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滨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章的开头都单独设计了意义深远的“章头语、章头图和章头活动”(以下简称“章头”),它与一般数学教学内容不同,不是单独的课题,而是一章内容的指南。用好章头,可预先浏览全章内容,把握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思想与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把章头纳入课堂教学非常必要。但是,如把每一章的章头单独上成“课”,显然教学时间不允许。而微课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学要求,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突破重点、分解难点、诠释疑点过程的教学形式。笔者用微课助力章头教学的实践如下。
有效的情境能起到定向思维、激发欲望的作用。章头以学生熟悉而又简洁的画面呈现,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如将每一章的章头碎片化,适当整合后制成微课,既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为下面章节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如学习苏教版数学七年级“5.1丰富的图形世界”,引入新课时,以视频形式呈现第5章章头中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北京天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章头图,再配上章头语“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里,多姿多彩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所用时间只有3分钟,但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思考:怎样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怎样用一个平面图形来表现一个物体?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城市、乡村的一些建筑物或实物中所熟悉的几何体,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图形世界奥秘的信心与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如七年级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平行线、垂线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以及“垂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等知识点,笔者把章头中的城市地图巧妙分散,按知识点分别制成3个微课视频,灵活穿插在3节不同的新授课中,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该城市有哪些道路互相平行?哪些道路互相垂直?道路的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有哪些?这些道路之间形成的角是多少度?从火车站到汽车站如何走最近?学生用已有的活动经验研究这个城市地图,一般不会感到困难。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度量,从数学内部感知、发现新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链之间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突出知识间的演变点、连接点、共同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认识的目的。如在八年级第6章“一次函数”中,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什么是直的?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这些问题是多数学生对变量函数理解不透彻的主要原因,如弄不清楚必定影响今后反比例、二次函数的学习,运用章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章头活动显示的是物理学中探索胡克定理的重要实验,如果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实验画面过小,多数学生看不清楚。同时,学生动手能力有差异,实验效果不一且耗时又多,微课则可弥补这一缺点。如在学习“6.3一次函数的图像”前,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胡克定理的实验,要求学生先动手实验,将实验数据填表、画图,进行预测并验证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同时,将实验过程录制,配上语音解读,然后适当剪辑、整合,制成微课视频,教学时要求学生根据微课视频中的数据,再次填表、画图,探索弹簧长度与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也可根据学情适当采用暂停或快速播放等进行调控。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感悟并归纳出数学规律与结论,深入理解“无形”的思想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变量数学中的“拦路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在九年级第7章“锐角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借助章头开展了一次以测量物体的高度为主题的数学教学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相似和三角函数的知识,用自己的身高、同一时刻自己和旗杆的影长求学校旗杆的高度;然后通过变式,逐步使学生学会求大坝、气球、金字塔等物体的高度。探究活动先从特殊、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形入手,再逐步变式拓展到一般情况,降低了起点,突破了难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章头是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引领着全章的目标立意指向。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挥章头的教学功能,充分挖掘章头的内涵,帮助学生构建研究数学问题的框架和结构,把握好章头的表现形式和有效时机,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以此助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高阶数学思维的培养。