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观 ,李文勇
1.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3.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高校大学生富有青春与活力,是民族复兴“接力跑”的重要“接力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流淌有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血脉,也潜藏着中华儿女奋斗不渝的“精神激素”,对于他们明晰自身的时代使命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与西藏等5 个省市自治区,长期世居着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仫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壮族、傈僳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它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民族成分极其多元的区域,更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的典型区与集中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综合以上两点,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无论是对于廓清新时代民族问题症结,还是对于引航新时代民族工作方向,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青年大学生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伟大的思想共识来指引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268。也就是说,凝聚人们意识就不能抛开利益而空谈意识,需要先引导他们形成统一的共同体利益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可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各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卫生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种真实而广泛的利益共享“实存”有利于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认知,从而在思想上更加认同“中国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151在古代,我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共乐共享;在中国革命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为谋求国家解放而携手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奇迹。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早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各民族人民在5 000 多年中共生共存、共居共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人民命运与共的思想反映。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认知,激发他们的“逐梦”热情与“追梦”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庞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之一[4]。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坚定中国制度自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3]422。在这种暴力之下的国家制度构建,仍然飘荡着人民被剥削与奴役的哀嚎。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制度体系,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中国之制”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此是有切身体会与真实感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够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科学性与人民性的了解,进而增强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激励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完善“中国之制”和推进“中国之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够激发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先锋角色”意识的觉醒,激励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就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和相关国家政治制度积极地建言献策,以进一步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等“中国之治”的实现。
中国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提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是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历史使命的必然。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关于育人与办学的思想流派繁多,教育理念也各异,但是所追求的教育旨归都是为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需要而培养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6]80,人不仅是“生理”人,也是“社会人”。个人的发展与其置身的现实共同体是密切相关的,前者需要社会共同体来确证人的现实与实现,后者需要个人来推动社会共同体的进步。这就需要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张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派生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意识的培育可以提升西南地区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共同体彼此间的黏合,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南高校历史使命的应然。“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首要问题。高校不仅承担着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还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历史的生成物,是高校必须予以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教育主线[7]。
“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最高价值目标”[8]。“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3]199,新时代大学生也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引导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明晰时代责任。马克思指出:“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态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态”[6]80。这说明人的意识只是被人意识到了的共同体存在,人的思维与意识始终关联着社会共同体发展的点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中国人民同呼吸、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命运的价值追求,它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使命责任感,是青年大学生树立志向、勇立时代潮头的风向标。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勇于砥砺奋斗和锤炼品德修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每一次挫折都无法压垮我们,相反每一次磨难都成为了我们涅槃归来的“动力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磨难中锻造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中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化彰显,它们都内蕴着爱国、奋斗、团结、立德、立心等精神品质,是新时代大学生奋勇前行、修炼品性的成长“秘籍”。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16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长期实存孕育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统一的国家、多元的民族和独特的文化。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型缩影,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与文化观的“四观”教育也就构成了该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3]168,人们社会历史活动本身所孕育出的思想、观念、意识会随着不同世代的演进而完成交接,民族意识的凝聚也是得益于这个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催发。历史观的教育,就是让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中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中华民族史和中国革命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血脉,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历史教科书,更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基因。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历史;一部中国革命史,既是各民族人民自觉以“中华儿女”身份共同抵御外敌、谋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走向自觉共同体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如果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那就意味着对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背叛,对人性或是民族性的游离。因此,需要通过讲好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讲好西南联大、西南抗战、西南红军、西南革命先烈等革命故事,来唤醒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记忆,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命脉,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历史养料,更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营养剂。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丽史诗;一部新中国史,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并即将“强起来”的人间凯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与核心,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自觉认同。西南民族地区要利用当地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基因库,向大学生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好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同时,还要以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故事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9]国家观教育,就是让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科学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出发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完成“政治解放”的只是资产阶级个人与其民族,绝大部分人还在受这一部分人的奴役与压迫,他们只有在自己的想象中才算作是“国家公民”。而我国各民族人民已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虽然还没有达到“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自身”[2]46的人的解放境界,但他们都是国家的主人,并且切实享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权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各民族不断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尊重各民族的“多元”,又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因此,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形需要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实质。
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落脚点。爱国主义精神是个人的立德之源与立功之本,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正确的国家观要求人们着重培育爱国之情,增进强国之志[10]。新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载体,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犹如细胞般为其输送物质养料,如果失去了生命体的支撑,任何细胞也必然无法存活。因此,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渗透着中华历史观、中华民族观和中华文化观的的教育。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抽象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11]。这也就意味着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始终心系祖国,引导他们将爱国热情升华为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励他们将内化的爱国情、报国志外化为护国行。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彼此交往的发展程度,还取决于它们之间交往所秉持的观念与态度。民族观的教育,就是让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通过增进民族共同感情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民族平等是正确民族观的基本立场,树立民族平等观念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历史上实行的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以及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存有一定的隔阂与偏见,这些陈腐的民族观念至今仍保留在一些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中。面对民族优越性、民族利己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等狭隘的民族思想观念,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只有以“批判的武器”进行批判,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才能在现实的民族交往中发展起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民族团结是正确民族观的行为导向,维护民族团结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内容。列宁指出:“我们的任务不是使各个民族分开,而是使一切民族的工人团结起来”[12],但无产阶级联合首先需要各民族的思想团结来保证其凝聚力与向心力。“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134。对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并不是要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民族团结的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将思想共识落实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行动当中。
西南地区的不同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共同文化基因与民族历史记忆为精神养料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义”[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5],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本质内容。文化观的教育,就是让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文化中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求树立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风俗与节日,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但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非从来只有一个色调或者是一个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只有花红柳绿之别,绝无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3]152,但无论是单一的人还是某一民族的精神文化生产,都是对社会共同体内生丰富内容的多维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华文化共同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以正确的文化观看待民族文化差异。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观教育,需要引导他们摒弃傲慢偏见、民族文化有尊卑的错误观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欣赏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差异。
另一方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求坚持民族文化的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血脉”[16]。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和守正创新;每一种民族文化也需要彼此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文化生命活力。西南地区大学生文化观的教育,需要鼓励他们深入挖掘本地区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节日风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中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35,任何社会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思想上空中楼阁的搭建,而要致力于现实世界的改造。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共同开辟“四位一体”的可行培育路径。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419-420。国家和社会结构是众多“现实中的个人”的共同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所创造的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意识内容的建构程度。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建设而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需要通过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方面,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扎实推进西南地区脱贫攻坚进程以构建中华民族利益认同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决定性成就,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仍要以高质量标准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构建起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一致性的认识。二是加大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帮扶以强化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意识。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导致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列宁指出:“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才能消除互不信任。”[17]国家应该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帮助,使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特色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只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各民族人民才能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推进西南地区和谐发展,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多维共同体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恩格斯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进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8]。也就是说,只有当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充分享有真实利益时,他们才会在思想与行动上高度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建设多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密切相关,如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等,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聚焦的利益所在。因此,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不仅需要全力保证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而且还要努力做好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塑过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172−173。可以说,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延伸与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成长有着必然的关联,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以整合教育合力。
一方面,要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蕴于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于如何理解人、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从唯心史观出发过度地拔高环境与教育的作用而贬低人的主体性,没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对此批判指出:环境的改变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人与环境、教育是彼此作用的,人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改变环境和教育,同时环境和教育又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改变人自身,这三者是必然统一于实践的。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因素,各民族的生产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交往活动就是一种环境熏陶、社会教育的缩影,故创造性地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当地各民族人民的实践活动也就是社会教育环境方式的优化。
另一方面,多手段营造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汇聚多方合力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19]。不可否认,“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总是在历史上造就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但是这些“交错的力量”却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对应的社会环境进而汇成合力,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6]79。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使彼此意识联结。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文化产品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来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校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其立德树人的成效关系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成败得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政课则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这两者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西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大学生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血有肉的人”,不同的家庭背景、民族文化和宗教习惯导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客观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背景的差异与成长需求的不同,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人生成长烦恼和对国家社会的看法,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彼此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高校要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以思政课为关键课程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办好思政课作了许多高屋建瓴的讲话,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1]。西南地区高校要围绕“六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还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1]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要以“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创新思政课形式,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行等问题讲活讲好,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促进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2]。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国家、社会与高校“发功”,也需要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发力”。
一方面,西南民族地区要注重家庭教育。人的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前一种生产延续的是个人的生命,后一种生产延续的是人类的繁衍,并且这种繁衍的基本单位就是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23],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成员主要以血缘为纽带而维持在一起,因而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所发生的是一种自然关系。但是,不同的家庭成员总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发展而与外界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时,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是相通的,家庭建设就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西南地区的家庭教育需要长辈的言传身教,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友好的邻里关系,以老一辈的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西南民族地区要注重家风养成。家风是家庭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与流传下来的良好的生活风尚,对家庭成员有着普遍的规范与教育作用。家是千万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人历来重视“齐家”后的“治国”“平天下”,强烈的家国意识与家园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人类在不断增强改造世界能力、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社会分工也在不断发展与细化,由此带来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新时代,正确处理这种单个人、单个家庭、单个民族的利益与共同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积极弘扬家国意识与家园情怀、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统一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为此,西南地区家庭需要以正确的家庭利益观、家庭道德观、家庭奋斗观、家庭幸福观等思想观念来哺育优良家风的养成。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得到全面升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民族、国家以及大学生个人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蕴涵。西南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缩影,对该地区大学生进行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与文化观教育和构建“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的培育路径,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性与实践指向性。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涉及多民族学生、涵盖内容多样、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今后仍然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多研究方法的共同应用以便为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注入理论滋养与智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