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仑苍中学 王庭坤
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深入理解和认知低碳生活理念,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然是人类延续存在的必然基础。近年来,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生态平衡,致使大自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大量污染,自然灾害接踵降临、异常天气频繁出现,已经成为全球的共性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为了能让人类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生存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中,已经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教学。在初中的地理课程中渗透和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对学生低碳环保理念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这样人类才可以继续发展。尊重自然是人与大自然并存、协调发展的基础,在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人们也要积极探索自然的规律,只有发现和了解大自然的生长规律,在改造自然的时候才能遵循自然规律。例如,对地质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坍塌事故,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让土壤沙化。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违反自然规律的结果是多么可怕,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增多、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都足以说明我们的大自然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已经不堪重负,正在日渐衰败。而破坏环境的,正是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地球环境的变化跟人类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有“八百米洞庭”之称的洞庭湖因为人类的围湖造田分裂成了许多小湖;人类在陡坡上种植,致使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人们要想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加健康,就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的生活、交通、农业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人口的剧增、森林的大面积砍伐、矿质燃烧等导致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空气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差。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跨越国界的,它对人类生存、植物生长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专家研究表明,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有汽车尾气的排放、农民秋收后焚烧秸秆、北方寒冷地区冬天所燃烧的暖气。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并且要讲明这些现象对人类的危害,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大自然,减少大气污染,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气候频繁地发生异常变化,这是一个预警信号,它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规律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长此以往,会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危害。在专题活动中,提出了“气候变暖”这个主题。全球化气候变暖造成了冰川退缩、海面上升、台风、洪水等情况的发生,粮食的产量和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也席卷了全球。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生态破坏导致的危害和后果,也足以表明实行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利用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过度开发、采伐,已使我们的可利用资源大大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物资资源和人口比例进行拓展,向学生传递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为了能让人们在地球上很好地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地理资源,也叙述了大量的关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知识。所以,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结合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将地理教材中涉及的低碳经济理念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时,地理教师除了要将课本上的内容讲述清楚,还可以将课程延伸到户外活动中,例如倡导学生养成低碳生活好习惯,电灯、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使用完毕要随手关掉,用完的作业本可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当作草稿纸;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选用节能洗衣机;洗衣服的水还可以循环使用;等等。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倡导低碳环保”为主题开展下社区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习印象,促进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目的。
低碳经济理念的教学不单单可以在教室内开展,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的LED宣传屏、校园展板、校园广播站、网络、报纸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合作,一起去搜集和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在每一个细节中注意节约,减少各种废气排放,减少污染,随手关灯,进行垃圾分类等。小组合作还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彼此日常中的低碳行为,在小组成员的相互带动下,大家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充当小小宣讲员,在家庭成员中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让自己的家里人也了解低碳经济、环保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更多的人支持低碳经济,让更多人来关注环保、减少污染。只要人人都能够严格约束自己,我们的天将会更蓝,水将会更清,人与环境将变得更加和谐。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对于本区域的一些地域特点,教师是一定会涉猎的。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应结合本地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开展,通过区域差异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寻解决途径。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区域开发得来的经验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荷兰通过发动“清洁和能效项目”,提出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的目标,该措施便是低碳经济的典型案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若能引入中国,在全国各个地区推广和执行,将能促进各地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理念教学中,除了上述几种教学引入形式外,组织环保专题教学也能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如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活动,让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搜集相关素材,素材形式可以黑板报为主,也可以手机拍摄微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主。素材搜集结束后,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升学生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认知,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当前,就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来看,已经给人类的长远发展敲响了警钟,低碳经济理念教学势在必行。地理是一门独具优势的科目,包含丰富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知识,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环保意识、低碳经济意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初中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例如,通过多部门联合展开加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活动“某垃圾分类先行试点”,可与初中地理课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充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将废物通过简单的再创造变废为宝,尽可能避免使用和购买一次性快消品。环保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只要从观念上提升环保认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好学科优势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是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另外,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深入挖掘地理的教材知识,不放过每一个低碳经济理论的知识点,要在课堂上创设低碳经济情境,并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巩固低碳经济理念,帮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