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群英小学 陈安娜
歌曲的重难点,尤其是歌曲学习过程中难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许多帮助。所谓歌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为完成歌曲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有感情地表达情趣与风格等。而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指在歌曲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笔者在音乐课堂上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解决重难点进行了探索,要想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解决重难点等方面下功夫。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生活中各种新鲜事物都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音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会让人的心理状态处于自觉和自由发展中,人们只有在有了情绪之后才会唱歌。由于个体认知差异和心境不同,对同一首歌曲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由此可以推出,美育是需要人诱发正确引导的教育,培养音乐素养也需要学生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并不能强制教学,这是不可取的。
音乐课是不同于常规学科的学习模式,它具有自身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有不同的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突出音乐课特色,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感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与音乐作品相匹配的饱满热情和感情,使他们的歌唱、韵律、节奏都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和色彩。学生也会在教师全身心沉浸音乐教学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熏陶,从音乐中得到启发,变得乐于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对学生莫大的奖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满活力和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瑞士音乐家说过:“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活泼好动、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此特点,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设计好形体律动表演动作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着音乐自行创作和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比如在学习《两只大象》时,教师先把编好的舞蹈动作在课前展示,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编动作,学生会想出用两只手相交自然垂下表现大象的鼻子等,再让学生尝试上台表演。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自信,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歌曲的理解力。
众所周知,欣赏音乐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聆听者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也很少,无法很好地从具象化过渡到抽象化思维。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动画和声音等精心设计课件,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互联网中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中图像、声音以及色彩的优势,来拓宽教学资源,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因此,怎样激发兴趣,如何引导自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校园,他们在幼儿园里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乐理知识学习。掌握歌曲的乐感是学习一首歌的前提,教师需要先进行简单的节奏教学,这对学生节奏感和协调性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如果只是采用普通的拍手、敲打桌子等,这样太单调和简单的照搬化动作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倘若使用打击乐器给他们喜欢的儿歌打节奏,那效果就会明显不一样。比如,教师在教学《傣族舞曲》时,学生可以利用木鱼、三角铁以及自制打击乐器(矿泉水瓶、小哑铃),通过对乐器的敲打来循序渐进掌握歌曲的节奏,在音乐实践中感知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以丰富的音色培养小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无法离开节奏的,音乐教学当然也无法离开节奏。节奏就像音乐的骨架一样重要。其实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充满了节奏感的音乐,但人们通常很少去发现和关注一种声音的节奏。因此,教师需格外重视学生节奏的掌握能力,首先要充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多用一些生活中的节奏音来训练学生,比如下雨天沙沙的雨声、山间小溪涓涓的流水声、小狗的汪汪叫声等,都有一定的节奏感。生硬地讲解课本知识,学生是不好理解吸收的。教师用打节奏的方式表现出来某些声音和意境,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便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韵律和节奏感,以此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创编能力。学生拥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创编,领悟音乐的艺术美。
小学生除了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为加深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教学可以利用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模仿音乐节拍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来培养他们独立认知的能力。比如可以利用模仿火车的鸣笛声代表全音符,汽车的喇叭声代表四分音符,时钟走动的滴答声代表八分音符。像这种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节奏的习惯。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音乐创编能力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它运用起来,用美丽的音符来传达情感,讲述故事和道理。比如《草原赞歌》就是通过音乐来讲述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和风土人情,通过歌曲中旋律和歌词可以感受到马儿驰骋的嗒嗒蹄声和草原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这样的音乐会吸引人们驻足反复聆听,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创编自己的音乐,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比如在讲附点音符一课时,出现音乐素养知识,好多学生总是记错附点的时值。教师可以把音号的理解用比喻进行讲解,把音符中出现的附点,比喻为是什么音带了一个小兄弟,小兄弟去游乐场玩只需要给半价,前面大人就是全音需要买全票。这样可以得出附点的时值等于前面全音符的一半,全票的一半就是小兄弟的票价。这样就可以避免记混的情况再次出现,加深了记忆。
音乐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时,可以给学生设计生活化场景,比如爬小山、过小河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之美,就好像真正去郊游了一样,拓展想象思维。在听完《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听后感,感知在江南的傍晚时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跃然纸上,渔夫在月色的照映下划桨远去,与此同时也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综上所述,重难点的处理,是我们备课、上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愿我们多预见一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从而使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实现有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音乐视野、拓展音乐思维和提升音乐鉴赏力,以此来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让学生能通过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情绪,创作优美的音乐作品,发现自己的潜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音乐教育任重道远,尤其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教授如何唱歌,还需要把审美教育和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对音乐产生共情能力,从旋律和歌词中学会体会音乐所包含的情感。只有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才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能力得到发展。不仅如此,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真情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当作朋友,用真心构建一座桥梁,融入他们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