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婷 曹卫真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国际上最早于20世纪末就开始研究网络学习空间,珍妮·麦卡蒂在美国马里卡兰大学做过基于网络空间构建的交互式线上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1]随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2011年创建的《学习空间杂志》期刊,专门对学习空间进行了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习空间。[2][3]自2012年“三通两平台”被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后,[4]“三通”工程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随着我国“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建设逐步普及与完善,与其相匹配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引起教育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络学习空间在建设及应用探索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征?本研究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
这一阶段范围从1996年至2011年,随着我国网络课程的提出与建设,标志着我国网络学习空间进入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万维网(Web1.0)时代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的时空局限,激发了人们探索学习空间的热情,远程教育、专题学习网站、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博客等应运而生。尽管在当时没有明确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但每一种平台或网站等都提供个人中心,融入不少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本质上就是网络学习空间所包括的内涵。[5]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在1996年首次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6]为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教育资源及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从2000年起,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范围逐步普及化,涌现了不少优质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表现与组织形态,汇聚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音频等形式的材料,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博客、Wiki等作为网络交流的新兴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和个性灵活的信息共享形式,深受师生青睐。不少教师基于博客平台进行教学反思、在线教研、分享资源等。QQ、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加速推进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随着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的不断演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网络社会归属感尤为重要,由此衍生出虚拟学习社区。所谓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师生基于课程学习网站等平台,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进行线上学习所形成的社会群体。[7]然而,网络教学仅有资源、工具、交互等远不足以满足师生的需求,还需提供相应的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这一背景下随之产生。较有代表性的网络学习平台有Moodle、Blackboard、清华教育在线等。伴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Web2.0与云计算等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云服务功能助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集成化的资源服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探索与推动下,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渐形成新思路和新模式。例如有些地区最早于2007年就开始探索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依托职教新干线与个人学习空间开展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个别地区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家校互动功能,通过网络与手机终端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桥梁。[8]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文献略显不足,学者们主要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特征、构建策略、交互等方面提出建议。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网络学习空间多是以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博客、网络学习平台等形式存在,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云计算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由一开始以提供课程资源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优化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空间。从认识层面看,存在对网络学习空间内涵的界定、功能不够清晰,部分学校认为网络学习空间与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同一概念等现象。从资源层面看,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化,大部分内容以静态网页或线性方式进行组织和呈现,缺乏与学生互动的内容。从平台层面看,有效支持师生开展学习活动、实施评价的工具与功能等模块尚未完善。从互动方面看,主要依靠E-mail、QQ、MSN等交流工具;师生基于平台交互较少,教与学的过程轨迹异步化。从应用层面看,着重于平台、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应用模式方面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示范案例不多,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总体呈零散化分布。而这一阶段的研究也较多地集中在应用层面,缺少系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这一阶段范围从2012年至2017年,2012年“三通两平台”被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的重点工程标志着网络学习空间进入发展阶段。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后,“三通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核心目标,得到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学术界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部分地区从2010年开始启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基于“××大学城”这一云服务平台为职业教育领域搭建了网络学习空间,在职业教育中形成了“引领标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由职业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随着以“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工作的持续发展,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明确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模式创新,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之一,[9]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呈现“跨域式”的变化,涌现一批优秀的建设与应用案例,如北京、上海、湖南、浙江、河南等地建设的“人人通”取得显著成效。据《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各地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已由2012年的60万突破到2016年的6300万;[10]截止至2017年5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的网络学习空间数量高达2000万。同时,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如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团队在《电化教育研究》刊发了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系列研究,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普及助力。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研究者们从空间内涵解读、框架构建、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实证探索、知识交互与共享等方面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献言献策。
相较于起步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在发展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在认识层面,总体对网络学习空间有进一步的了解,但不同地区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框架及功能等还存在模糊或偏差等问题。以宣传学校特色的心态去建设,建设从众化,处于观望状态居多。在资源层面,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创造的内容及方式日趋丰富,但也存在资源的冗余度高、类型单一,优质资源不足等问题。在平台层面,由简单的学校自建拓展为校企合建,涌现不少平台,如学乐云、乐教乐学、优教通、慧教云等;角色空间较为多元化,功能较为完善化,工具较为多样化;然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不强,不同平台难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协同教研等;角色空间的开放性、延伸性不足;功能与工具在智能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在应用层面,应用模式逐步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应用形式由单一线上拓展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相结合。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相关培训力度不足,存在部分空间开通率高而利用率低等情况,真正深入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仍待加强。这一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
这一阶段范围从2018年至今,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为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和构成、建设与应用的目标及原则等方面的认识发挥引领推动的作用,也标志着网络学习空间进入普及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共同体、教与学变革、深度学习、技术支持服务、建设与应用情况等。2019年,教育部相继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开展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中均表示要不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拓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到2022年,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在教育政策的驱动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相关部门根据要求统筹规划,逐步着手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实验、试点的区域及学校,加快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普及,不断提高网络学习空间的相关应用培训力度。在2018年至2019年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既是检验前期教育信息化成效,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主要依托平台之一,结合自身的资源、交互、工具、服务等优势为师生顺利教与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线上支撑环境,加快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创新与变革。
相较于前两个阶段而言,普及阶段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认识、资源、平台、应用等层面取得一定成效。认识层面,明确了空间内涵、定义、目标与功能等,避免建设空间的模糊化、分歧化。资源层面,在“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建设基础上,资源数量丰富,但原创性资源、个性化资源等优质资源仍供不应求。平台层面,空间构成基于原有的个人空间拓展出机构空间;空间集成服务包括公共应用与数据分析,支持不同角色用户的交流互动、数据互联互通。应用层面,大力开展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的示范推广活动,加大校长领导力与教师应用力的培训。然而,通过对2019年不同优秀区域的空间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空间使用率差距较大、空间应用侧重于基本功能、空间的建设与定位存在一定的混乱或分歧、空间应用技术滞后性等问题。[11]这一阶段,涉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更为细致和全面,但政策分析、现状与问题、应用模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仍是研究的重头戏,出现了不少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普及阶段。然而,这三大阶段只是相对独立,而非完全独立,在时间界限方面可能会有重叠的部分,但各有侧重点。划分阶段进行论述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正处于普及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如何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常态化应用与教学相长的主阵地,以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