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社区教育的策略

2021-12-03 18:33熊月林沈光辉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城乡城镇化

熊月林 沈光辉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一、引言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普惠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乡融合水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二、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社区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紧密相连,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使社区教育在推动人才培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社区教育为培养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生活提供了途径,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载体和重要保障。[1]

(一)新型城镇化促进社区教育的转型和发展

综观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现出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农村农户生产需求多样化、农村社区形态多样化、农村人口构成混合化等特点,促使起着“大教育”作用的农村社区教育要结合城镇化需求加快转型发展。[2]对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首先,要注重社区教育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可用性和针对性。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于农民,重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实用型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就要求社区教育的内容能够结合农民的生产需求,重点培养诸如新型职业农民、种养能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农村实用人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并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其次,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要偏向于农村老年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产生的社会问题

沈光辉,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日益严重。老人面临身心健康、情感孤独等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落后、道德行为失范、缺少安全保障等问题;妇女面临生产生活压力增大、再就业能力差等问题。农村社区教育任务艰巨繁重,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内容和方式,帮助留守人员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的转型发展。首先,城市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加大,社区教育既要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又要帮助新老市民相互接纳和融合。其次,城市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增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成为社区教育的关注重点。最后,城市社区教育的内容更广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将成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新型城镇化还将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以把发展城乡社区教育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合作共建,逐步实现社区教育的城乡一体化。

(二)社区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新型城镇化不单单意味着把农民转移到城镇,把农村户籍变成城市户籍,还意味着使传统农民从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上发生质变,从内到外地转为现代文明市民。社区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赋予它承担“化人”的重任,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要实现社区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首先,要面向城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乡土为根,创造性地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例如,浙江省上虞市以乡土文化作为着力点开展乡村教育,结合本地实际,从抓特色项目入手,通过植根于乡土文化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社区教育,为实现城镇化培养实用型人才。其次,推进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紧密结合,倡导通识教育,开展“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通过开展民风民俗教育、道德讲坛、专题教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活动等,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城乡居民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吉林省抚松县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18岁做准备”,将那些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农村孩子培养成讲文明话、办文明事的文明人。这样,不管孩子将来是继续升学或是务农打工,都获得了赖以安身立命、融入社会的“通行证”。[3]

可见,新型城镇化是兼具彰显城市精神和鲜明地方特色文化的城镇化。实践证明,社区教育能够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教育形式。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区教育是对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帮助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的政策保障滞后

社区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政府与社会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许多地区的领导对城乡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领会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政策要求,对社区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缺乏思考,没有将社区教育工作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加以统筹规划,致使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党政领导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例如,农业、民政、文化、妇联、卫生、教育等各个部门单独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培训,导致社区教育多头管理、重复劳动,浪费资源。二是社区教育管理部门不清晰,缺乏沟通、衔接。目前社区教育主要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其他相关部门相互扯皮,配合度不够,导致社区教育开展的力度不够。三是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地区没有设置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资金不足阻碍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四是资源整合利用率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整合乡村的各类教育资源,但是许多公共文化部门的教育资源具有专属性和封闭性,缺乏共享服务意识,不愿意对社会成员开放,因而出现资源总量不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

(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新型城镇化强调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或现代市民的转化。当前各地开展的社区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不定期地邀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向城乡居民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传授相关知识,或开展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内容缺乏系统性。例如,培养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新市民的职业技能,要分别设置培训目标和内容,新型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更强调农业技能培训,而新市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更强调服务第二、第三产业的实用技能。因此,在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时,必须加以系统深入调查,针对新型城镇化提出对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新要求,结合城乡居民素质的现状,从中找出居民与新型农民、新市民之间的差距,进而设计符合乡情市情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使其更具实用性和系统性。

(三)社区教育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较为关注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更多的是在政府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实施,学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承担着“化人”的重任,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倡协作与志愿精神,充分激发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力,推动社区教育向基层、向农村的深入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社区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城镇居民的终身学习理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角色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它要求农民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缺乏社区教育、终身学习意识,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比较低,因此需要多措并举,培养城镇居民的终身学习理念。第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氛围。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社区专栏等多形式媒介广泛宣传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第二,搭建平台,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文化送教下乡、主题或专题教育活动,文艺演出等,吸引城镇居民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自觉融入城镇化的文化生活,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树立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增强归属感。第三,典型示范,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学习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培养城镇居民身边的学习典型、挖掘身边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城镇居民提供展示、交流与学习的对象。同时,广泛宣传推广典型,发挥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励城镇居民转变学习观念,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2]

(二)开展城镇居民教育培训工程

1.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促进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社区教育作为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并使其快速融入城镇生活。各地在发展城乡社区教育中,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实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就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新型城镇化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失地农民必然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农民除了第一产业技能外,缺乏其他产业的职业技能,暂时无法适应用工单位的需求,需要对他们进行社区职业技能培训。各地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联合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对象不同和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重点开展以促进农民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利用和引进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挖掘、传播社区内的各类传统手工艺技能,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在岗、转岗和下岗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等培训,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非农劳动力在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为他们了解、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开展文化休闲教育培训工程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不仅是环境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广大农民要在思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逐步城镇化,努力缩短村城融合和人城融合的时间,实现有品质的城镇化和有品位的新市民。利用社区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和灵活性,面向居民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休闲教育培训活动,让城镇化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例如,开展好普法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妇女教育、家政教育、科普教育、社区文化、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等,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向城市靠拢,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需要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城乡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成立专门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机构,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推进社区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建设和完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或产业,重点培育建设多个标准化、示范性的社区教育重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社区教育的作用,在政府统筹下,通过引入产权制度、股份制度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街道乡镇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推进社区教育的合力。

(四)建设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的基础保障。我国乡村社区教育面临着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数量少、流动性大等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优质工作者队伍仍有较大差距。各地要加强城乡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充实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城乡社区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为促进城乡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减少队伍的流动性等,需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采取举办专家讲座、交流研讨、讨论参观等形式为专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同等对待;充分挖掘乡村潜在的教育人才资源;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发动城乡社区内热心公益事业的老模范、老党员、老教师、高校在校大学生等加入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确保城乡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为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五)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随着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而社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教育受众狭窄、学习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因此,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途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独特优点,学习者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2]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各类学习资源,通过把现实教育和虚拟学习相结合,把传统线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相结合,拓展城镇居民的学习空间,为城镇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开放、平等、共享的学习机会。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城乡城镇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