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1-12-03 18:02
关键词:初心中国共产党大学

王 占 仁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2020年9月9日,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寄语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的全新概括,抓住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大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围绕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逻辑,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从哪里来、从哪里出发和往哪走、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百年历程的一条生命线,是激励中国大学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大学的鲜亮底色和精神标识,具有深邃的理论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沉的实践基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百年大党正值风华正茂,千秋伟业必须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突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一脉相承的初心和使命,全面总结中国大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做出的十分重要的历史贡献,回望办大学走过的路,展望办大学前行的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实继续前行的定力和勇气,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办自己的大学之前,在中国业已存在很多大学,二者相比较,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大学都贯穿着一个精神,那就是注重“理论和实际统一”,它的对立面就是“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2]为了克服“理论和实际分离”带来的实际危害,就要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理论和实际统一”。在“理论和实际统一”的精神指引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应适合战争的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教育发展确立的全新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在大学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一开始就为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大学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是因为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是事关理想信念和道路方向的大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是有立场有方向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要解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学培养的人才,当前亟须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历史中去唤醒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确保大学始终沿着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将教育工作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中提出了创办“工人学校”“劳工补习学校”的任务,以此作为“组织产业工会过程的一个阶段”“劳工组织的核心”,“所授学说,最重要的是应能唤醒劳工觉悟”[3],以唤醒工农革命为根本目的先后创立与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历史特点和阶段特征,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不论是毛泽东、何叔衡在1921年8月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还是19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人将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的上海大学,不论是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还是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不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办的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大学还是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共中央、政务院决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都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服务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以贯之,从未发生改变,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如此的清晰和明确,为什么还有争论呢?争论的要害在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让对手无懈可击,以至于恼羞成怒,攻击我们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模糊我们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希望我们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优先发展教育。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自身要清醒和坚定。这是很考验我们战略定力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也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大学有着浓厚的革命色彩,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革命人才,“造就一大批人”并服务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在新时代所立之德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所树之人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各个国家的大学也是在服务国家需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大学要服务支撑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就必须为国家培育更多的高水平人才,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我们党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学的发展方向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方针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政治担当,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职责使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最终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主题主线一如既往。中国共产党人创办大学并用以服务支撑党的伟大事业。过去的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将一个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旧中国改变为文明先进的现代化强国而高度重视教育、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发展教育的一百年。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出色地完成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一百年来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主题主线,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贡献教育智慧、教育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一如既往的主题主线。在大学创办、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初心和使命一直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根本,指引着大学始终保持与人民和时代同频共振,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4]只有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才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清华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总结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立足中华大地,紧跟时代潮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的功能逐渐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不断拓展到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但贯穿其中的初心和使命却一如既往,始终是中国大学发展的定盘星、压舱石、方向标和指示器。

二、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的发展历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育,积极创办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种学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能通过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将大学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各个时期迫切需要的人才。虽然在不同时期我们党对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精神旨归和内涵始终未变: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注重优良品德的养成,并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确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办大学引导学生树立革命远大理想,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创办或通过改组而掌握的大学,既是党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的公开场所,以宣传理论为己任,作为革命活动的机关,同时也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1921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在他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和《创立宣言》中明确指出:“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6]到1923年11月,自修大学及附设补习学校已经培养了来自湖南34个县和外省4个县的200多名青年[7]。19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人将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为上海大学,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均在校任教或担任有关方面负责人。邓中夏在《上海大学章程》中明确指出:“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8]虽然上海大学只存在了短短五年时间,却成为当时我们党的干部“储蓄部”,享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美誉,使其成为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陆续创办了多所大学,为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党政军干部和各种专业干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苏区日益形成了干部学校教育体制,在中央苏区就有十余所培养党政军干部和各种专业干部的学校,其中以“大学”命名的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这些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红军培养高级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苏维埃大学简章第一条即是:“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9]1934年,苏维埃大学并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所中央党校。其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的党政干部,以改造和加强党、团、政府和工会的工作,使之能适应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其中包括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这些大学创办于革命的烽火之中,有的大学如陕北公学还挺进敌后,把平时和战时结合起来,既是学习单位,也是战斗单位和生活单位,学员作风军事化,“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毛泽东为抗大制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勉励抗大学员:“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10]要求学员把“抗日救国”作为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陕北公学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纪念题词中开宗明义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然后具体指出了这些人的七条标准:“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11]鲁迅艺术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新型学校。毛泽东在鲁艺发表演讲指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具体而言就是“不但要抗日,还要在抗战过程中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不但要为民主共和国,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12]。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办了一批干部学校,其中包括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大学等。许多解放区都新办了一批革命大学类型的学校,采用“大量招收与严肃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把旧学校中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改造为革命干部。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理想教育融入办大学的进程中,肩负起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使命。

第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办大学引导学生为人民服务,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七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此期间,我们党接管、清理和改造旧教育,进行学制改革,向工农开门,创办新型大学。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3]明确指出了新中国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是为人民服务。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教育部于1950年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指出高等学校的具体任务是:“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1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及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这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发挥了长久的指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力量,更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此后,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国家不断创建各级各类专门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专业人才。

组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是“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人大”作为新式大学,“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的基本目的和方针有别于过去的旧大学。因为旧大学都是按照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的经验、办法办起来的,所以其办学的基本目的和方针都是错误的,是为资产阶级压迫人民、剥削人民服务的。“人大”则是对工农群众“打开大门”,大量招收工农群众作学生,以为工农服务为目的,教育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16]92。“人大”的课程是很实际的,改变了旧大学的学生所学非所用,自己用的没学过,学了的不用的情况,在“人大”学什么将来就做什么。二是学校的管理有别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治训练班”性质的大学。以政治训练为目标的大学首先是要改变学生的人生观,清除旧社会的余毒,所以不用学习很久。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式大学”则要有正规的学制,要有“三四年学习时间”。“人大”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延安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中即明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目的在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17]。刘少奇在“人大”开学典礼上更是突出强调:“当人民困难的时候,你们吃着人民的小米学习,如果毕业后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那就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16]98这就宣示了坚持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大学的重要使命担当。

第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办大学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党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邓小平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18]。江泽民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胡锦涛反复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大学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推动教育深化改革,陆续颁行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993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这些文件聚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2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2]“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3]“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4]这些全新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质量需求对中国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与时俱进办大学的具体体现。

第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办大学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表述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突出提出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汲取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也是中国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是我国办学方向的新定位和新提升,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25]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大到国家事业,小到家族家业,能不能保持基业长青、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是不是后继有人。在这方面,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一直高度重视,一脉相承。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是把《红楼梦》当历史读的。关于贾府衰败的原因,毛泽东认为冷子兴讲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虽然讲得太过,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冷子兴所说的:贾府这个大家族“今日的儿孙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就是说,一个家族垮下来,首先在于这个家族的人垮了下来。安富尊荣养成一代又一代无用的膏粱纨绔。贾府的爷们,哪个不是如此!唯一一个有思想、有才华、有个性的,却是这个家族和这个制度的逆子——贾宝玉。这样的家族,这样的阶级,还能有什么前途呢?[26]封建家族的逆子就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最为可悲的是,这个掘墓人是封建家族自己培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多次指出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主义之争透射的也是人之争。仅以制度之争为例,两种制度或体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哪种制度或体制能够胜利,最根本的力量取决于青年一代。如果青年一代对传统的精神原则产生怀疑,对自己的信念放弃和冷漠,最终转向了别的价值取向,那就无异于直接宣布了胜负的结论。“一旦年轻一代发生了这种转变,任何力量都难以保证一种体制的长存不朽。对各类社会制度来说,都有这个问题。今天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就是年轻一代对制度基础的信任危机。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制度就会面临挑战。”[27]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就会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要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肩负起追梦者和圆梦人的双重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28]

三、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的展望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将孔子主张的“富之,教之”上升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仪而教之。”[29]今日之中国正处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发展阶段。决胜全面小康,决战全面脱贫攻坚之后的中国,可谓“富矣”,“教之”正当其时,迫切需要以教育强国支撑服务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0]新时代要传承光大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就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不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永葆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必须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中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人民的重大意义。毛泽东指出,在从1840年到1919年的70多年中,中国人民先后使用过封建主义思想、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所有这些思想武器都软弱得很,先后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中国才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最为鲜亮的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4]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32]648所以一定要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在立德树人、育人育才上狠下功夫。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二是加强大学最重要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深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33]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切实加强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汇地、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场,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多样多变的错误思潮都想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目的在于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世界并不太平,斗争一直尖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必须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全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三是突出大学最鲜明的特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34]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大学的发展方向要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我们要办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本质规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32]732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坚定走中国特色大学发展道路,不忘大学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担当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服务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时代越是向前,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国共产党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4]一所大学也是如此,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初心就是恒心,使命就是生命,需要我们一以贯之、一往无前,坚持坚守、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大学力量,提供大学支撑,汇聚大学动力。

中国梦为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大学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力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35]大学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要坚定信心,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我国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坚守对党和人民的担当,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需,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要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大学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实现批判精神与建设精神的有机统一。归根到底,大学要服务民族复兴,就是要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教育动能。

猜你喜欢
初心中国共产党大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永远的初心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