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伍洲梁, 陈淑敏, 陈志霞, 陈蓉, 陈秀华
(1.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广东广州 510410;2.广东省老干部事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970;3.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 51041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为多因性的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育龄妇女患病率超过10.00%[1]。该病主要特征为生殖功能障碍和糖代谢异常,患者可出现排卵障碍、多毛、月经不调、高雄激素血症、脂质代谢紊乱、肥胖等症状,其中,肥胖与PCOS紧密关联,相互交织作用,在PCOS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型PCOS 十分常见[2]。目前,临床主要以降糖药和激素治疗肥胖型PCOS,但疗效并不理想[3]。而中医针灸疗法能够从整体出发,针对卵巢、垂体等多个作用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发挥独特的治疗优势,其中,针灸周期疗法、俞募配穴针灸法是近年研究证实在PCOS 中均具有良好疗效的针灸方法[4-6]。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运用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为治疗组,运用常规西药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客观评价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在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从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及分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检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明确诊断为肥胖型PCOS 患者的相关资料,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有94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运用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 例和对照组46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7]中的PCOS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痰湿型月经不调诊断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 ~45 岁;③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且腰围≥80 cm;④暂时无生育要求;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先天发育不全、肿瘤、生殖道畸形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③患有甲亢、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月经失调的患者;④近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药物、促排卵药物及影响糖脂代谢药物的患者;⑤过敏体质的患者;⑥针刺局部破溃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的患者;⑦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入者;②研究资料不齐全而影响疗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服药者。
1.6.1 常规处理
2 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及运动指导。
1.6.2 对照组
给予盐酸二甲双胍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口服治疗。盐酸二甲双胍(格华止,中美上海施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片)口服,每次0.5 g,每天3 次,随餐服用;于月经周期第5 天开始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分装,批号:国药准字J20140114,规格:2 mg/片),每天1 片,连用21 d 后停药7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6.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卵泡期取穴为关元、气海、子宫、京门、天枢、归来、大赫、三阴交;排卵期取穴为关元、气海、子宫、期门、五枢、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黄体期取穴为关元、气海、子宫、中脘、水分、章门;俞募配穴: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快速进针。关元、气海应用补法,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关元、气海两穴留针,将艾条(江苏康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剪成1 cm的小段,点燃艾条,置于针柄上,燃毕更换,此为1壮,每穴灸2 壮。其余穴位得气后间隔10 min 行针1 次,留针30 min后起针,腹部与背部腧穴交替使用。针灸隔日治疗1 次,经期不治疗,1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3 个月后仍未来潮者,给予地曲孕酮片(荷兰雅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170221,规格:10 mg)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连续治疗5 d。
①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水平的变化情况;②激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计算LH/FSH比值;③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妊娠或月经来潮,持续3个月有排卵现象,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月经恢复来潮,月经周期未正常,3 个月内至少有1 次排卵现象,激素水平基本正常;无效:月经仍未来潮。有效例数=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48 例患者中,年龄22 ~ 37 岁,平均(28.14±6.45)岁;体质量指数25~30 kg/m2,平均(28.11±1.88)kg/m2;病程0.8~6 年,平均(2.83±1.32)年。对照组46例患者中,年龄23~39岁,平均(29.26 ± 6.29)岁;体质量指数24 ~ 30 kg/m2,平均(27.91 ± 1.92)kg/m2;病程0.6 ~ 5 年,平均(2.56±1.28)年。2 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8%(43/48),对照组为73.91%(34/4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例(%)]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BMI、腰围、腰臀比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BMI、腰围、腰臀比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BMI、腰围、腰臀比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MI,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BMI、腰围、腰臀比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MI,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腰臀比0.98±0.03 0.95±0.03①0.98±0.07 0.92±0.02①②例数(例)46 46 48 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MI(kg·m-2)27.91±1.92 26.61±1.65①28.11±1.88 25.82±1.91①②腰围(cm)97.93±2.27 93.43±2.76①97.81±2.38 88.62±3.30①②
表3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LH/FSH、E2、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LH/FSH、T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E2水平稍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E2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LH/FSH、E2、T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LH/FSH,E2 and 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P25,P75)]
表3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LH/FSH、E2、T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LH/FSH,E2 and 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P25,P75)]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ng·dL-1)2.70±1.31 2.11±0.65①2.40±0.766 1.99±0.59①例数(例)46 46 48 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LH/FSH 2.52(1.87,3.15)2.12(1.66,2.58)①2.85(1.96,3.78)1.92(1.54,2.28)①E2(pg·mL-1)5.33±0.87 5.18±0.33 5.59±0.90 5.21±0.35
表4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指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lucolipid metabolis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P25,P75)]
表4 2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指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lucolipid metabolis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e PCO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P25,P75)]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总胆固醇(mmol·L-1)4.61±0.54 4.39±0.49①4.60±0.52 3.86±0.65①②例数(例)46 46 48 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空腹血糖(mmol·L-1)5.82±0.97 5.28±0.37①5.78±0.93 5.12±0.34①②空腹胰岛素(mIU·L-1)116.10(88.89,151.15)91.49(78.02,121.47)①123.34(88.96,168.89)75.16(55.76,98.49)①②HOMA-IR 4.24(3.03,5.43)3.16(2.44,4.08)①4.12(2.97,6.82)2.42(1.89,3.14)①②甘油三酯(mmol·L-1)2.42±0.58 2.30±0.58①2.44±0.60 1.89±0.53①②
目前,因PCOS症状的高度异质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病理生理改变[10]。研究显示,PCOS 患者胰岛素抵抗及代谢指标异常发病率超过50%,PCOS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76.1%,我国PCOS 患者中约43.27%为肥胖型,胰岛素抵抗可导致PCOS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影响肝脏合成和脂肪代谢造成肥胖,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雄性激素水平,引起排卵障碍,该病已引起国内外研究专家的重视[11-12]。目前,临床仍在探索可有效治疗PCOS的方法,西医主要应用促排卵药纠正不排卵或卵巢多囊性变、应用类激素药维持月经、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且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13]。
相较于西医治法,中医治法追求标本兼治,尤其是中医针灸疗法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向的调节特点,适应症广泛,能够通过穴位刺激改善性激素水平,抑制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趋于平衡,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改善患者子宫、卵巢功能,促使月经规律,正常排卵,还可协助患者减轻体质量[14-15]。中医认为,肥胖型PCOS 以肾虚为本,以痰湿瘀阻为标,肾虚后水湿运行不畅形成痰湿,痰湿蕴结,阻滞气机,气不行则血不行,瘀血阻滞,阻碍胞脉,胞脉不通,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16]。针灸周期疗法是基于中医妇科理论,结合西医卵巢周期性改变规律和中医月经周期阴阳气血消长变化规律提出的在不同月经阶段选择不同穴位进行针灸的疗法。该法能够从整体上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失衡,调理冲任,实现治疗效果[17]。俞募配穴则是基于气街四海理论,通过搭配应用2个及以上的腧穴,加强腧穴之间协同作用的方法,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俞募相配,前后相通,可有效调节脏腑阴阳失调,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主体作用,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肥胖、糖尿病、子宫内膜症等疾病治疗中疗效良好[18]。本研究将针灸周期疗法与俞募配穴法相结合治疗肥胖型PCOS,以调补肝脾肾为本,配合月经周期及俞募配穴法进行治疗。选穴包括任脉、脾经、胃经、肝经、肾经、膀胱经以及经外奇穴,卵泡期选穴以补肾气、养冲任为主,促进卵泡发育;排卵期选穴以温阳活血通络为主,促进排卵;黄体期选穴以补益肝肾、健脾化痰为主,促进黄体功能健全;同时,疾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选取肾、肝、脾、胃经、大肠经的俞募穴进行针灸,调节脏腑阴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激素水平改善则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肥胖型PCOS 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肥胖状况、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方面优势明显。这与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具有调节激素、促进微循环功能、改善卵巢局部血流变等作用有关[19]。杨丹红等[20]采用针刺调周法治疗PCOS,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性激素水平和月经周期,指出针刺是治疗PCOS的优势疗法之一,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等多种优势。而本研究虽显示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肥胖型PCOS有助于调节患者激素水平,但相较于西药治疗患者并无明显优势,可见针灸的优势在于多靶点起效,比达英-35和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更为广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针灸周期疗法配合俞募配穴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是该病的优势疗法之一,在改善患者肥胖状况、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