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青,曹春梅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现时代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新和选择有效的大众化载体是加强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要求。红歌传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性,因而能成为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载体。新形势下,将红歌传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P42)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P1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用通俗的语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转化为人民大众所认同的社会思想意识,并内化为共同的精神信仰,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创新和选择更加适合大众口味、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更多、富有民族特色、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载体。换言之,就是大众化载体的选择和确定必须突出通俗性和大众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载体的基本特性。所谓通俗性和大众性就是载体的选择要立足社会发展实际,关照民众的实际接受水平,迎合民众的实际需要,通过有效载体使高度凝练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民众所理解、领会,从而强化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因此,所选择的大众化载体是否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红歌”即红色歌曲,是指产生和流传于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歌颂党、歌颂祖国,赞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成就,弘扬主旋律的歌曲。红歌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历程中不断发展、积淀并广为传唱。红歌传唱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并乐于参与,在群众中具有强大感召力的艺术文化形式,通常表现出通俗性和大众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红歌传唱内容的亲民性元素使其彰显广泛的通俗性和大众性。红歌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实践,歌词大多质朴通俗、琅琅上口,易于在群众中流行和传唱;其旋律和乐曲很多都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这就使得红歌天然带有了鲜明的平民性和亲切感,更易于在普通百姓中产生共鸣,从而造就了红歌传唱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红歌传唱方式的多样性使其彰显广泛的通俗性和大众性。红歌传唱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大众文艺活动,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由主流媒体主办的红歌会、演唱会、红歌展演等大型文艺活动,由各单位或学校在重大节日之际组织的红歌拉歌赛、大型歌咏比赛,由学校各班级开展的班团队活动和三五成群的音乐爱好者在社区、公园等活动场所自发组织排练的演唱以及茶余饭后老百姓的随意哼唱等,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大众性使红歌传唱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有感染力的文化形态。
再次,红歌传唱除了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娱乐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红歌传唱不仅是一种大众文艺活动,而且是艺术教育的典型代表,其传唱内容和主题具有独特的“红色气质”。 红歌多以爱国主义和歌颂幸福生活为主题,以抒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召力和催人奋进的情感基调,其往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而红歌传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娱传播方式,它“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交流互动中弘扬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产出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果。”[3]
由此可见,把红歌传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载体是可行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从群众中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创造,“大众性”是其特有的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入心入脑,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必须经过“化大众”的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标要求,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红歌传唱所具有的“通俗性、大众性”特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载体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红歌传唱作为大众化载体的有效契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要研究“化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怎么化”,即采取什么样的载体和方法最为有效的问题。如何突出大众化对象的主体地位,依据其心理和精神需要来进行大众化载体的选择,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最集中的组织,是西方意识形态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争夺青年学生的主阵地,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选择既能贴近大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又符合大学生审美趣味的载体,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要求。红歌传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因其所具有的愉悦性、感召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新性等特征与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感性化、流行化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而具有了作为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载体的可能性。
首先,红歌传唱具有愉悦性和感召性,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对个性化审美情趣的追求。在红歌传唱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传唱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是表演者和传播者又是欣赏者和评价者。同时,音乐总是以优美的旋律吸引人和打动人,给人带来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赋予了红歌传唱强大的生命力,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最易于激发出浓厚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因此,红歌传唱所体现的能动、自主和愉悦,符合大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取向。“0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他们崇尚个性和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习惯于按个人的意愿、兴趣来做出审美选择。而红歌的传唱和欣赏不带有强制性和功利性,红歌传唱是通过音乐的艺术表达来拨动大学生心里共鸣的弦,以音乐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它不仅能带来感官快感和精神愉悦,同时还能汲取精神力量实现情感的升华。青年学生往往会在经典旋律的感召下自觉融入传唱活动中来亲身感受和体验红色气氛,这既迎合了年轻人选择参与的意愿,又为红色精神的有效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红歌传唱中这种轻松愉悦、自主能动的元素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对个性化审美情趣的追求。
其次,红歌传唱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包含了具体、生动的艺术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符合大学生感性化的审美取向。红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部有声的历史画卷,它记载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人和事,诉说着中国人民追梦路上的真情实感。红歌传唱能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用直观而生动的感性形式塑造一幕幕真实的画面,使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再现于人们的脑海中,其强烈的心理接近性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感动和激情,激发出强烈的理性反思和情感共鸣,契合了大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00 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直觉感性的审美趣味,其审美体验的感性化主要表现为他们更注重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渴望寻求自我感觉上的心满意足和自我欣赏的快感。而红歌传唱就是以通俗化的文艺形式唱响主旋律,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其丰厚的红色情结、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故事性的红色感动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审美取向中的感性化特征。
再次,红歌传唱契合大学生追求“流行”“时尚”的审美情趣。红歌传唱以通俗亲民的创作风格和年轻时尚的文艺气质赋予自身创新性特征,这恰好与大学生追求“流行”和“时尚”的审美情趣相契合。红歌是一种印有时代记忆的艺术形式,它以特有的激昂旋律和浓郁的革命情感成为几代中国人传唱不息的艺术经典,也成为中国人追梦路上的永恒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红歌不应该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而应在经典中融入既有时代特色又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鲜元素,让红歌欣赏、传唱成为一种新时尚。改革开放以来,红歌迎来了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其创作内容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以小见大,更注重老百姓个体的感受和个人价值,超越了传统口号式的歌颂方式,同时,其创作方式也更谋求形式自由和开放, 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尤其是近年来,采用欢快、自由、流行等元素对传统红歌进行重新创作、重新改编翻唱,让红歌传唱从气质上变得年轻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些带有时尚气质的红歌新唱,已经俘获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喜爱。“00 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有活力的群体,对新事物新体验总是充满着强烈的热情和好奇。红歌传唱正是以与时俱进的演绎艺术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流行化的审美需求。
红歌传唱具有的“大众性、形象性、情感性、创新性”等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载体。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要从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实际出发,切实加强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红歌文化建设,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亮点。
首先,将红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采用的所有教育途径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其课堂育人实效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红歌内容广泛,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将红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以红色基因立德树人[4],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切合主题的红歌引入新课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可以通过选择富有内涵的红歌讲授新课,借助红歌中的故事来阐释相关理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音乐中愉快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慷慨激昂的红歌结束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回味无穷中产生情感共鸣,升华主题。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或课间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红色歌曲,通过师生共赏或师生同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陶冶情操,以此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认同。
其次,将红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但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教育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约定等功能,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因此,将红色基因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红歌传唱系列活动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活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手段。例如: 学校每年坚持举办大型“经典红歌进校园”等红歌鉴赏会,或者在“五四”“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举办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型红歌歌咏比赛,或者举办诸如“我最喜爱的红歌歌手”评选活动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通过社团活动唱响红色经典;此外,还应充分依托校园网站和校园广播站等传播媒介开展红歌欣赏和传唱活动,用红歌唱出的价值和精神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打造红歌校园文化品牌。
再次,将红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德育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和根本纽带。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会、感悟理论的内涵和实质,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红歌具有感染性强、易普及的特点,将红歌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以体验教育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和提高实践育人实效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红歌传唱引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团员、党员进村屯、进社区等社会实践中。如与村民或社区居民开展红歌大联欢活动,把红歌经典送到村屯、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传唱红歌和教唱红歌纳入实践内容,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红色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奉者和积极传播者。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民众的思想与行动指南,就必须依靠有效的大众化载体才能实现。红歌传唱具有大众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性,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性特质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效载体。因此,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大众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歌文化建设,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