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贵龙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 年乃至15 年的发展新蓝图,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应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发展机遇期,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义,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基本点、着力点,坚守初心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时代进程中勇担使命、奋发有为。
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看,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历史逻辑与演进规律来分析,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富创新的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和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建议》首次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1.6%[1],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推动高等教育从“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在新发展阶段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这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是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服从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2]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再次明确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同样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必须秉持的重要理念。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突破当前的改革瓶颈,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进一步合理、质量进一步提升、评价进一步科学、制度进一步现代化,就必须以创新发展解决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投入产出的资源效率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公平问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符合国家所需、人民所期、社会所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1952 年院系调整重塑高等教育格局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国家战略需要同频共振。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复杂国际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从服务国内大循环来看,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等多个方面,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关键核心技术,输送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国际交流功能更为凸显、作用更为特殊,更应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姿态,在教育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必须明确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确保发展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宗旨和使命。 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是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也是贯穿于《建议》始终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以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尺度。 就高等教育而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是要把握好公平和质量的问题,这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整体利益。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带有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特点,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经空前扩大,机会短缺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存在差距。 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严进宽出”“玩命儿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理念到实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人才培养的方式、质量距离国家要求、社会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清末兴办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以求教育救国,到第一部大学章程所宣示“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教育兴国理念,再到今天的教育强国,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心系国家,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使命担当。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梦想,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个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每一个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高等教育应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向,应始终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为使命担当,突出服务国家需求这一根本价值导向,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历史使命。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方法。 《建议》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明确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对于高校,把握系统观念,不只是要认识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统筹协调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要着力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要矛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突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矛盾,着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坚持改革与稳定相统一,树立平衡意识,处理好改革与稳定、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协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各项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 要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紧密结合高校的改革发展实际,在教育强国、科技报国的伟大征程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以“五个必须”推动高校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是要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守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推动传统优势专业升级改造,实施本科专业动态调整,适时布局新兴专业,积极推进“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等建设。 三是要坚持以研为峰,提升研究生育人质量。 深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强化科教融合、校企融合、国际融合等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关键在教师;宏伟蓝图能否落地关键在干部。 一是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引”“育”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标五中全会对干部治理能力的新要求,严格标准“选”,聚焦本领“育”,服务中心“管”,崇尚实干“用”,为高校高质量发展锻造培育一支讲政治、懂教育、善治理、敢担当的优秀干部队伍。三是要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职工队伍“能力素质”和“师德品质”双提升,努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坚持“四个面向”,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破解“卡脖子”问题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一是要把握基础研究这把“总钥匙”。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的集成科研优势,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集中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着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计划攻关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要用好学科交融这个“催化剂”。 要系统调整学科布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学科交叉融合催动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取得突破。 三是要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 要进一步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产业联盟作用,以行业、地方研究(生)院为支点,不断提升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难题能力。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在破解难点上下功夫,用改革提升发展效能,比如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直击痛点上下功夫,用改革激活体制机制动能,比如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答好“钱学森之问”;在紧盯热点上下功夫,用改革呼应师生关切,比如加大民生领域的改革投入。 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 深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依法治校等措施,努力做到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治理、规范化治理,最终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 要把科学评价作为办学导向。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探索建立高校分类管理评价制度,引导形成“各安其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新格局;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一把尺子量到底。
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谋划好三个“局”。一是时代变局,要从未来5 ~15 年国家产业结构、城市格局、市场变革、人口结构、信息化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以及国际局势等多个层面来分析机遇与挑战,看到矛盾与问题,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高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是国家大局,要善于跳出一域谋全局,又在谋全局中抓好一域,注重加强规划与国家和区域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的衔接,使其与国家、区域发展相契合,共同引领高校发展。 三是学校布局、规划要与学校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 要坚持“指标”收官、“任务”收官、“改革”收官,确保“十三五”期间各项任务圆满“交卷”。 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师生统一起来,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