东方红》是中国当代闻名遐迩的“新民歌”之一,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李有源叔侄根据传统陕北民歌《白马调》填词而成,表达了中国人民寻求翻身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心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饱含赞美、感激之情的颂歌。作为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重要曲目,甚至一度还被称为中国的‘第二国歌”。从民间小调到革命颂歌,《东方红》以其朴实真切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这首具有特殊意义的新民歌还被作曲家运用到新的创作中。

1.《东方红》与《信天游·再唱东方红》

由予子词、桑楠曲,王宏伟演唱的《信天游·再唱东方红》创作于2008年,主歌中每一段的开始都以中缓速度的“正月里来正月正,信天游高唱起东方红”起唱,第一段中以“想起当年八路军,想起领袖毛泽东,共产党英明传天下……”缅怀革命前辈,歌唱革命传统;第二段则以“讲起春天的故事,描绘小康好光景……”歌唱新时代的建设;随后转“中速、热情奔放”的一段由锣鼓伴奏的陕北道情音调的间奏后,引出经过加花变奏的“歌中歌”《东方红》的主题(谱例6),而完整的《东方红》主题原型则在随后的乐队间奏中以唢呐独奏出现。歌曲最后以“信天游唱了一年又一年,咱百姓年年都唱朗格格的东方红”高昂结束,表达了对革命领袖精神、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的希冀。

2.《东方红》与《又唱东方红》

2007年楼兰冰词、席孝华曲的《又唱东方红》,“是以‘很小的时候,听妈妈唱起这首歌开始叙述,到‘他是我心中的偶像,伟大的偶像……之后再激动地唱出‘歌中歌的原型音调‘东方红,太阳升”。 2017年,在張又龙词、呼呼曲的另一首《又唱东方红》中,在过门即唱出民歌《东方红》的首句,主歌先以女声唱出“小时候爷爷对我说,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再以男声唱道:“长大后爸爸对我说,共产党给了我们新生活,幸福的事儿它越来越多,我们想起了当年那首歌。”以此引出完整的“歌中歌”——“东方红,太阳升……”。这两首同名的《又唱东方红》都是旨在通过父辈或祖辈之口传承对党对领袖的热爱。

此外,由刘薇等作词,引龙、晨耕作曲,阎维文演唱的《战士歌唱东方红》,以及由陈君凡词曲、王丽达演唱的《东方红的故事》则都是在中间高潮处或结尾句采用“歌中歌”的形式,唱出“东方红”3个字及与其对应的音调。

3.《东方红》与《东方为什么红》

2011年,由朱海词、王黎光曲,阎维文演唱的《东方为什么红》,是真实记录共和国诞生之初国际国内历史风云的电视连续剧《东方》的主题歌,其曲调上虽然没有采用原《东方红》的元素,但在歌词的表达上仍是在原民歌的基础再唱新调:“都唱东方红,东方为什么红?都唱太阳升,太阳哪里升?世世代代向天问,谁为长夜送光明,送光明?再唱东方红,东方大地春。再唱太阳升,太阳心中升……复兴路上东方红,幸福中华太阳升。”这是属于同词异曲的歌中歌形式。

此外,在高枫词曲并演唱的《大中国》的前奏中也采用了《东方红》音调用以代表西北地区。

(二)《浏阳河》

《浏阳河》是一首当代传唱了几十年的老歌(“新民歌”),歌颂了浏阳河畔出生成长的领袖毛泽东,并作为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广为流传。时至当代,其音调还被频频运用到新的创作中,再唱新时代的“浏阳河”。

1.《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

1996年,由郭天柱词、邓东源曲,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以寻访故地为线索,以再唱老歌《浏阳河》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眷恋,也唱出了人们奋发图强、开创美好新生活的愿望。

歌曲通过A段第四句“染绿” “映红”处的切分进行,以及旋律的上行模进和音区的持续上移,并经过“湘江—洞庭湖—大海—全中国”的逐步升级,气势愈发开阔。在“歌声飞遍全中国”的高潮处清角为宫,转至下属

D调,并在属音商音上开放,使之色彩变亮(谱例7),随即引出“歌中歌”《浏阳河》的核心主题音调(谱例8)。

2.《浏阳河》与《浏阳河2008》

在周笔畅《浏阳河2008》(朱敬然词、李焯雄曲)的引子部分,首先拼贴了由李谷一原声演唱的《浏阳河》中的两个完整乐句。“在歌中则是以回忆的形式‘听你唱过……再次引出‘歌中歌,之后加以乐思的自由发展。”(谱例9)“在歌曲的最后一段,情绪再次提升,调高也提高二度,再次在A调上唱出‘听你唱过浏阳河……的原歌曲的旋律主题。”歌曲立意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对老一代人的精神、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浏阳河》是一首歌,也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还将继续传承、发扬、流传至千秋万代的传统革命精神。

3.《南泥湾》与《又到南泥湾》

此外,刘建东词曲的《又到南泥湾》也与《浏阳河》系列的“歌中歌”有着类似的表述模式。歌中也是由故地重游的叙事开始——“百回又千转,仿佛那昨天。一起大生产,山脉九连环……”,而后在“盛开的山丹丹,依然是红艳艳。秧歌扭的欢,唱着南泥湾”中自然代入了《南泥湾》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两首老歌的典故。

值得一提的是,由化方词、徐沛东作曲的《我要去延安》也是表达年轻一代对延安故地重游的向往。歌中也提及去延安“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先听安塞鼓,再看山丹丹”等诸多愿望,亦是集中地表达了身处21世纪的当代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体现了延安精神的凝聚向心力。

四、抗洪、抗震、抗疫

一個政党的伟大,不仅反映在打江山以及和平年代建设江山上,还反映在当国家和人民遭遇到自然灾害等人力难控的意外时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抉择,以及采取快速有力的应对措施的能力上。

1949年以来,无论是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乃至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数次较为重大的自然灾害和挑战面前,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对受灾地区给予及时救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九州皆为兄弟姐妹,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团结。

在数次灾难中,出现了一批以歌颂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公益歌曲。其中,以《为了谁》及其相关系列的姊妹篇影响最大。

1.《为了谁》与《再唱为了谁》

1998年,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灾难,陆海空战士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有感于亲眼所见解放军在洪水中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邹友开、孟庆云合作创作了《为了谁》。演唱者祖海多次深入抗洪抢险第一线慰问演出:“泥巴卷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歌曲深情歌颂了抗洪英雄人民解放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以及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这首歌唱遍大江南北,打动了亿万民众的心。

10年后的2008年,四川汶川突受震灾,解放军在第一时间奔赴震区展开营救。在目睹了无数催人泪下的画面后,《为了谁》的原班人马再次“为抗战在灾区一线的英雄奋不顾身的精神所震撼,而倾心打造了《为了谁》姊妹篇——《再唱为了谁》”。歌曲在首句即深情唱出“十年前那场大洪水让我们唱起为了谁”(谱例10)。在自然引出“歌中歌”的同时还介绍了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随后以“……十年后这一场大灾害,又让我知道你为了谁。当年的你今在哪里?一座丰碑叫无畏,四面八方都是情啊,风雨中的情义放光辉。”引出新歌的创作动机以及两个姊妹篇之间的关系。副歌与《为了谁》的主题音调基本相同,再次发自肺腑地赞颂:“你是谁,为了谁,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战友,我的乡亲,我的兄弟姐妹。” 全曲中每次出现的“为了谁”3个字都是取自“歌中歌”《为了谁》中的原型旋律,令听者在歌中抚今追昔。

2. 《为了谁》与《为了谁》(抗疫版)

12年后的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抓防控工作,并调动兵力、医疗人员及物资支援武汉。诸多战斗在第一线的官兵和医护人员不畏生死,留下了一出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之举。鉴于此,《为了谁》的原班人马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再度改编歌词,创作了“抗疫版”的《为了谁》,为奋战在武汉疫区的白衣天使和战友们加油助威。

第一段仍是旨在歌颂人民子弟兵“防护服裹满全身,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我们武汉,为了家国齐安危,满腔热血奔赴第一线,望穿天涯知道战友苦和累。”的精神。在第二段歌词中,当发出设问“谁最美?谁最累?”的时候,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次特殊战役中投奔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并在结束句以此点题:“白衣天使,武汉同胞,我的兄弟姐妹”。

从1998年歌曲《为了谁》诞生,在22年间,国家数次遭遇重大灾难,党和政府都采取了令国际社会瞩目并折服的有力应对措施。3首同系列、互为姊妹篇的《为了谁》即是对其的真实写照,讴歌了当代最可爱的人,歌颂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赞颂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品质。

五、改革开放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随之也出现了一批“歌中歌”,发挥对比表现的优长,对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化進行了回顾与展望。

1.《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与《二十年后再相会》

1980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洋溢着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热情。是年,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创作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法,由年轻的朋友们相会在欢歌笑语、春光明媚的今天,向‘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的未来引申开去,道出了‘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的主题思想,最终唱出‘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的理想和抱负”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第二段歌词中还展开了对未来的期许:“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2000年,恰逢这首歌诞生20周年之际,同时也是为了应和歌中那句“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之约,谷建芬与词作者张枚同(另有甲丁)再次合作,创作了姊妹篇《二十年后再相会》(由佟铁鑫、张迈首唱)。歌曲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开门见山地唱出“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噢来不及沉醉,年轻的心迎着太阳,一同把那希望去追,我们和心愿心愿再一次约会,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我们是否无怨无悔”。在回顾、感慨改革开放20年伟大成就之际充满了自豪之情。

2.《松花江上》与《家在东北》

作为“同词异曲”的另一典型个案,庞龙作词的《家在东北》的首句采用了与张寒晖《松花江上》相同的歌词,但处理为不同的句读。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谱例11)。

“同样的歌词,由于完全不同的曲调、节奏、速度、情绪的处理,通过同词不同曲的对比,很好地反映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一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

首先,在情绪上,《家在东北》将《松花江上》的沉重、悲伤改为火热、欢快。其次,在歌词表现上,《家在东北》中所描绘的家乡除了煤矿和物产,还增添了“青山绿水”“大白杨”“整齐的篱笆院”和“小草房”等国泰民安之景象。再次,从节奏来看,与《松花江上》通篇采用长时值音符和平稳的正拍起唱的慢三拍节奏不同,《家在东北》主要运用的是二人转中以闪板起唱的特点,充满动感和活力。此外,《家在东北》中还在每个段落的结束出现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   ”,并以这种变奏合尾的三个段落构成了全曲。

两首歌曲题材相近,但创作的历史背景不同,对音乐材料的运用手段不同,《家在东北》歌唱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后关东人民生活状态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对比。

3.《春天的故事》和《唱起春天的故事》

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发表南方谈话。面对深圳特区天翻地覆的巨变,激动之余,词作家蒋开儒、叶旭全与作曲家王佑贵合作创作了歌颂邓小平丰功伟绩以及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 歌词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了邓小平在1979年划定特区以及1992年南方谈话的历史事件,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1997年,《春天的故事》还被选作十二集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 的主题曲,响彻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又是数年后,面对深圳现代化的高度繁荣,怀着感恩之心,王佑贵与词作家张云共同创作了《春天的故事》的姊妹篇《唱起春天的故事》,并于 2004年  8月在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大型晚会上演唱。

作为姊妹篇,这两首歌都采用了徵调式,叙咏风格。但不同的是,《春天的故事》更偏重于叙事性,而《唱起春天的故事》则偏重于怀念、感激之情,于首句即直接唱出“歌中歌”(谱例12);之后继续以深情的旋律咏唱着“唱起春天的故事,我们又见到你。在青山里、大海里、在我们的心坎里……我在春天的故事里把你寻觅,向你诉说春的讯息……唱起春天的故事,啊,祖国的春天更加美丽。”通过再唱“春天的故事”,饮水思源、表达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对小平同志的怀念与感激,以及对祖国未来昌盛的祝福。

4.《打支山歌过横排》与《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

在党史的学习中,党旗是一项庄严而重要的内容。刘福波词、徐沛东曲的《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即是从歌颂党旗开始:“送一把铁锤给太阳,递一把镰刀给月亮,缔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一面旗帜飘在永恒的天上。”“之后从

B宫转到同主音的

B羽调上,在高三度的

D调上,高唱出清新山野之风的‘歌中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中的经典‘引腔——‘哎呀 。”(谱例13)

这里“歌中歌”的采用,显然是考虑到江西为革命老区,以及“八一”南昌起义与党旗、军旗之间的密切关联等寓意。歌曲以巧妙的构思,艺术地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情况,在某些歌曲中还会同时包含着几首“歌中歌”,多为同词异曲。如《走进新时代》中就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如《在灿烂的阳光下》:“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从小老师教我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几经风雨更懂得,跟着共产党才有新中国。”都是以一首歌曲中套含有多首其他的歌曲以表达其特定的寓意。

结 语

上述“歌中歌”通过互为姊妹篇的对比,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赞颂抗洪、抗震、抗疫中的军民鱼水情,以及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方面体现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若干具有共性的艺术特征。

首先,在“歌中歌”的引出设计上,最为常见的是“回忆老歌型”:多是设定一定的生活情境,用回忆往昔的语气引出“歌中歌”,或采用“妈妈教我、我教女儿”(《妈妈教我一支歌》),或是“从小老师教我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在灿烂的阳光下》);抑或以“一首老歌心头唱”“听你唱过……”等等起兴。

其次,从“歌中歌”出现的位置来看,有开门见山型,即在歌曲的首句,如“再‘唱山歌给党听”“唱起‘春天的故事”“十年前那场大洪水,让我们唱起‘为了谁”点出“歌中歌”的歌名,并唱出“歌中歌”的核心音调动机。也有经过技术处理与情感的层层铺垫,在歌曲的中间高潮处再引出“歌中歌”。如《又唱浏阳河》中通过“湘江—洞庭—大海”,直至“歌声飞过全中国”的层层递进,伴随着旋律的模进上行,并以向下属方面的转调营造高潮引出《浏阳河》的音调;而在《妈妈教我一支歌》中“我教女儿一首歌”处则是以向属调方向的转调烘托出歌曲思想性的升华;沙宝亮的《那么爱你》中间以g小调到G宫调的同主音转调引出“歌中歌”《我爱你,中国》;《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中,“歌中歌”出现时也是由宫调式转向山歌风的同主音调的羽调式,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与前后对比而言,“歌中歌”的速度有一定变化,如《妈妈教我一首歌》中第二次‘歌中歌的出现时,只这一乐句转为豪迈的进行曲速度,之后马上回到原速;……《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中唱起‘歌中歌‘啊呀时,速度则变得如山歌‘引腔般的相对自由。这些不同于前后的速度处理都仿佛加强了‘歌中歌所特有的区别于上下文的‘引号‘引文的意味”。

“歌中歌”作为当代歌曲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体裁、技法),其中不乏立意高远且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兼具之作,成为新的经典。优秀的“歌中歌”是当代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两种不同的音调素材重新組接、剪裁得当,使其相得益彰,是一种出于乐思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合理‘引用,并辅以创造性的自由引申”,给原歌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以“新翻杨柳枝”反复咏唱真理传统,弘扬主旋律。其互为姊妹篇的对比优势通常体现为更有利于表现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进步等方面,且富含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因此,通过咏唱“歌中歌”,在《又唱浏阳河》《又到南泥湾》《我要去延安》中重游革命故地,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先听安塞鼓,再看山丹丹;在《再(又)唱东方红》《东方为什么红》中缅怀先辈、继承传统、展望未来;在《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咏唱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十年一首,3首《为了谁》的姊妹篇系列记录了中国当代灾难中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人情温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与《二十年后再相会》则是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豪情回顾与激情满怀。

综上,以此诸多“歌中歌”姊妹篇的对比与党史学习有机融合,一首首歌曲更为生动地再现了党的奋斗历程,赞颂了党的辉煌业绩。谨以此个人学习音乐党史中方式路径创新的一点心得与探索,向中国共产生成立100周年献礼。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21-07-28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 16BD051)。

作者简介:施咏(1971— ),男,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

The History of CPC in Music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ng in Song

SHI Yong

Abstract: “Song in song” is a way of writing songs in modern China by which the theme tone or lyrics in one song are borrowed by another. The epoch spirit is endowed in the borrowing from classic songs and by combining with the study of CPCs history, the nature and tenet of the Party are vividly interpreted and the course of CPCs struggle is re-revealed. “Song in song” forms certai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singing of the Party, homeland, leader, the profound relation between the army and people during natural disaster fighting and anti-epidemic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Key Words: Partys history in music, song in song,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I Love you China, The East is Red, For Whom, Story of the Spring, Sing a Folk Song to the Party

猜你喜欢
浏阳河东方红创作
Jazz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音韵表达
浏阳河穷途末路 停产或为借壳上市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跛足的羔羊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